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与血脂、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发病72小时内且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6例,并进行CISS分型,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RDW值,并分析其与CISS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191例(50.70%),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103例(27.60%),其次分别为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51例(13.50%),心源性脑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30例(8.00%)、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Other Etiology,OE)1例(1.00%)。比较5种亚型TC水平,CS均低于其他4类亚型(P0.05),其余亚型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胆固醇悖论"现象。年龄比较,CS均高于其他4种亚型(P0.05);RDW水平比较,CS均高于其他四种类型(P0.05)。总胆固醇与CS负相关,而年龄、RDW是C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2.83,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LAA及UE为主,心源性脑卒中存在"胆固醇悖论"现象,检测TC、年龄、RDW值对进行病因分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尿酸及血脂检测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根据其病情不同将其分为冠心病组(n=60)、脑梗死组(n=40)和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组(n=60),并选取同时期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适龄健康体检者实验室检测数据100例作为对照组,整理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血尿酸(UA),并进行分析讨论,另取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病期、高危期和恢复期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不同时期患者的血脂和血UA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组的TC、TG、LDL-C、UA水平含量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除脑梗死组HDL-C水平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别的HDL-C水平均低于明显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合并脑梗死组的TC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合并脑梗死的TG、LDL-C、UA水平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脑梗死组(P0.05),而其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冠心病组、脑梗死组(P0.05);冠心病组UA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组(P0.05),而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发病期血脂、血UA水平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期患者血中TC和LDL-C水平明显高于高危期(P0.05),而发病期与高危期TG、HDL-C、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除TG与高危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是老年冠心病和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合并高UA提示患者冠心病并发脑梗死风险增高,且血脂和血UA指标可提示患者预后病情变化,临床应重视血UA和血脂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血糖波动对急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于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72例急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成血糖平稳组(n=56)及波动性高血糖组(n=16),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周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脑卒中影像特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急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结果血糖平稳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波动性高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平稳组脑卒中影像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波动性高血糖组脑梗死影像以大梗死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平稳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波动性高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平稳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动性高血糖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时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平稳组TOAST病因分型以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为主,波动性高血糖组TOAST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波动影响急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因此临床在治疗急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时,除了控制好血糖外,还应积极降低血糖波动幅度,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内科》2015,(5)
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 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相关血脂指标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中4189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为LAA组1919例、小血管闭塞(SVO)组716例和非LAA&SVO组1554例。分析TG、TC、HDL-C、LDL-C水平与LAA的相关性。结果 3组除TG外,女性TC、HDL-C、LDL-C水平均高于男性(P<0.01)。LAA组vs非LAA组,LAA组vs非LAA&SVO组的2个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TC、LDL-C水平与LAA发生相关。男性患者TG水平与LAA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TG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区间,LAA组较非LAA组、非LAA&SVO组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增加8.6%和15.0%。结论相较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TC、LDL-C增高与LAA的发生密切相关;TG在预测颅内外LAA风险时,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性除常规关注TC、LDL-C外,还需将TG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207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入院时血脂是否正常分为正常组(n=62)和异常组(n=145),再将血脂异常组病人145例按照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n=70)和他汀治疗组(n=75)。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睡前服用,治疗连续2周,治疗前后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等指标。结果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TC、LDL-C、HDL-C、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治疗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改善脑梗死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脂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 检测脑梗死患者(99例)的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与对照组(101例)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患者组血清TG、TC、LDL-C、HCY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TG、TC、LDL-C、HCY水平均与疾病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监测血脂和血清HCY水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早期降压治疗对不同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泰安院区和肥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48 h内伴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非溶栓患者597例。