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土三七导致肝窦阻塞综合征(SO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服用土三七所致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数在服药的4个月内发病,均以腹胀为首发表现,所有患者肝脏CT或MRI检查均有"地图样"改变,肝静脉变细或不显示,1例患者出现肝肿大且无腹水,余19例均有腹水,有饮酒史和无饮酒史患者的肝损伤未见显著差异。20例患者中,1例治愈,7例好转,其中有2例是行TIPS治疗后好转。结论土三七可导致SOS的发生,肝脏CT或MRI检查有特征性的表现,早期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应重视土三七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0岁,因乏力伴左下肢胫前溃疡1年于2016年10月入住我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伴左下肢胫前溃疡、皮肤色素沉着、水肿、疼痛、瘙痒,2个月后出现面部瘙痒、水肿,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腹部CT及其他检查,诊断为\"肝硬化,左下肢溃疡\",具体原因不详,予相关药物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下肢胫前皮肤瘙痒、疼痛,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 相似文献
3.
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HSOS)是一种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罕见病,国内报道多为服用土三七所致。该病早期诊断困难,易延误病情,病死率高。本文通过对1例HSOS患者的诊断分析,应用抗凝药物成功治疗的报道,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思路,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临床比较少见,常见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或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也可由食用含吡咯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s,PAs)的植物如土三七而引起。在中国,HSOS病因主要与食用土三七等含吡咯生物碱的中草药或中成药制剂有关。吡咯生物碱(PAs)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毒素,食用含有PAs的中草药或制剂后发生的HSOS,称为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yrrolidine alkaloid-related HSOS,PA-HSOS)。 相似文献
5.
6.
肝窦阻塞综合征八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HT Xu GQ Li YM Liu YS Yu CH Zhong BS Zheng ZL Jiang TA Chen CX Gu ZY Ren GP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34-737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OS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8例SOS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8例)、肝区疼痛(7例)、腹水征(8例)及肝肿大(7例)等。8例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大多较轻,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均大于11.1g/L,血清与腹水CA125均显著升高。超声检查均见肝脏肿大、胆囊壁水肿或增厚、门静脉增宽且流速缓慢、肝静脉变细以及腹腔积液等;MRI表现为门脉期及延迟期肝实质不均匀片状强化,肝叶、段静脉腔内造影剂充盈不良。经皮肝穿刺活检均见肝窦扩张、淤血及肝细胞变性、坏死,3例发现小静脉管腔狭窄、管壁增厚伴纤维组织增生。8例中1例行肝移植术后痊愈,4例经内科治疗后逐渐康复,3例死亡。结论SOS的临床表现以突出的门脉高压症为特点,CA125常显著升高,超声及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大价值,而经皮肝穿刺活检的价值有限,联合应用影像学方法与病理活检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早期应用抗凝药物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严重病例可行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7.
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是一种少见的肝血管疾病.国内报道大多因服用含有呲咯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PA)的中草药所致,以土三七为代表.该病与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临床表现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窦阻塞综合征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评估超声在肝窦阻塞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由我院临床诊断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患者超声声像图,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特点、肝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流情况、脾脏大小、胆囊壁厚度及腹腔积液量。结果 8例患者的超声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回声减低,分布不均匀。8例肝静脉内径变细,4例流速减低。6例出现门静脉增宽,5例血流速度减低。2例出现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2例患者出现脾脏体积增大。8例患者伴有腹腔积液。8例出现胆囊壁水肿增厚。4例患者下腔静脉肝后段变细。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窦阻塞综合征有很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目的了解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诊治的26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其主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病因。结果26例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以腹胀、乏力、纳差、腹水为主要症状,1例为肝移植术后患者,1例为肾移植术后患者,均有明确的化学治疗史,1例患者病因不明,23例患者有明确的中草药服用史,其中21例服用土三七。ALT升高17例,AST升高20例,糖类抗原CA125升高23例。CT及MR影像学显示,脾脏增大11例,腹水24例,肝脏密度及信号不均21例,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23例,肝静脉变细或显示不清11例。结论肝窦阻塞综合征的病因以服用土三七为主,临床表现为腹胀、乏力、纳差,可有肝功能异常及CA125升高,影像学表现以肝脾肿大、腹水、肝脏密度及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及肝静脉变细或显示不清为主。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近年来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HSOS的病因国内外差异较大,欧美报道的HSOS大多发生在骨髓造血肝细胞移植预处理后,而国内报道以服用含吡咯生物碱(PA)的中草药居多.PA的代谢物吡咯-蛋白质加合物(PPA)是导致肝窦内皮细胞(HSEC)损伤的主要因素,进而可导致HSOS的一系列临床和病理表现.该文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吡咯烷生物碱(PA)植物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患者的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病理学表现。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7年诊断为PA-HSOS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指标、服药史、肝穿刺活检时间、肝穿刺病理组织切片、起病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等资料。用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期;观察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对数据采用Wilcoxin符号秩和检验、非配对t检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收集到16例患者,起病、随访6个月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59.25 U/L和25.5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为108 U/L和45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总胆汁酸分别为35μmol/L和36.15μmol/L,白蛋白分别为32.45 g/L和31 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PA-HSOS病理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小叶中心带窦内皮完整性受损,红细胞进入窦内皮与肝细胞之间的窦周间隙。中期出血带内红细胞溶解,网状纤维塌陷密集,胶原纤维沉积,尚有血流的腔隙充血扩张,其腔内覆有窦内皮细胞;出血带周围肝板出现再生现象,部分肝窦代偿性扩张。晚期出血带内胶原沉积形成大面积纤维瘢痕,其内多数有血流的扩张腔隙内覆血管内皮;边缘带肝细胞呈双排再生,插入纤维间隔。肝穿刺组织内重度出血损伤的肝小叶比例和患者预后无关。结论PA-HSOS早期小叶中心带红细胞通过受损的窦内皮进入窦周间隙,表现为肝板出血性坏死。至中晚期出现肝板再生和血管改造,故大部分患者临床病程呈自限性。病理分期和肝穿刺活检时间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无法根据标本出血损伤程度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咯烷生物碱导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的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9——2017-12期间共43例吡咯烷生物碱导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及MRI资料;MRI资料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独立盲法阅片获得。[结果]吡咯烷生物碱导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的MRI特点为:平扫期腹水43例,肝肿大28例,胆囊壁水肿39例,门静脉区水肿41例,胸腔积液24例,脾大10例;门静脉期43例患者均可见肝脏不均一低信号病变,其中32例表现为沿肝静脉分布的"爪形"强化;平衡期27例肝右静脉狭窄,16例肝右静脉显影不清,42例下腔静脉狭窄。[结论]吡咯烷生物碱导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因此MRI可以为吡咯烷生物碱导致的肝窦阻塞综合征提供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