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对国际情绪图片库的厌恶与恐惧图片进行中国本土化的评定与基于脑神经机制的适用研究。方法:实验一:采用被试自评的方式,选取210张国际图片,其中厌恶、恐惧、中性图片各70张,让中国被试评定这些图片的效价、唤醒度、厌恶度和恐惧度;实验二: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实验一评定出来的图片进行在中国被试的试用效果研究。结果:实验一,经过四个维度的评定,挑选出135张图片,其中厌恶、恐惧、中性图片各45张;实验二结果表明,对于N1波,厌恶和恐惧图片与中性图片的波幅差异显著,但前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对于P2和N2波,厌恶、恐惧、中性图片三者之间的波幅均差异显著。结论:国际厌恶和恐惧图片的中国本土化评定与试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考察不同注意资源水平下厌恶和恐惧情绪的记忆增强效应。方法:实验1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在注意资源充足条件下,个体对厌恶图片和恐惧图片的记忆效果;实验2采用注意分配范式,考察在注意资源相对宽松和相对匮乏两种条件下,个体对厌恶和恐惧两类图片的记忆效果。结果:实验1结果发现,在注意资源充足条件下,厌恶和恐惧图片的正确再认率都显著高于中性图片,且厌恶图片的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恐惧图片。实验2结果发现,当注意资源相对匮乏时,恐惧图片的正确再认率显著高于厌恶图片,然而,当注意资源相对宽松时,厌恶图片与恐惧图片的正确再认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恐惧与厌恶情绪的记忆增强效应受注意资源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具有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加工情绪性面孔的差异.方法:使用共情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被试,要求其对不同情绪、不同性别的面孔做出相应判断,记录EEG,分析两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N1,P2等成分.结果:在性别判断任务中,高共情被试在正性和负性情绪的N1,P2和LPC波幅上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低共情被试在不同效价的情绪间没有出现差异.结论:与低共情被试比较,高共情被试从无意识阶段,注意阶段到决策分析阶段都对情绪效价更加敏感,另外,被试在与情绪无关任务中显示出了情绪特性,而在情绪相关任务中未显示出该特性,体现了与情绪相关认知任务对情绪自动化加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及其程度的差异。方法:按照学校人数10%的比例从某军校各医学相关专业中选取大学生96名(男生60人,女生36人;年龄18~22岁),采用情绪唤醒影片启动被试的情绪(恐惧、厌恶、愉悦),利用E-prime编程程序让被试执行情绪词汇颜色命名任务(包括积极、中性、消极情绪词汇),记录被试命名情绪词汇所需反应时。结果:相比于对中性情绪词汇的颜色命名任务反应时,恐惧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均缩短[(648±118)ms vs.(743±124)ms,(683±123)ms vs.(743±124)ms;均P0.05];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579±86)ms vs.(720±101)ms,P0.01];愉悦情绪唤醒被试对积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缩短[(634±122)ms vs.(716±141)ms,P0.01]。厌恶情绪唤醒被试对消极情绪词汇颜色命名反应时短于恐惧情绪唤醒被试[(579±86)ms vs.(648±118)ms,P0.05]。结论:青年人在恐惧情绪、厌恶情绪和愉悦情绪唤醒条件下均出现了注意偏向,在恐惧情绪条件下,对积极情绪信息也表现出注意偏向。厌恶情绪唤醒条件下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的程度更深。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执行持续注意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混合型ADHD患儿32例(年龄9~15岁)及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32例,要求被试在高兴、中性、恐惧和愤怒等4种情绪面孔刺激随机呈现后执行注意与选择任务,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观察ADH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儿童面孔诱发的N170电位及靶刺激诱发的P300电位的特征。结果:ADHD组患儿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颞枕区面孔特异性N170波波幅均低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17.7±9.5)μv vs.(25.8±14.0)μv,P0.05],顶枕区P300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如恐惧面孔,[(454.2±51.3)ms vs.(433.0±29.8)ms,P0.05]。ADHD患儿组在四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的P300在四种情绪刺激中以恐惧面孔刺激后执行注意任务的P300波幅最低,潜伏期最长。结论:ADHD儿童在4种不同情绪面孔刺激下,以恐惧面孔刺激引起的P300波幅最低,且P300潜伏期延长最明显。