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血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14例MRSA菌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万古霉素治疗(A组,n=8)和利奈唑胺治疗(B组,n=6).观察2种药物治疗后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第28天病死率、细菌清除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退热时间及细菌清除时间较B组缩短(P<0.05),入住ICU时间延长(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结果均较治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下降(P<0.05),第14天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MRSA疗效相当,且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22例患者,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等。结果 22例中10例治愈,7例好转,有效率77.27%,无效5例,其中2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白细胞进行性升高出现黄疸后考虑为血液病而转科治疗。3例白细胞降低至正常范围以下,2例血小板降低,3例合并肾功能异常及9例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在应用利奈唑胺后肝肾功结果未见明显升高。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肺炎在医院重症感染性肺炎中占首位〔1〕。传统应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肺炎的疗效确切,但药物不良反应(ADR)时有发生,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利奈唑胺是第1个上市的恶唑烷酮类合成抗生素,可用于治疗MRSA引起的感染。目前,国外对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MRSA感染疗效比较已有文献报道〔2〕,本文拟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肺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73岁,因间断咳嗽、咳痰2个月,头痛4 d,言语不清4 h于2012-1-6入院治疗。患者2个月前出现间断咳嗽、咳黄痰,伴有发热,偶有头痛,体温最高为38.3℃,同时食欲减退,消瘦,患者自行口服抗生素(种类、剂量不详)治疗,上述症状迁延未愈。入院前4 d患者头痛加重,以双侧颞部为主,无恶心呕吐。入院前4 h患者突然出现反应迟钝,言语不清,不能理解他人问话,无肢体活动不灵和抽搐,无恶心呕吐。入院后第2天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右侧面部及肢体抽搐,右上肢屈曲,右下肢伸直,口吐白沫,牙关紧闭,无舌咬伤,症状持续约1 min,  相似文献   

5.
据医业网6月20日报道(原载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5;49:2260-2266),对需要住院的耐甲氧西林的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CSSTIs),利奈唑胺治疗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ICU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72例肺部MRSA感染的患者,分别给予利奈唑胺(0.6 g/次,每日2次)和万古霉素(1.0 g/次,每日2次)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万古霉素与利奈唑胺治疗MRSA的治愈率分别为25.7%和18.9%,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5.7%和5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1.4%和48.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和5.4%,两组间MRSA治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患者肺部MRSA感染,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敏感率均很高,总体疗效相似,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较好,利奈唑胺痰菌清除率略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G+菌检出率为29%,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2.7%。MRSA感染患者往往病情较重,等待病原学诊断则易延误治疗时机。2008年6月~2010年11月,我们应用利奈唑胺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并发MRSA肺炎患者3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联合万古霉素应用于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老年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应用万古霉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均持续治疗4 w。统计治疗结束时两组细菌清除率,对比治疗前、治疗4 w时患者炎症标志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PCT)]及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4 w,观察组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IL-6、PC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清hs-CRP、IL-6、PCT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4 w,两组LVEF均较治疗前增高,LVESD、LVEDD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更优(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万古霉素联合左卡尼汀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骨髓移植、侵袭性导管操作等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加,极大地增加了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风险。院内感染肺炎中需氧革兰阳性菌呈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50例,分为利奈唑胺治疗组和万古霉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0.8%、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重症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万古霉素组,对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革兰氏阳性菌血症防治方案中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时段为2019年1月到2020年4月,期间入选革兰氏阳性菌血症患者70例进行研究.基于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采取相同基础治疗.实验组采取利奈唑胺治疗.常规组采取利奈唑胺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对于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发作上腹痛6年,加重5 d"于2007-11-29入院.患者自述2001-2007年"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多次发作,均经内科治疗后好转.5 d前因劳累及饮酒后再发腹痛,在外院查血尿淀粉酶增高,经内科治疗不能缓解,逐渐出现腹压增高、血压下降、少尿症状,遂在外院急诊行"胰腺松解术,胃、空肠、胆囊造瘘术".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国内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并从分子结构、药物敏感率、药代动力学以及安全性等药物药理药代学特性各方面比较现有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药物,从而分析针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药选择依据,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83岁,因"头晕、恶心、呕吐半个月,加重伴发热半天"于2008-03-17入院.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头昏、呕吐胃内容物.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药物不详),半天前症状突然加重并伴有发热达39℃.到我院急诊,查白细胞16.8×109/L(中性粒细胞0.13),血红蛋白145 g/L,血小板计数109×109/L.  相似文献   

15.
