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IL-34 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向髓系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RA 患者外周血,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PBMC,培养4 h 后将贴壁细胞分别用GM-CSF+IL-4、IL-4、IL-4+IL-34 刺激3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CD14 的表达水平;再将GM-CSF+IL-4 刺激3 d 后的细胞加入TNF-α和(或)IL-34 培养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或)CD14 的表达水平。结果:(1)IL-34+IL-4 诱导后CD83、CD86 表达水平较IL鄄4 单独作用明显上调(P<0.01),CD14 表达无差异(P>0.05);IL-34+IL-4 诱导CD86、CD14 表达水平较GM-CSF+IL-4 刺激组下降(P<0.05),CD83 表达无差异(P>0.05)(2)GM-CSF+IL-4+IL-34 诱导CD83、CD86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组低(P<0.05),但与GM-CSF+IL-4 刺激组对比CD83、CD86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M-CSF+IL-4+TNF-α+IL-34 诱导DC CD83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刺激组低(P<0.05),但两组CD86、CD14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4 在不成熟DC 诱导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效应略弱于GM-CSF;IL-34 对成熟DC诱导作用不显著,但参与了不成熟DC 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对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症状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EB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孟鲁司特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5(IL-5)、IL-8、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TNF-α))、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T细胞亚群[CD3分子(CD3+)、CD4+、CD8+、CD4+/CD8+].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6%(40/41)高于对照组82.93%(34/41)(P<0.05).治疗后观察组咳嗽、喘憋、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5、IL-8、CD8+均低于对照组,FEV1、FEV1/FVC、PEF、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EB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调节免疫.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甲状腺癌患者IL-18 的表达探讨IL-18 对甲状腺癌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5 年6 月~2017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23 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20 例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 ELISA 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甲状腺癌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清IL-18 水平。采用Western blot 和免疫组化分析甲状腺癌患者 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L-18、IFN-γ及p-STAT1 的表达。建立小鼠模型,采用TRK鄄T1 转基因小鼠诱导甲状腺癌,构建TRK鄄T1 单转基因与TRK鄄T1/ IL-18 双转基因小鼠模型,将单转基因与双转基因后代小鼠进行比较。记录两组小鼠的甲状腺癌发生率, 绘制小鼠的生存曲线。采用Western blot 和免疫组化分析各组小鼠甲状腺癌组织中IL鄄18、IFN-γ及p-STAT1 的表达水平。流 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甲状腺癌组织中CD4+ T 细胞、CD8+ T 细胞与CD56+ CD16+ NK 细胞数量。分离正常C57BL/6J 小鼠的外 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转染IFN鄄酌及对照siRNA,使用IL-18 处理后检测NK 细胞的活性水平。结果:ELISA 结果显示, 甲状腺癌患者的血清IL-18 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P<0.05)。Western blot 和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IL-18、 IFN-γ及p-STAT1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TRK鄄T1 单转基因与TRK鄄T1/ IL-18 双转基因小鼠的甲状腺癌 发病率分别为27.3%和7.5%,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T1/ IL-18 双转基因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优于 TRK-T1 单转基因小鼠(P<0.05)。Western blot 和免疫组化分析显示TRK-T1/ IL-18 双转基因小鼠甲状腺癌组织中IL-18、IFN-γ及p-STAT1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TRK-T1 单转基因小鼠(P<0.05)。流式分析显示TRK-T1/ IL-18 双转基因小鼠甲状腺癌 组织中CD4+ T 细胞、CD8+ T 细胞与CD56+ CD16+ NK 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TRK-T1 单转基因小鼠(P<0.05)。IL-18 处理能显著 增加正常PBMC 中NK 细胞的活性(P<0.05),而不影响转染IFN-γsiRNA 的PBMC 中NK 细胞的活性(P>0.05)。