依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卒中(CE)91例,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225例,其他类型20例。将各分型患者分别分为2组:LAA降压组(n=126)和LAA非降压组(n=135);CE降压组(n=46)和CE非降压组(n=45);SAO降压组(n=115)和SAO非降压组(n=110);其他类型降压组(n=7)和其他类型非降压组(n=13)。降压组24 h内降压10%~20%。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随访1年结果显示,在LAA、SAO和其他类型卒中分型中,降压组和非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E分型中,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致残率显著低于非降压组(45.6%和66.7%,P0.05),但1年死亡率及卒中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降压治疗对LAA、SAO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C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和Cyst-C)和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变化与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为病例组,按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型(SAO)、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型(OC)、不明原因性脑梗死型(UND),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Cyst-C和β2-MG浓度,并分析其在两组之间、病例组各亚型之间差异。结果病例组血清Cyst-C、β2-M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yst-C与脑梗死相关(P0.05)。LAA型、CE型、SAO型血清Cyst-C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CE型升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及UND型因病例数较少未作分析。LAA型、CE型、SAO型之间β2-MG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yst-C水平与LAA型、CE型、SAO型均相关,且与CE型相关性最强(OR=8.98;95%CI 2.072-38.921)。结论血清Cyst-C、β2-MG的变化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清Cyst-C在不同亚型脑梗死中浓度不同,在CE型升高最明显,对脑梗死的病因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医络病学辨证分型与西医TOAST分型及血管病变部位、侧支代偿分级的分布特征、对应关系,了解络病学辨证的可操作性。方法对2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及其中146例大动脉病变者进行络病学辨证分型、TOAST分型、影像学分析大血管病变部位及侧支代偿分级,分析分布特征、络病学辨证分型与各观察指标分布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结果 2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络病学分型与TOAST分型分布方面,脑络瘀阻证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O)为主,占90.17%(46/51);热毒滞络证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为主,占40.00%(26/65)、心源性脑栓塞(CE)占40.00%(26/56);脑络瘀塞证包含CE 45.45%(20/44)、LAA 27.27%(12/44)为主。脑络失荣证包括LAA 64.00%(48/75)及SAO34.67%(26/75)。脑络瘀阻证与SAO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49)。146例大动脉病变病人,各证型在TOAST分型方面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与脑络失荣证分布具有一定一致性(Kappa=0.41)。在病变血管方面,各证型与病变血管部位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差(Kappa0.40)。侧支代偿分级方面,脑络瘀塞证以一级代偿12例(36.36%)和二级代偿12例(36.36%)为主;而热毒滞络证无代偿或代偿极差者为27例(52.94%);热毒滞络证与无代偿或代偿极差者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Kappa=0.44)。脑络失荣证则各级代偿均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络病学辨证分型与部分TOAST分型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一TOAST分型中包含不同的中医络病学病机,其差异性与血管病变部位无关,热毒滞络证与侧支代偿差异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责任动脉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299例,根据Amarenco's解剖图解分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梗死组179例,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组41例,小脑上动脉(SCA)梗死组28例,多条小脑动脉(MCA)梗死组51例。比较4组患者TOAST分型、临床表现、脑干累及情况、死亡情况。结果 4组患者TOAS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眩晕、构音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A梗死组患者共济失调发生率低于SCA梗死组、MCA梗死组(P0.05),MCA梗死组患者听力障碍发生率高于PICA梗死组、SCA梗死组(P0.05)。MCA梗死组患者中累及脑干者所占比例高于PICA梗死组(P0.05);SCA梗死组患者累及脑干者所占比例低于PICA梗死组、AICA梗死组、MCA梗死组(P0.05)。4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小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梗死多见,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听力障碍等;不同责任动脉急性小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临床表现、脑干累及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异,应注意完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责任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为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同期选择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Hcy、D-D等。结果观察组血清Hcy、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心源性脑栓塞(CE)患者血清D-D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P 0. 05,P 0. 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与吸烟史、饮酒史呈正相关性(r=0. 35,P 0. 01,r=0. 31,P0. 01),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史呈正相关性(r=0. 20,P 0. 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Hcy、D-D水平异常升高,Hcy与LAA患者明显相关,D-D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连续入选的421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TOAST分类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共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73例)、心源性栓塞型(CE,39例)、小动脉闭塞型(SA().130例)、其他明确病因型(SOE,1例)和不明病因型(SUE,178例)。分析各亚型构成、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的关系。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与其他各亚型比较,CE年龄高,男性比例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 1年复发率最高(33.3%)、SAO最低(6.9%);各亚型之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C、LDL-C、纤维蛋白原、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Fetuin-A及其与TOAST分型(LAA型、SAA型)、DWI所示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2010—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收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 h内血清Fetuin-A进行测定,按照TOAST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记录患者梗死灶大小、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症状与体征等相关信息,采用NIHSS评分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价,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为随机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和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卒中病史者。