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脉学渊薮,它在分析脉理、阐述脉法、分类脉象时多征引阴阳,书中述及阴阳脉处颇多。为了解阴阳脉涵义,故结合后世注疏梳理如下:"阳"指阳和之胃气,"阴"指真脏之阴脉;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太过为阳,不及为阴;阴阳为脉象分类纲领。《内经》所述阴阳之脉在不同语境中涵义有所不同,后世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脉理及具体情况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
人迎寸口脉法乃《黄帝内经》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提出至今颇有争议,本文以王叔和“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为诊断操作依据,以左右分阴阳,左手人迎脉盛则为阳病,右手寸口脉盛则为阴病,并以同手关脉与“关前一分”的盛数躁急定三阴三阳。治疗方面以《黄帝内经》主要基于人迎寸口脉法所提出的手足阴阳经脉补泻法为原则,以五输穴及原穴为针刺主穴,治疗过程重视脉象变化,以人迎寸口脉作为判断“气至”“气调”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脉法赞》收录于王叔和《脉经》,是早期有关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故结合历代学者论述,对文中一些存在争议性的内容("官""府""关前一寸""人迎""气口")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官"指左手脉所主与血关系密切之脏,"府"指右手脉所主与气关系密切之脏;"关前一分"位属寸部,为关部入寸之分界,又可代指寸脉;"人迎""气口"在早期对比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的进程中,经由"阳明-心"及"太阴-肺"的中介,所指由颈、腕部脉搏动处变为左寸心之部与右寸肺之部,这属于脉学用语的"概念移植"现象。  相似文献   

4.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5.
《新中医》2016,(1)
正"肺肾相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曰:"肾上连肺"。《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提示肺肾两脏经脉相连,经气互通。为全面认识肺肾关系,本文从呼吸运动、津液代谢、阴阳互资三个方面探讨"肺肾相关"理论,并对其现代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寸口脉左右之脏腑的分属,系根据中医的运气、阴阳五行、气化学说而确立的,发源于《内经》,确立于《脉经》,经历代诸贤之补充,发挥得以俱备;脉诊作为中医之特色,其寸口脉左右脏腑的分属问题,成为中西医之间争议的焦点,有"废除"之主张,直接动摇中医之根基,固然遭到中医之强烈反对;然中医界内部亦不乏争议之声,反映在寸口脉左右脏腑之分属上,分则寸关尺分属脏腑: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在五脏的分属上分歧不大,分歧主要在:右之命门;而六腑的分属上分歧主要在:寸、尺的大、小肠的分属,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从张景岳之后的医家逐步得到统一,大、小肠统一分属到尺部;不分则存在二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以脉当取太过与不及为分;大致不分部位:以左肝右脾为分;目前比较中肯的看法是: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尽管目前还缺乏详尽的理论说得很明白,但它在实践中却有临床价值。因此,目前仍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的原则,并以此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江成林 《中医研究》2009,22(5):52-53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故二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医切脉部位 ,有遍身诊、三部诊与独取寸口三种诊法。所谓“寸口”又称“气口”、“脉口”。“独取寸口”是指单独切按两手掌后突起 (桡骨茎突 )的桡动脉 ,又叫“寸口诊”。此诊法文献记述始于《内经》 ,详于《难经》 ,而成于《脉经》 ,为历代医家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 ,以决死生。”《难经·二难》:“尺寸者 ,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内 ,阳之所治也。”分别指出了寸口诊的重要性和三部脉位的阴阳属性。《脉经》说 :“心部 ,在左手关前寸口” ;“肝部 ,在左手关上” ;“肾…  相似文献   

9.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别论》。历代医家对此仁智互见,注释不一,尤对“阴”、“阳”二字的理解每多不合本旨。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 历代医家的代表性注释有三。 其一,“阴”为尺脉,“阳”为寸脉。王冰注曰“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  相似文献   