结论:甲状 腺癌患者癌组织中IL-18、IFN-γ及p-STAT1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IL-18 可能通过调控IFN-γ/ JAK-STAT1 信号通路激活肿 瘤免疫从而发挥抑制甲状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富马酸二甲酯(DMF)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ITP组、DMF低剂量组和DMF高剂量组,每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均构建ITP模型,DMF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以10 mg/kg、20 mg/kg DMF灌胃,1次/d,连续14 d;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以及血红蛋白(Hb)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FN-γ、IL-2、IL-4、IL-10、IL-17及TGF-β1水平;电子天平称量小鼠体质量、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组织和骨髓组织内巨核细胞数目;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脾脏组织内巨噬细胞极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外周血中巨噬细胞极化情况。结果:同一时间点下造模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量较对照组小鼠明显下降(P<0.05),说明造模成功;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ITP组小鼠PLT、RBC及Hb均下降,WBC升高(P<0.05),血清中IFN-γ、IL-2及IL-17均升高,TGF-β1、IL-4及I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过敏性紫癜小鼠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灌胃给予0.1% 麦胶蛋白 (溶于6 mmol/ L HCl 酸化水),尾静脉注射印度墨水(40 mg/ kg)封闭网状内皮系统的方法建立过敏性紫癜小鼠模型,采用印度 墨水小鼠碳粒廓清法检测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采用微量聚乙二醇沉淀法测定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采用分 光光度法测定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IL-1β、IL-6、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 组小鼠RES 功能显著降低,血清CIC、AOPPs、IL-1β、IL-6、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浓度孟 鲁司特组小鼠RES 功能显著提高,血清CIC、AOPPs、IL-1β、IL-6、TNF-α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孟鲁司特可以减轻 过敏性紫癜小鼠症状,其作用机制与降低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AOPPs 的含量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提高RES 功能和增强循 环免疫复合物的消除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前期合成的含噻唑烷鄄4鄄酮的免疫调节剂CH2b 对葡萄糖鄄6鄄磷酸异构酶(Glucose-6 phosphate isomerase,GPI)混合肽段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小鼠发病的影响。方法:hGPI325-339、hGPI469-483多肽片段与完全弗氏佐剂充分乳化后,于DBA/1 小鼠尾根部多点皮下注射,并用百日咳毒素加强免疫。然后分别用半乳糖神经酰胺( GalCer)和CH2b 对模型小鼠进行干预,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和足踝关节肿胀变化情况,关节组织苏木精鄄伊(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染色法观察炎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技术(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检测全血中iNKT 细胞频率变化,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 、IL-6、IL-4、IFN-水平。结果:与GPI 混合肽段诱导的模型组相比, GalCer 和免疫调节剂CH2b 均可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缓慢、关节肿胀情况(P<0.05);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且二者均可以显著提高RA 小鼠体内iNKT 细胞的频率,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琢鄄GalCer、CH2b 组可以降低模型小鼠炎症高峰期TNF鄄琢、IL鄄6、IFN鄄酌水平,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郾05)。结论:免疫调节剂CH2b 通过激活iNKT 细胞影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缓解GPI 混合肽段诱导的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0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双歧杆菌治疗组、乌司他丁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数量,测定肠道菌群的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测定血浆内毒素。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浆内毒素、肠道大肠杆菌、CD8+T 细胞、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肠道血浆内毒素、大肠杆菌、CD8+T细胞、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中肠道血浆内毒素、TNF-α和IL-1β的含量显著低于双歧杆菌治疗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P<0.05),CD3+、CD4+、CD4+/CD8+T细胞比值、乳酸杆菌含量显著优于双歧杆菌治疗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结论:双歧杆菌和乌司他丁联合使用疗效显著提高,抑制CLP大鼠的TNF-α、IL-6的表达,降低血浆内毒素的水平,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可提高脓毒症模型大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哮喘小鼠CD4+CD25+Foxp3+调节T(Treg)细胞和Foxp3蛋白的变化,探讨淫羊藿苷对哮喘干预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哮喘模型制备用卵白蛋白(OVA)致敏大鼠并雾化吸入刺激,治疗组采用相应药物灌胃给药,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最后一次激发24小时后,采用Buxco肺功能仪有创法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HE染色评价