提示恐惧面孔可能影响ADHD患儿情绪调节,并影响其持续注意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述情障碍者情绪启动中的ERPs特征,探讨述情障碍者情绪自动加工缺陷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TAS-20中文版筛选出述情障碍者与非述情障碍者进入情绪启动实验。以阈下或阈上方式呈现启动图片,要求受试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记录受试ERPs数据。结果:在阈上启动任务中,述情障碍组的P2波幅和"启动-非启动"差异波N600波幅均显著小于非述情障碍组的波幅,而阈下启动任务中的P2、P3潜伏期与波幅及N600波幅则均不存在显著组间差异。结论:本研究进一步支持述情障碍者对无意识感知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是完整的,而对意识到的情绪刺激的自动加工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有关情绪的大脑皮层加工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探讨皮层对场景情境与面孔表情诱发情绪的不同加工机制,采用常见的图片视觉刺激诱发方式,组织了16名青年学生(7男9女,平均年龄27±3)参与情绪诱发实验;记录了被试观看场景情境和面孔表情两类图片(各分积极、消极和中性3种)、进行情绪体验与判别时的脑电信号;对比了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枕叶事件相关电位(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以及各个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应用幅值均方根(RMS)做了全脑ERP幅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图片刺激下的N1(170 ms)幅值大于场景图片(P=0.031),P2(250 ms)幅值小于场景图片(P=0.010),分别体现了面孔加工的特异性和复杂场景的再加工机制;在场景图片刺激下,具有优先加工特点的消极情绪能够比积极和中性情绪诱发出更明显的N1成分(P=0.019),而积极(P=0.008)和消极(P=0.008)情绪均能在P2时刻获得比中性情绪更多的再加工;此外,全脑ERP幅值对比显示图片刺激的激活区主要为枕叶,而负责情绪调控的额叶在N1和P2时刻被明显激活。上述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差异充分说明场景情境图片与面孔表情图片诱发情绪时大脑皮层的加工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恐惧情境下自我控制能力对不确定风险决策的影响,为在恐惧情绪状态下风险决策提供正确指导。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将156名大学生被试分为高和低分组(前后27%),实得有效数据82名。在实验室和高空两种情境下进行仿真气球冒险任务,并用情绪量表测试被试实验前后情绪(特别是恐惧)感受程度。结果:被试在高空情境下主观恐惧感明显强于实验室情境(t=9.75,P0.001);组间因素自我控制、组内因素情境在模糊决策上主效应均显著(F=4.06,P0.05;F=7.40,P0.001),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显著(F=6.21,P0.05);实验室情境下高、低自我控制组对模糊决策影响差异显著(t=3.11,P0.01),其中低自我控制组在实验室和高空情境下模糊决策具有差异(t=3.17,P0.01);而高自我控制组在两种情境下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恐惧情境面临不确定风险决策时,被试倾向于风险规避。高自我控制人群在不确定风险决策上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远小于低自我控制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语义启动范式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个体在道德厌恶启动后水平空间隐喻加工的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或非道德厌恶词),再呈现目标词(屏幕左侧词语或屏幕右侧词语),被试需判断目标词能否构成词语。通过比较启动词与目标词的不同组合在脑电指标上的差异来考察其加工特征。结果:正确率结果显示启动词与目标词交互作用显著(F=9.37,P0.05)。脑电结果显示(F=7.18,P0.01),道德厌恶启动后,屏幕左侧呈现目标刺激时诱发的N400波幅[(-4.97±0.60)μV]大于非道德厌恶启动后屏幕左侧呈现刺激时诱发的N400波幅[(-3.83±0.56)μV]。结论:道德厌恶与隐喻着道德概念的水平位置(右侧)语义连接程度更高,与隐喻着不道德概念的水平位置(左侧)语义连接程度更低。个体在道德厌恶启动后,会通过倾向选择隐喻着道德概念的"右侧"水平位置来缓解厌恶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情绪影像材料库的初步编制和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能适应情绪研究需要的适用于中国的标准化的"情绪-诱发"影像刺激材料库。方法:搜集旨在诱发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中性6种不同情绪的影像片段48个,根据片段的长度,可理解性和离散性进一步筛选出30个情绪影像片段。征集50名在校大学生,对影像片段的唤醒度、情绪效价和离散性分别使用自我报告的5点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及分化情绪量表进行自我评定。结果:除中性外的5种情绪片段均诱发了强烈的情绪,且负性情绪强于正性情绪[如,在唤醒度上,悲伤(3.118±0.053)vs.快乐(2.673±0.055),P0.001];男性的报告强度高于女性[如,在唤醒度上,男性(2.852±0.038)vs.女性(2.620±0.062),P0.05];对于经验,除厌恶外,实验前看过该片段的被试的报告强度高于没看过的被试[如,在唤醒度上,对于恐惧片段,看过(3.231±0.107)vs.没看过(2.815±0.057),P0.001];最终确立了18个选取标准可供使用本情绪影像库的研究者选择。