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经济水平家庭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认知与意愿的差别。方法对徐州地区2家公立医院的45例老年患者及281例陪护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医养机构认知率总体偏低,87.12%从未听说或只是听说但不了解医养机构,医养机构认知、养老意愿及费用标准与经济因素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与普通养老机构相比,经济因素是老年人选择医养机构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群体经济状况较差且参差不齐,目前应建立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形成多元化养老模式、多档次养老保障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发展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以满足高龄、失能、慢性病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需求偏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对浙江省内345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医养结合模式偏好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合作养老模式的偏好都受子女数量影响。慢性病是居家养老模式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居住地是合作养老模式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影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偏好。房产数量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医院养老模式偏好。结论医养结合模式偏好的影响因素与养老模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多共性。资产而非月收入是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选择的制约因素。居家养老是浙江省老年人最偏好的医养结合模式。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对依托家庭医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意愿较强,但是农村老年人出现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分离的问题。建议大力发展精准型医养结合供给服务;促进医疗及养老资源逐级下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石河子市老年人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石河子市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结果石河子市样本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知晓率不高;其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子女的支持度较高,但其本人支付能力又较低。结论在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应注重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加强医养结合模式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整合多方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河南省医养结合的供求情况,分析影响医养结合发展的因素。方法 2018年7~9月,采用典型调查方法,选取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商丘市、信阳市、新乡市作为调研地区,运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河南省养老机构基本情况、老年人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及对养老机构的看法。结果 172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60.0%,45岁以下中青年占73.8%,收入在5 001元以上的占比26.9%。455名老人,有72.5%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有90.8%认为养老机构应该提供体检、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协助就医等服务,有87.0%认为养老机构应该配备医护人员。结论河南省养老机构经费不足和人员配置不合理、老人支付能力不足和对养老机构的不认可,已经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建议加快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以促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有序地推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锦州市区居民的养老意向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调查,选取锦州市25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9.1%的居民为非独居,其中80.3%与配偶同吃住;95.5%的居民选择居住在家养老,4.2%的居民选择机构养老;在经济供给模式中57.1%的居民选择以退休金养老,22.8%的居民选择子女赡养,仅有1.7%的居民选择以房养老;地域传统观念、健康水平、养老信息影响着居民的养老意向。结论发展"医养结合"的机构养老产业,注重养老信息宣传,将提高居民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深入研究居住在家养老服务,建立其服务体系,发展其产业具有现实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邯郸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及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形式的倾向。方法对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共12个社区的607名老人采用城镇居民养老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老年人ADL。结果选择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的老人占27.2%,选择医养机构占41.1%,整体表现出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意愿;对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收入、家庭户情况、是否患有慢性病、医疗消费及经济收入之间有差异(P0.05)。对有显著差异的影响因素做多重比较检验(P0.05),筛选出由大到小的影响因素为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及家庭户情况。结论邯郸市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正在启动,应推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一体化资源配置,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居民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并对未来养老形势进行预测。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通过立意抽样在武汉市3个城区调查成年居民1 427名。结果调查对象大多选择居家养老,但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和家庭月收入越高的居民越趋向于不选择居家养老。当人们生活不能自理时,选择机构养老者大幅增加。影响调查对象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养老保险、健康状况、月收入、子女数量、婚姻状况、有无房产、是否了解养老方式等。结论居民养老方式的选择意愿可能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但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应进一步提倡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成年居民养老意愿的因素,并对成年居民是否更愿意由子女养老进行分析。方法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选取成年居民11 387名,运用多层模型对成年居民是否更愿意由子女养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成年居民对养老意愿的选择有接近8.8%的差异来自于省市层面的因素;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婚姻状态、有无养老保险、有无工作、年龄对成年居民是否更愿意由子女养老的影响显著且依次递减。结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养老意愿的选择成促进作用,人均GDP与有无养老保险、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有无养老保险对养老意愿的选择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昆明市老年人群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昆明市344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8.8%的老年人有接受医养结合服务的意愿。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种数和医养结合认知度是昆明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昆明市政府应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的宣传,调整和完善医保制度;医养结合机构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与子女代际关系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和养老意愿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子女的关系对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共完成1 292份问卷,有效1 259份,其中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分别占70.1%、21.0%和8.9%。