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及Foxp3蛋白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测定肺组织Foxp3蛋白表达量;ELISA法测定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气道阻力及气道炎症指数显著增加(P<0.05);脾Treg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脾Foxp3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肺组织Foxp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IL-10水平显著下降(P<0.05),BALF中IL-10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组气道阻力和气道炎症明显减轻(P<0.05);脾Treg细胞比例和脾Foxp3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但淫羊藿苷可进一步上调哮喘小鼠肺组织Foxp3蛋白表达量(P<0.05),并增加外周血IL-10水平(P<0.05)。结论:哮喘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reg细胞Foxp3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淫羊藿苷可显著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可能与其上调肺组织Foxp3蛋白表达和增加外周血IL-10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持续刺激致T 细胞功能耗竭的机制,探究补肾健脾方对T 细胞功能耗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BCG 初免,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持续刺激C57BL/6 小鼠,模拟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在病人体内持续存在所造成的慢性感染病理过程,构建T 细胞耗竭模型。在T 细胞耗竭模型基础上,给予补肾健脾方灌胃治疗。治疗3 周后检测不同实验组细胞免疫水平,包括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和CD8+ T 细胞数目,以及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 的表达水平;利用ELISA 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2 和IFN-酌的水平;利用CFU 菌落计数检测肺脏BCG 攻击后的抗感染免疫能力。结果:与抗原短暂刺激组相比,免疫耗竭未治疗组CD4+和CD8+ T 细胞数目显著下降(P<0.05),细胞表面PD-1 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脾淋巴细胞分泌IL-2 和IFN-γ明显降低(P<0.01);小鼠经BCG 攻击后,抗感染保护效果显著下降(P<0.01)。经补肾健脾方治疗后,脾脏CD4+和CD8+ T 细胞数目得到明显恢复(P<0.05),CD4+ T 细胞PD-1 的表达得到显著降低(P<0.01);脾淋巴细胞分泌IL-2 和IFN-酌的水平明显增高(P<0.05);小鼠抗感染的能力显著性增强(P<0.01)。结论:通过结核抗原PPD 持续刺激成功构建T 细胞耗竭模型;补肾健脾方能逆转抗原持续刺激导致的小鼠T 细胞功能耗竭,可为临床治疗肺结核T 细胞功能耗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骁  张晓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38(15):1793-1797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方法:ImmGEN数据库检索获得小鼠骨髓和脾脏Ly6G~+CD11b~+中性粒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选获得骨髓和脾脏Ly6G~+CD11b~+中性粒细胞,LPS刺激6 h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IL-1β、IL-6及TNF表达的变化,LPS刺激12 h后采用Annexin V和PI双染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水平,使用FITC标记的大肠埃希菌检测两组中性粒细胞的细菌吞噬能力。结果: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数量(11.36%,5/44)低于脾脏中性粒细胞(45.45%,20/44);LPS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IL-1β、IL-6及TNF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骨髓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吞噬实验显示,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吞噬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脏中性粒细胞(P<0.05)。结论: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与脾脏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因子释放、吞噬能力两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而自发凋亡水平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加味小柴胡颗粒及其组方对ITP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颗粒及其组方对ITP模型小鼠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ITP模型小鼠,将之分为5组:(1)正常组;(2)模型组;(3)加味小柴胡颗粒组;(4)小柴胡颗粒组;(5)丹参三七颗粒组。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组给药,给药体积为30ml/kg体重,每日给药一次,共14天。造模21天眼球取血,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外周血血小板抗体,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因子IL-2、IL-10;处死后,取出胸腺、脾脏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ITP模型小鼠免疫器官脾脏肿大,指数上升;外周血血小板抗体水平增高;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CD8升高,CD3、CD4下降,CD4/CD8下降;Th1类细胞因子IL-2亢进,Th2类细胞因子IL-10受抑;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加味小柴胡颗粒组与小柴胡颗粒组脾脏指数下降,血小板抗体水平下降,CD3、CD4、CD4/CD8上升,CD8下降,下调IL-2,上调IL-10,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丹参三七颗粒组无差异(P〉0.05)。