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父廖文澜先生,擅长治温病,妙用大黄有心得,遗稿整理如下。热入血室,泄热通瘀《伤寒论》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之文,乃谓热入血室,热与血结,致令肝胆失其疏泄,故用小柴胡汤助其枢转为常法。然而邪热内陷浅深不同,证情表现  相似文献   

2.
寒热并用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寒热并用配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此又有许多充实和创新. 1 春秋时期 寒热并用法起源于《索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然而病情的复杂性,又常使单用寒热不能完全满足寒热错杂之病的需要,《索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夏,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又曰:"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相似文献   

3.
卫气营血辨证是辨治温病温疫的重要法则,活血化瘀法在辨治急性传染病中被广泛运用。活血化瘀法不仅用于营血分证,也可在温病早期阶段介入使用,在辨证基础上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不仅可阻断病情恶化,也可加快疾病康复。通过对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使用活血化瘀法的病理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上温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温病发斑,其治各家多曰一"透"字,而目前对斑的治则阐释为:"治宜清胃解毒,凉血化斑",这样便似难看出"透"的涵义.细究发斑证治,感觉"透"字寓意深刻,不应忽视.故发表浅见供同道参考.一、斑之病机温病发斑之治,基于其病机认识,目前认为:"温病发斑大多由于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内外发而成."遵此,则理当大清阳明胃热为主,兼以凉血为治.化斑汤中白虎汤大清阳明气热,"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凉血之品"(《温病条辨·上焦篇》),  相似文献   

5.
王清任是清代著名医家,其临证以活血化瘀见长,为众人皆知,然而,后世医家效之以为临床,治内科杂病者多,而治温病者少。其实,王氏对温病的治疗,颇具特色,确能补前贤之未及,启后人之思路。《医林改错》是其代表作,该书载方33个,竟有9个针对温病而设,为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可等闲视之。笔者撮其吉光片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治疗学上很早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这一方法能够治疗多种疾患,用之得当,可获显著效果,所以已得到中西医药界应有的重视.一、对历代医药学家运用活血化瘀法的认识早在公元二世纪,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有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例如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治蓄血证;用鳖甲煎丸治疟母;用大黄?虫丸治干血;用桂枝茯苓丸治妇人症病;用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证.这些方剂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引起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以中医治法八法中的"汗法"为切入点,探讨伤寒"存津液"与温病"护阳气"。伤寒"护阳气"、温病"存津液"一直备受注视,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讲治疗大法"以平为期",而固护阴阳对于二者皆应重视。故从伤寒对汗法应用的原则,即汗不可过、禁汗之证,两点剖析伤寒"存津液",其中汗不可过包括微微汗出、中病即止及借药物、食物之力固护津液,禁汗之证包括津液亏虚、阴血不足,阐释温病应用汗法以达辛温卫阳、祛湿通阳的功效,呈现其"护阳气"的学术思想,进而证实伤寒与温病具有互通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以活血化瘀利水为法,然经临床实践验证发现,单纯应用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多有局限。本文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立足气分、血分、水分三者的关系,探讨"血不利则为水"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发展过程中因"血不利"而致下肢肿胀的机理,并认为"血不利则为水"之治法精要,不仅在于"活血化瘀"更在于"温阳化气",借阳和以助融运。  相似文献   

9.
谷守星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3,35(8):1238-1239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初见于《吴医汇讲》,载"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为后世治疗温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营分证时与清营热、养营阴必不可少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0.
黄琴 《四川中医》2001,19(6):2-3
本文对《吴鞠通医案》中温病误用辛温发表、误用寒凉、误用养阴的变症病机及证治进行探讨,指出变症病机要点是:以热邪为本,阴伤为标,变由热致。治疗变症当首辩热之所在,以祛邪撒热为要,热除则变止;标急时以治标为急或标本同治;由于误治常致气机阻洁,故宣扬气机亦乃治变之常法。治变应注意救治。  相似文献   