结果以家庭养老为对照,与子女关系疏远者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OR值(95%CI)分别为1.93(1.34~2.79)、2.68(1.61~4.47)。以机构养老为对照,与子女关系疏远者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OR值(95%CI)为0.72(0.42~1.25)。结论老年人多选择家庭养老,与子女的关系对其养老意愿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城镇居民"以房养老"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城镇中老年人473例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差异性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年龄、子女数、月收入、房屋套数、住房面积、与子女居住的意愿、子女孝顺和是否了解"以房养老"政策是影响老年人参与"以房养老"意愿的重要因素(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子女数、住房面积和是否了解"以房养老"政策对上海城镇居民参加意愿有影响。结论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以房养老"相关政策,选择目标群体进行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山东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和农村572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老年人对养老意愿的选择差异明显(P0.05),影响二者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不同。城镇老年人对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养老则是农村老年人更倾向的养老方式。城镇老年人养老意愿的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否有商业医疗保险、是否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否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是否有商业养老保险、医药费能否承担、每月开销、对"养儿防老"观点的态度、每月收入、身体状况、现有子女数、男孩子数、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是否满意,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是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养儿防老"观点的态度、每月收入、身体状况、现有子女数、男孩数、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是否满意。结论城镇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认可程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应该加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建设。农村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应该加强养老模式的宣传,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427名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和养老意愿,并对影响养老选择的因素中多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83.7%的空巢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中36.3%希望现在或未来与子女同住养老。影响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结构和居住状态、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及对子女的尽孝评价。结论应积极挖掘子女在养老方面的潜力,同时不断完善居家社会养老服务,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异同。方法运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淮安市274名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居住状况满意度和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不同养老模式下的男性老年人、中低龄老年人、高学历老年人、多子女和少子女老年人、有配偶和无配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性别和年龄是家庭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子女数量是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子女数量是机构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家庭养老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模式,应当努力改进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及Logistic回归来分析。结果老年人群普遍存在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健康和年龄是影响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最主要的因素,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也有一定影响。结论将全过程的健康管理融入“医养结合”,倡导老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养老观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重庆市城市和农村8个养老机构60岁以上老年人511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3.2%老年人选择医疗康复保健服务,39.7%选择精神慰藉服务,仅9.8%选择生活照料服务;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城乡差异是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是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服务的影响因素;职业、婚姻状况、城乡差异、医养服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是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影响因素。结论老年人对医疗康复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意愿更高;城乡差异对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影响明显;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医疗保障水平、医疗技术水平是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共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群体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满意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400名老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老年群体的反馈满意度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目前老年群体整体较为满意,但模式与地区间存在一定偏差;其满意度主要受家庭养老资源供给、医疗费用报销、接受方医疗资源的输出成本与获得收益及地区间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影响老年群体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满意度因素众多,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提高老年群体满意度: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合理配置"养"与"医"的位置关系;发展医养结合同时重视传统家庭养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不同类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对智慧化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和随机抽样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智慧化养老服务需求量表对贵州省第一批、第二批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单位内居住的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智慧化养老服务需求依次均为智慧化安全监护、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智慧化养老服务有差异(F=17.019,P<0.05),其中以医为主型总分最高,以养为主型次之,医养并重型最低。结论 不同机构性质的老年人对智慧化养老服务需求空间较大,对智慧化养老服务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相关从业者应结合其需求,认真开展精准服务,以提升医养结合的智慧化养老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西安市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访谈西安市7个主城区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11所养老机构负责人及22名老人,获得养老机构老年人基本情况、机构人员配置、服务现状及服务设施等资料。结果养老机构中老人医疗需求大、医养结合运行中存在医疗服务项目落实不到位、医疗设施不完善、专业医护人员缺乏等问题。结论提出整合资源,明确职能,更新理念,加强人才建设,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医养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收集和梳理,分析了居家养老、养医合作、养内设医和医疗机构引入养老服务四种主要医养结合模式的不足之处,如医养供需矛盾、主体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紧密性欠缺、相关政策未能有效扶持、高水平医护人员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对策讨论:可以从理念宣传、人才培养、加强政府引导、适老化环境建设与改造等方面着手,促使社区、医院、养老院的上下联动、资源互补,使医养结合在三级诊疗中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