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具有一定优势,综述如下。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进行加工后形成不同的中药剂型,然后贴敷在相应的治疗穴位上,药物经腠理直接吸收发挥药效,并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抵御病邪的作用[1]。陈静[2]提出经皮给药可在局部产生较高的药物浓度,一方面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药效,另一方面通过经络的疏导作用使相关脏腑加快获得浓度更高的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归纳总结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归纳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在临床治疗上多采用穴位贴敷单一疗法、穴位贴敷配合电针、穴位贴敷结合壮医药线点灸、穴位贴敷配合拔罐、穴位贴敷配合神阙穴贴敷、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治疗、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等方法。结果穴位贴敷是通过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经皮给药共同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可以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恢复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单一穴位贴敷与穴位贴敷结合电针、拔罐、中药内服等多种治疗的综合疗法均可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结论过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其机制主要为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对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药物和穴位选取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使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哮喘技术进一步规范、有效、科学。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2017年6月中文期刊网中有关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文献,以SPSS modeler 18软件统计穴位贴敷中穴位、药物使用频率,分析穴位、药物配对关联规则,进行穴位、药物应用网络图分析。结果:穴位使用中,肺俞、膻中、膏肓、天突、定喘的频率最高,各穴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药物使用中,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的频率最高,各药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常以白芥子为主药,常配合细辛、甘遂、延胡索等药物;以肺俞穴为主穴,常配合膻中、膏肓、天突、定喘等穴位。  相似文献   

4.
正1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属于中医外治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穴位为依据,将中药研磨成细粉,用醋、鲜姜汁、蜂蜜或白酒等调成糊状直接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穴位刺激作用疏通经络气血、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从而使  相似文献   

5.
药物穴位贴敷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使用药物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的治疗机制是化痰平喘和益气活血,以及利用经络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而共同起到治疗作用,“三伏贴”多年来应用于临床,在防治支气管哮喘方面取得满意疗.药物穴位贴敷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虽然起效慢,但作用持久,可达到预防复发,减轻发作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示范为例,形成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技术规范,为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以贴敷药物、穴位、时间、刺激强度、疗程、介质为例,探析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研究思路。结果:贴敷药物的选择多以祛风寒湿药以及活血药为主,贴敷穴位以阿是穴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应用最为常见,贴敷时间以8~12 h为宜,贴敷强度以潮红不发度为宜,贴敷的疗程以10~14 d为最佳,贴敷介质呈多样性,以姜汁应用最为广泛。结论:穴位贴敷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质控以贴敷药物、贴敷穴位、贴敷时间、贴敷刺激强度、贴敷疗程、贴敷介质六要素为主,形成规范化研究思路示范。  相似文献   

7.
药物穴位贴敷法是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经络学说,以腧穴为枢纽、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双向调节、汇聚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在原有穴位贴敷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其治疗机制,通过临床应用归纳、总结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发现穴位贴敷具有简单易行、疗效显著、费用较低、无毒副作用的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电热针加穴位贴敷与口服西药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差异。方法:121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针刺穴贴组(80例)和西布曲明组(41例)。针刺穴贴组采用电热针和穴位贴敷治疗,选择带脉、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刺;选取神阙、中脘、关元等穴位进行药物贴敷。西布曲明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西布曲明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针刺穴贴组总有效率为97.5%(78/80),西布曲明组总有效率为70.7%(29/4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热针加穴位贴敷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优于盐酸西布曲明。  相似文献   