11.
<正>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治疗大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说文解字》有"瘀,积血也",《内经》有"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脉凝结,血凝泣""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等论述。清代血瘀证理论和活血化瘀法应用得到广泛认识:《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开创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先河。现代活血化瘀法广泛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便血,多指大便下血,但亦可为小便溺血,病机有"热结膀胱""瘀热在里""热在下焦""热入血室""日久瘀血",其病多因热而起,也有虚寒之便脓血,故便血不可以热概之。太阳阳明便血为下焦瘀热互结之蓄血证,其血热瘀结,结而不甚者,治以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若血热瘀结甚者,治当以抵当汤,并中病即止。少阴虚寒便脓血证系下焦虚寒,阳虚统摄无权,大肠滑脱而致下利便脓血,故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治之。厥阴病热盛阴虚便脓血证,为阳热盛而阴血虚,势必热灼营血,血络灼伤,化腐成脓所致,以柏叶阿胶汤治之。  相似文献   

13.
从卫气营血4个方面探讨"宣透郁热"法在温病辨证治疗中的运用:"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仍需宣畅气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的各个病理阶段皆然,需疏散郁结以达到气机的调畅,用药上重视风药的应用。郁热需治以宣达,风药不独解表,更因其辛温行散之力宣阳疏透、调畅气机,给邪以出路,能发郁热。清热养阴是温病的治疗大法,但针对温病"阳热怫郁"的特点,宣透郁热、透邪外出的应用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以"寒"为切入点探讨疾病,是因为寒邪致病最普遍,对人体的影响也最大。证是论治疾病的着眼点,但其背后的根基是病机,病机因人而异,因此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举方说法是《伤寒论》的论述模式,保脾胃、治杂病是其基本要领。《伤寒论》以"人易感寒"为切入点,运用"六经"辨证论治杂病。《温病学》以"热必伤津"、"湿滞蕴热"为切入点,运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适合于论治温病温热证,而"三焦辨证"更适合于论治温病湿热证。运圆思维在于运而圆、圆而运,循环往复,运行不断。中医成熟、完整的医疗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才有了各家之长、流派之别,各家能互补,流派应共筑。  相似文献   

15.
宋健  郑旭锐 《河南中医》2010,30(11):1061-1062
《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三焦辨治纲领,并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紧扣湿邪病机,遵循《内经》药物性味配伍理论,按照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规律,强调治湿应注意清、化、利,并按照上、中、下三焦分为宣气化湿、燥湿泄热、分利湿邪、条达肝木四法。  相似文献   

16.
王金成  史晓燕 《光明中医》2009,24(5):931-932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法现有两种观点,一是凉血止血法;一是活血化瘀法.前者理论基础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属正治之法.后者理论基础是"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从出血角度看,属反治之法.对于近乎相反的两种治法,中医工作者备感困惑,无所适从.笔者现从理论层面作一探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下存阴     
泄下法、早见于《内经》,张仲景继《内经》设三承气汤和三急下证,意在泻热而保存津液,明末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而且泻热,倡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及时逐邪,勿拘结粪。叶香岩《温热病篇》云:“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可见不论病在气分,营分、血分均有可下之证。至于病有兼夹证,随证可以下法与他法合用,如热邪搏结的心下痞,则拟下法与清热法合用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水热结实之大结胸证,则拟泄热逐水之大陷胸汤;蓄血在里,则拟下法与活血化瘀法合用之挑核承气汤,抵当汤;温病因热灼津枯  相似文献   

18.
温病中出现痉症多属急症、重症,纵观现代温病学专著及《中医内科》对温病痉症之论述,多论及热盛风动、阴虚生风二证,主张以凉肝熄风、滋阴熄风两法为治。而对于肺经风热、阳明热炽、肠腑燥实、热入营血,以及湿热人络、邪陷阻络诸痉症,则略而不详。结合张德超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将本人对温病痉症证治的认识略论于后,以期有补于温病痉症辨治内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虫类活血化瘀方药研究源流及对血瘀证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类活血化瘀方药研究源流及对血瘀证治的再认识福建省立医院(350001)周杰明任林福建中医学院(350003)林于雄虫类活血化瘀药是活血化瘀之重剂,功在破血。《内经》中虽未提出具体的破血类方药,但已提出破血之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血实者...  相似文献   

20.
郑秀丽  杨宇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41-3142
对于温病的治疗,寒法乃其主要治疗大法之一,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热以寒".鉴于温病在发病各时期的特点差异,在寒法的运用上别有讲究,而非概以苦寒之黄芩、黄连等统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