10.
<正>《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脏有脏阴,腑有腑阳,脾亦有阳虚、阴虚,对于脾阴虚的讨论至今未曾中止过,然而脾阴虚一证在目前教科书中却难觅踪影,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笔者受李东垣"脾为死阴"一说的启发,通过分析脾阴  相似文献   

11.
论五脏虚损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之病证范畴,其病机多与脏气亏虚、痰瘀痹阻有关。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所云"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就指出了本病之病因病机乃"阳微阴弦"。《医宗金鉴》认为"阳微,寸口脉微也,阳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别论》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历代医家对此仁智互见,各不一致,尤对“阴”“阳”二字之释,每多不合本旨。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历代医家代表性解释有三:(1)“阴”为尺脉,“阳”为寸脉。王冰注:“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与寸口殊别则为有壬之兆。何者,阴中有别阳故。”王注把“阴”“阳”释为尺脉、寸脉,是错误的。脉分尺寸,始于《内经》之后的《难经》。《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相似文献   

13.
脾阴虚渊源及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棉娟 《陕西中医》2011,32(2):251-252
<正>《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脏各有阴阳,脾为五脏之一,亦有阴阳之分。历代医家对五脏之阴多注重滋补心、肝、肺、肾之阴,而很少重视脾脏之阴。  相似文献   

14.
藏象学说源远流长,五脏六腑多有别称。今掇取中医古籍中脾脏常用别称小考,供初习中医者学习参考。 1.孤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2.至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3.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在列举十二官及其功能时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相似文献   

15.
医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通报》2008,7(5):34-34
雷公问于岐伯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余既知之矣;然论阴阳之变迁也,未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亦有定位乎?岐伯曰:阴阳互相根也,原无定位。然求其位,亦有定也,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此阳中有阴,阴居阳位也:肝与胆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包络与三焦为表里,此阴中有阳,阳居阴位也。  相似文献   

16.
《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抟谓之崩”,是以脉论证之言。汪淇曰:“阴虚阳抟,是阴中有火也,故以尺脉为诊”(《济阴纲目·崩漏门)眉笺)。张志聪曰:“阴虚阳抟,则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因此凭脉而论,“阴虚”是阴脉不足,“阳抟”是阳脉有余,临床见为尺脉独旺之象。从证而言,“阴虚”指阴精不及,“阳抟”指阳气太过,阴不维阳,气血失衡,则为崩中之变。“崩”包括崩、漏在内。  相似文献   

17.
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源自于《内经》,由《难经》明确提出并加以完善,经《脉经》推广至临床应用。《脉经》以后,各医家对"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多有发挥,且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历代医家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大、小肠的分属问题上,至张景岳以后逐渐统一,将大、小肠同归属于尺部。目前临床切脉遵循的脏腑分属方法来自于《脉经》: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尽管这种分属方法缺乏科学的理论和确切的经脉络属依据,但经实践证明"寸口脉分候脏腑"的理论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研究意义,就"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1.切诊包括“脉诊”与“按诊”。脉诊是指医者用手指触按病人一定部位的浅表动脉,据脉搏跳动情况,对所患疾病进行诊断,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诊法,玄奥而神秘。2.按诊是医生用双手按摸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来测知局部冷热、润燥、软硬、压痛、积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6.寸口诊脉、分寸、关、尺三部,据《难经》之说,左手寸、关、尺三部所主脏腑为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寸、关、尺三部所主脏腑为肺、大肠/脾、胃/肾、命门。3.古代医家对脉诊颇为重视,但也指出脉诊有一定的局限性,需配合望、闻、问三诊,做到“四诊合参”,才能…  相似文献   

19.
<正>汗证,出自《医学正传·汗证》以全身或局部非常出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于汗的机理最早可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但详细论述则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汗》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  相似文献   

20.
正"阴阳"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用"阴阳"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阴阳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学继承并发挥《易经》的阴阳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认为阴阳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纲领、一切变化的起源,是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