利奈唑胺对肺部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奈唑胺是新型的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与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我们观察了利奈唑胺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并与万古霉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沈维  才旭  华树成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52-2654
目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其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等多种抗生素大多耐药,临床多首选万古霉素,但近年来又出现了对万古霉素中介或耐药的金葡菌,对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1].利奈唑胺作为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其在体内外对各类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度抗菌活性,且由于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方式的独特,故其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现已发表的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肺炎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利奈唑胺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是否优于万古霉素.方法 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到2009年2月,并查阅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外文检索词包括linezolid、glycopeptides、vancomycin、pneumonia、gram-positive cocci、saureus、MRSA、enterococcus及streptococci.限定语言为中文或英文,限定对象为"人".中文检索词为相应的主题词.纳入用英文或中文发表的比较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肺炎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文献、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Jadad量表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方法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x2检验鉴定研究间的异质性,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研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讨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425例革兰阳性球菌肺炎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利奈唑胺治疗结束后在临床可评估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优于万古霉素(OR=2.16,95%CI为1.13~4.16,P<0.05);随访结束后,临床可评估患者(OR=1.11,95%CI为0.81~1.53,P>0.05)及意向性治疗患者(OR=1.01,95%CI为0.78~1.31,P>0.05)利奈唑胺的临床治愈率、微生物学总治愈率(OR=1.31,95%CI为0.85~2.04,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OR=1.45,95%CI为0.84~2.51,P>0.0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OR=1.36,95%CI为0.51~3.61,P>0.05)、链球菌清除率(OR=4.27,95%CI为0.01~1365.87,P>0.05)及肠球菌清除率(OR=0.75,95%CI为0.03~17.51,P>0.05)与万古霉素相同.利条唑胺治疗组与万古霉素治疗组的病死率(OR=0.80,95%CI为0.59~1.07,P>0.05)及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OR=1.06,95%CI为0.68~1.6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革兰阳性球菌肺炎患者,利奈唑胺虽在治疗刚结束时的临床疗效优于万古霉素,但1~4周随访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正>脓毒症是感染后宿主反应失调引起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病死率超过25%,如果发生脓毒性休克,病死率则更高[1]。随着临床上留置导管应用的增多,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也越来越多,而脓毒症是血流感染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我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其次是革兰阴性菌和真菌[2]。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是治疗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关键措施。老年人出现耐药菌感染所致脓毒症时,常由于伴随各种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等情况,抗菌药物选择受限,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研究胸腺肽α1联合利奈唑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免疫功能及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6月 2020年3月收治的124例MRSA VA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支持治疗及静脉滴注利奈唑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及免疫细胞水平,检测PBMC中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mRNA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16% vs 83.87%,P<0.05)。观察组的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Treg明显高于对照组,Th17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气道阻力、气道峰压、呼吸做功)及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mRNA(Notch1、Hey1、Hes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胸腺肽α1联合利奈唑胺治疗MRSA VAP患者疗效显著,可能通过抑制外周血PBMC中Notch信号通路而调节Th17、Treg分化,从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在ICU重症感染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入住ICU的27例重症感染患者给予利奈唑胺0.6 g,2次/d,观察用药前和用药72 h后的体温、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中19例好转,8例死亡或自动出院,临床有效率为70.37%。使用利奈唑胺72 h后,患者体温血象均较前下降,血小板计数稍有下降,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所观察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奈唑胺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短期应用是安全有效的,长期应用的药物副作用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