9.
高玉梅 《陕西中医》2012,33(6):731-732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神阙穴同时配合直流电热疗对照组采用复合乳酸菌胶囊、蒙脱石散等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9.19%高于对照组76.1%。结论:脐部给药生物利用度高,穴位贴敷通过经络的感传,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循环感应过程中相应协同和叠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机理进行概述,为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中西医机理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结果:三伏天穴位贴敷可以从改善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等方面达到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作用。结论: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因经络穴位、中药、天时等综合作用的优势,在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具有药物和穴位刺激双重作用。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多偏重于临床疗效的评估和经验总结,对于疗效影响因素、外用复方药物组方规律、穴位和药物之间协同作用机理等研究甚少.中药穴位贴敷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经络穴位给药,同时应用现代经皮给药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制备出高效、安全、可控、方便的现代制剂,为中药穴位贴敷临床应用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庆军 《光明中医》2016,(11):1609-1611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泄泻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15例),穴位贴敷组(15例)和隔药灸脐联合穴位贴敷组(15例),治疗1个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法在治愈、无效及总有效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独隔药灸脐法、穴位贴敷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脐与穴位贴敷联合运用在改善慢性泄泻患者临床症状上优于各自单独使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贴敷疗法应用经络穴位处贴敷相应的药物来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春播行动"项目所推广的中药透皮技术是在应用消肿止痛贴的基础上进行穴位贴敷疗法,要求所用药物量足、味精、效宏。经过学习,在临床运用中发现经方药对有量足、味精、效宏的特点,完全符合中药透皮技术的选药标准。举例如下:1.麻黄、桂枝:麻黄药症:①咳喘、水气;②恶风、恶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的文献的一般情况、取穴和药物,总结穴位贴敷治疗失眠文献的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F)、维普全文数据库(VIP)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12—2016年文献量增幅较大,2013年和2015年文献量达到发表量的高峰。发表穴位贴敷文章最多的为中医药杂志。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使用最多的调剂为醋,其次为为蜂蜜、凡士林和姜汁。使用最多的中药为吴茱萸,其次为肉桂和酸枣仁,组合药物中交泰丸的使用最为常见。穴位贴敷治疗失眠文献中最常使用的穴位为涌泉,其次为神阙、内关、三阴交,使用最多的经脉为足三阴经,以足少阴肾经为首。穴位贴敷的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频率最高,治疗疗程以30 d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文章具有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但是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频率较低;其他标准不全。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以足三阴经为主,穴位以涌泉、神阙、内关、三阴交为主,调剂以醋、蜂蜜、凡士林、姜汁为主,药物以吴茱萸、肉桂和酸枣仁为主,但选用的穴位、药物等缺乏标准化,制剂工艺等未知,还需多学科联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腰背疼痛是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常见症状,常用的西医及中医疗法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穴位贴敷疗法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腧穴学说,通过辨证选取不同的药物和穴位,将药物制成贴膏贴敷于穴位,利用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从整体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作用精准、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等优点,已被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概述了穴位贴敷疗法,对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的药物及穴位选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药物、腧穴、经络的综合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能充分发挥穴位与药物特异性,因其费用低廉,且简便易行,疗效较好,安全性高,无明显毒副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我们采用穴位贴敷治疗71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augh variant asthma,CVA),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穴位贴敷属中医外治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外敷特定腧穴,通过经络与药物双重作用调节脏腑机能,能明显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避免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容易操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从病因病机、药物(固定方药、辨证论治、特殊剂型)、穴位(固定穴位、辨证论治、特定证型)、临床机制等方面介绍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概况。不足之处是药物选择种类繁多,缺乏规范化,不利于临床大面积推广,穴位选择多,缺乏穴位与穴位之间疗效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穴的特异性、皮肤的药物吸收和经穴局部的神经系统,使穴位贴敷机制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有关于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现代文献进行分析,并概况其选穴规律及用药特点,为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等中文数据库,并采用频次分析法,对其中关于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选穴及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文献共57篇,其中涉及腧穴24种、中药54味。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选穴多以中脘穴为主;所选经脉多以任脉为主,在腧穴所属类型的选择上,多为背俞穴。用药以肉桂、吴茱萸、丁香、干姜、附子等温里药为主,归经多为脾经,药性多为温,药味多为辛。结论:临床上多选用温里药来贴敷中脘穴以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且归于脾肾两经的药物较归于胃经的药物更常被使用。  相似文献   

20.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理论基础为整体观念、经络学说以及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几个方面.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激发经气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各种痛症的治疗.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