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Fetuin-A质量浓度为(165.19±38.72)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30.81±46.52)μg/mL,χ~2=5.00,P0.01),且与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r=0.25,P0.05)。结论血清Fetuin-A质量浓度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血清中Fetuin-A质量浓度越高患脑梗死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52)和高剂量组(n=57)。低剂量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d,高剂量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40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低剂量组,血清HDL-C水平高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IL-6、MCP-1水平低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TNF-α、IL-6、MCP-1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剂量越大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情况及其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脑微出血分为微出血组58例和无微出血组78例。观察脑微出血数量和部位分布,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TOAST病因分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的136例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2.65%,其中脑微出血≥5个25例(43.10%),纯脑叶13例,纯幕下/深部13例,混合型32例。2组TOAST病因分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与无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高血压比例、尿酸水平、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和脑白质疏松分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OR=1.009,95%CI:1.002~1.016,P=0.011)、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2.118,95%CI:1.017~4.408,P=0.045)和脑白质疏松分级(OR=3.142,95%CI:1.740~5.676,P=0.000)与脑微出血独立相关。结论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与TOAST病因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卒中亚型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7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标准对病人进行分型,比较不同亚型病人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入院时与入院10 d后不同亚型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不同亚型病人间的死亡率。结果各亚型脑梗死病人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心源性脑栓死(C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组次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最低,但与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组1例(未列入统计分析内);各亚型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E组缺损最为严重,SAO组程度最轻;入院10 d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最低,SAO组改善程度最高。急性期以CE组(34.1%)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LAA组(6.3%),SAO组在急性期未观察到死亡病例,C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卒中亚型的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此类病人预后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_CRP)在TOAST、CISS分型中变化以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两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资料,按照是否发生END,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Non_END组),并按照TOAST、CISS分型进行统计,检测hs_CRP在不同分型中的变化,同时探讨hs_CRP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END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NIHSS评分、体质指数(BMI)、颈动脉闭塞、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hs_CRP以及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穿支动脉疾病(PAD)亚型同Non_E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分型,各亚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CISS分型,各亚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LDL_C、颈动脉闭塞、NIHSS评分、CISS分型、FIB以及hs_CRP为END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BMI、LDL_C、FIB、NIHSS评分以及CISS各亚型与hs_CRP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hs_CRP与CISS分型各亚型、LDL_C、FIB、NIHSS评分等明显相关,其浓度升高,预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与心源性栓塞(CE)型老年大血管闭塞(LVO)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LVO脑卒中患者122例,经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证实为LVO,根据TOAST分型分为LAA组62例与CE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及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H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2组复发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A组比较,CE组良好预后率明显升高(33.33%vs 17.74%,P=0.048),出院NIHSS评分明显降低[(10.50±1.24)分vs(11.83±1.53)分,P=0.001]。2组LVO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E型LVO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LAA型LVO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较差,但两者复发率及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焦虑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血糖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病人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脑卒中后焦虑组与脑卒中后非焦虑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脑卒中后焦虑组与脑卒中后非焦虑组Hcy、血脂和血糖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AMA评分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焦虑发生率以及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焦虑组TG、TC、LDL-C、FPG、Hcy水平均高于脑卒中后非焦虑组(P<0.05或P<0.01),HDL-C水平低于脑卒中后非焦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AMA评分与TG、FPG、Hcy呈正相关(r=0.627,P=0.013;r=0.315,P=0.031;r=0.636,P=0.028)。结论脑卒中后焦虑病人Hcy、血脂和血糖水平偏高,且焦虑严重程度与Hcy、TG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