结论:影像片段分别诱发了强烈的不同类型的情绪体验,可以为情绪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刺激材料。本情绪影像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及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方法在武汉某高校通过羞怯量表选出羞怯大学生77名,非羞怯大学生79名,分别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进行调查。结果①在情绪类别上,羞怯大学生在痛苦、厌恶、内疚、害羞、羞愧、恐惧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羞怯大学生(t=2.738,2.309,2.587,6.663,3.531,5.385;P0.05);②羞怯大学生在调节正性情绪时,在抑制这种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羞怯大学生(t=2.35;P0.001);在对负性情绪的忽视、重视、宣泄及自然调节这几种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得分,与非羞怯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t=-3.20,10.30,3.39,2.38;P0.05);③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羞怯大学生对负性情绪的调节量显著多于非羞怯大学生,羞怯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取非临床抑郁个体与健康个体,考察彼此间道德情绪判断任务中的差异。方法:对两组被试(26名非临床抑郁个体和26名健康人)采用道德判断任务。结果:非临床抑郁个体与健康个体的抑郁评分差异明显(t=90.91,P0.001);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愤怒(t=3.14,P0.001)、悲伤(t=2.46,P0.05)、厌恶(t=1.93,P=0.056)及恐惧(t=1.08,P=0.14),非临床抑郁个体对部分消极行为的可接受程度更高。在积极情绪状态下,高兴(t=-0.76,P=0.78),中性条件下(t=-0.64,P=0.74),二者差异不显著。结论:相较于健康个体,非临床抑郁个体道德容许度较高,这与其处于低唤醒情绪状态,情绪识别障碍有关,抑郁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受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情绪与性别对医疗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方法:结合使用眼动追踪技术与情绪启动范式,采用3(组别:厌恶、平静、愉悦)×2(性别:男、女)×2(框架类型:正性、负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结果:不同框架下个体的决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7,P0.01),不同性别的决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1,P0.05);情绪启动在决策选择、注视时间与注视次数上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在注视时间与注视次数上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框架类型与决策概率(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决策时的认知加工过程与最终的决策选择,但这一认知过程受情绪与性别的影响并不明显;虽然情绪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不明显,但性别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情绪对两可图认知加工的影响。方法:通过成功-失败操纵(SFM)诱发情绪,考察两可图观察任务的脑电活动变化。结果:①刺激产生的ERPs各成分(N140、N200、P300、N400)明显。②负性情绪组N140、N200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减小。③负性和中性情绪组P300波幅显著大于正性情绪组。④负性情绪组N400潜伏期显著长于中性情绪组,负性和中性情绪组波幅均显著大于正性情绪组。结论:① N140和N200可能反映两可图物理刺激的感知;P300和N400则可能反映两可图的命名及含义转换。② N140和N200潜伏期显著延迟,波幅显著减小,说明负性情绪可能导致被试脑活动呈现抑制状态,活动水平降低。③ P300和N400波幅显著增大,可能是受高趋近动机影响,被试对任务投入更多心理资源,故负性情绪反而提高了激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社会情绪负性偏向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考察社会悲伤与愉快情绪的加工时程特点,以探明社会情绪能否引起负性偏向。方法:16名在校大学生观看社会悲伤、中性与愉快情绪图片,同时记录EEG,离线分析比较三种图片诱发的P2与N2等ERP成分的峰潜伏期、波幅及其头皮分布。结果:与愉快情绪相比较,社会悲伤性情绪使P2潜伏期缩短(177.9→168.8ms),N2波幅增大(-3.4→-4.2μV);P2、N2波幅均表现为右半球优势(左、右半球P2分别为:4.2与5.2μV;N2:-3.1与-3.7μV)。结论:社会情绪引起负性注意偏向,并存在心理加工的右半球优势。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n-back工作记忆神经机制异常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在参量变化的工作记忆负荷水平下所诱发的ERP成分及其脑区分布差异,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功能损害的神经机制。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对照各20名参加了n-back(n=0,1,2)工作记忆任务的ERP实验,同时记录行为数据及EEG,离线处理数据。