结论:ITP模型小鼠免疫器官及功能异常,加味小柴胡颗粒及小柴胡颗粒有调节作用,丹参三七颗粒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人钙调磷酸酶B亚基(rhCNB)对环磷酰胺诱导免疫功能低下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平行对照组、模型组、rhCNB治疗组。采用环磷酰胺(20 mg/kg)诱导小鼠免疫功能低下模型,治疗组及平行组给予rhCNB(20 mg/kg),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 h后进行外周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19)及细胞因子IL-4、TNF-α、IL-6的检测;T细胞依赖性抗原抗体反应(TDAR)试验检测;计算胸腺及脾脏脏体比,观察脾脏、胸腺和胸骨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rhCNB可明显改善和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胸腺及脾脏脏体比,增加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U)含量,增加CD4/CD8比值及CD19亚群比例,提升抗体lgG及细胞因子TNF-α、IL-6的水平(P<0.05)。结论rhCNB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淋巴细胞分化增殖,改善机体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L-6反式信号传导通路对脓毒症模型小鼠免疫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5)、脓毒症组(CLP,n=30)及脓毒症+抑制剂sgp130Fc组(CLP+sgp130Fc,n=20)、sgp130Fc组(sgp130Fc,n=15)。于造模1 h后腹腔注射sgp130Fc 0.5 mg/kg。10 d内每天监测各组小鼠存活率以及体质量。造模后24 h,用ELISA检测血浆IL-6、IL-10、MCP-1及TNFα的浓度;收集外周血液并制备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测量术进行白细胞分选。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小鼠生存率和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术后24 h血浆炎性因子IL-6、IL-10、MCP-1及TNFα水平上升(P<0.05);血液中CD3+ 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CD3+ CD8+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45+ CD19+ 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EAPS疾病进展过程中小鼠外周血Th17细胞与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比率变化。方法:以重组人β2糖蛋白1(rhβ2GP1)主动免疫BALB/c小鼠建立EAPS模型,免疫12周后检测外周血浆抗β2糖蛋白1抗体(anti-β2GP1)、抗心磷脂抗体(a CA)、IL-17、IL-2、IL-6、TGF-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及流产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PBMC中CD4+CD25+Treg及Th17细胞的比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小鼠anti-β2GP1、a CA、IL-17、IL-2、IL-6水平明显升高,APTT延长,TGF-β降低,PLT升高,流产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CD4+CD25+Treg细胞频率8周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逐渐减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h17细胞频率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CD25+Treg/Th17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APS小鼠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率失衡可能在EAP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观察微小RNA-7(microRNA-7,miR-7)敲减(Knock down,KD)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常规分离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经CD3和CD28抗体刺激后,Real-time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0h;24h;48h)细胞中miR-7的表达变化;进一步用Con A、CD3和CD28抗体刺激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CCK8检测细胞增殖率;Real-time PCR检测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12、IL-4、IL-6、TNF-α、IFN-γ和IL-10表达的变化;FACS检测CD4+T和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及CD4+T细胞膜分子CD44、CD62L和IL-4、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WT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后,miR-7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WT小鼠相比,在Con A、CD3和CD28抗体作用下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0.05);miR-7KD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12、IL-4、IL-6、TNF-α和IFN-γ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而IL-10表达显著下调(P0.05);FACS检测结果显示CD4+T细胞比例明显上调(P0.05),而CD8+T细胞的比例变化不显著(P0.05);CD4+T细胞膜分子CD62L水平显著下降,CD69及IL-4、IFN-γ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miR-7敲减以后可显著影响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功能,本实验为后续深入探讨其在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藏药短管兔耳草醇提物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随机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兔耳草醇提物组(2.0、4.0、8.0g/kg),均连续灌胃给药15d,模型组为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模型,检测胸腺脾脏指数、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碳粒廓清指数、迟发型超敏反应,流式检测脾脏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IL-2、IL-4、TNF-α、IFN-γ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兔耳草醇提物各剂量组均可提高小鼠胸腺指数(P0.05),高、中剂量组可提高小鼠胸腺脾脏指数(P0.05,P0.01),同时各剂量组可增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5)、提升小鼠的廓清指数(P0.05)和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P0.01)。