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在1-back及2-back任务中行为表现明显较正常人差(P0.01)。正常人P3波幅随记忆负荷增长而成比例下降(0-back1-back2-back),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仅0-back的P3波幅显著高于1-back及2-back,(0-back1-back=2-back)。三种负荷条件下,精神分裂症组中央区的P3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2-back条件下的顶区P3峰值显著高于正常组。高记忆负荷与低记忆负荷的任务相减均得到一差异波N450成分。在顶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0差异波N450成分的波幅显著高于正常组,而2-1差异波N450成分的波幅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显著的工作记忆损害,其中短时贮存功能损害可能与患者顶叶的生理低效能及工作记忆容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版Frost完美主义心理量表、情绪智力量表与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对陕西省某高校18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担心错误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t=2.807,P0.01)与专业(t=-2.094,P0.05)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理工科高于文科;条理性维度得分在不同性别(t=-2.964,P0.01)与专业(t=2.678,P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文科高于理工科;(2)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考试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3)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情绪智力、考试焦虑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学生情绪调控与人际困扰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滨州医学院306名在校大学生,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医学生情绪调控总体情况良好,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2)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调控情绪维度、情绪调控总分和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01,P0.001;t=-2.24,2.11;P0.05);(3)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人际困扰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75,P=0.02;F=3.58,3.71;P=0.03);(4)情绪调控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医学生情绪调控与人际困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稳定性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和简版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目前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整体水平较差。性别在情绪稳定性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在疑病症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44,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主性(F=2.933,P0.05)和负罪感(F=3.407,P0.05)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稳定性各维度和亲子依恋相关显著,且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亲子依恋对大学生情绪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情境可能危及生存,常引发回避动机,对人体机能与心理素质皆有重要影响。厌恶与悲伤情境均能够诱发出负性情绪,但对两者诱发负性情绪过程中的注意力捕获和情绪认知差异尚缺乏了解。本研究选用典型悲伤、厌恶情境图片,设计了两组负性情绪诱发实验,并采集了15位青年学生(7男8女,年龄27岁±3岁)观看情境图片时的32导头皮脑电数据,提取了各导联事件相关电位(ERP)信号。通过对厌恶和悲伤情境图片所诱发ERP信号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两种图片下ERP信号有统计学差异的时段;并根据两ERP信号在差异时段内均方根差值绘制脑地形图,得到差异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悲伤与厌恶情境图片所诱发ERP差异主要体现在前中期T1(120~450ms)和晚期T2(800~1 000ms)两个时段;悲伤图片在T1时段主要激活了枕叶,反映了注意力的获取,而厌恶图片在T1时段不仅激活了枕叶,也高度激活了前额叶,反映出明显的情绪感知;厌恶与悲伤图片在T2时段都激活了前额叶,但厌恶图片所诱发ERP不仅在前额叶,也在顶叶表现出更强的情绪感知力。以上研究结果将对加深负性情绪认识以及探索负性情绪诱发的深层认知神经学机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