此外,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各组小鼠脾脏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检测发现,兔耳草醇提物组可增加小鼠脾脏T细胞的活化与数量,且CD4+/CD8+T细胞比值有差异(P0.01);另外,兔耳草各剂量组可提升小鼠的IL-4、IFN-γ的水平(P0.05),但会抑制IL-2、TNF-α的分泌(P0.05)。以上结果提示藏药短管兔耳草醇提物可从多方面缓解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microRNA-(miR-)在体外活化CD4+ T 细胞中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获得FVB 小鼠脾脏中CD4+ CD62L+ T 细胞,经抗CD3/ CD28 抗体刺激后,Real-ime PCR 检测miR- 7达水平,FACS 检测活化膜分子CD69 的表达变化;进一步观察刺激不同时间点CD4+ T 细胞中miR-7表达的变化;观察ERK 抑制剂PD98059 处理后,CD4+ T 细胞活化下miR-7表达的变化,同时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FACS 检测CD69 和CD62L 分子的表达变化;最后, Real-time C 检测各组细胞中IL-7、IL-10 和IFN鄄酌等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抗CD3/ CD28 抗体刺激后,CD4+ CD62L+ T 细胞中miR-7 表达水平显著上调,CD69 分子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刺激0 h 组和24 h 组相比,48 h 组和72 h 组miR-7 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PD98059 处理组中,CD4+ T 细胞的miR-7 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同时,活化膜分子CD69 的表达比例明显降低(P<0.05);最后,细胞表达IL-6、IL-10 和IFN 的水平均显著减弱(P<0.05)。结论:miR-7 在活化的CD4+ T 细胞中明显上调,并与ERK 信号相关,为后续探讨miR-7 在CD4+ T 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Graves病(GD)小鼠模型脾脏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变化,探讨Bregs在GD发生、发展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6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肌注空载腺病毒)、GD组(肌注TSHR-A亚单位-腺病毒建立GD小鼠模型)。每3周免疫1次,第3次免疫3周后处死。留取小鼠血清,化学发光法检测FT4水平,细胞培养生物学方法检测TSAb活性。取甲状腺,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取脾脏,部分制成单个核细胞悬液,行三标记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CD1dhiCD5+CD19+Bregs比例;部分脾脏提取总RNA,实时定量RT-PCR检测Bregs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生GD的小鼠甲状腺滤泡细胞增生肥大,且血清FT4及TSAb水平升高。小鼠血清TSAb与FT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1);TSHR-A亚单位-腺病毒免疫组发生GD的小鼠脾脏CD19+B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B细胞中CD1dhiCD5+CD19+Bregs所占比例和脾组织IL-10 mRNA、TGF-β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血清TSAb活性与CD1dhiCD5+CD19+Bregs占脾脏B细胞比例、脾组织IL-10 mRNA、TGF-βmRNA表达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TSHR-A亚单位-腺病毒免疫建立的GD模型中Bregs表达存在缺陷,提示Bregs表达可能在GD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且GD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Bregs缺乏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归肾丸对卵巢早衰小鼠(POF)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以小鼠透明带3 为抗原,皮下多点注射免疫BALB/ c 雄性小鼠,建立卵巢早衰模型。60 只BALB/ c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归肾丸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28 d 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卵巢指数、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T 细胞亚群、NK 细胞、血清中IFN-γ和IL-2 的含量。结果:归肾丸可显著提高小鼠的脾脏指数,增强T 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加CD3+ T、CD4+ T、CD4+ T/CD8+ T 比值、NK 细胞百分比及IFN-γ、IL-2 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CD8+ T 细胞百分比(P<0。05)。结论:归肾丸能够调节机体细胞免疫作用,提高卵巢早衰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被登革域型病毒 (DENV鄄2)感染,与CD4+ T 细胞共培养后,对产生主要炎性细胞因子的相互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浓缩白细胞中的 PBMC,免疫磁珠法阴性分选CD4+ T 细胞,流式检测细胞表面CD3,CD4 分子的表达和CD4+ T 细胞的纯度。HUVECs 经S1P1 特异性受体激动剂CYM-5442 预处理24 h,加入103 TCID50 的DENV-2 感染后,与CD4+ T 细胞共培养,Real鄄time RT-PCR 动态 检测DENV-2 感染HUVECs 后病毒NS1 基因及IL-6、IL-8 的mRNA 和CD4+ T 细胞内IL-4、IL-17、TNF-α、IFN-β的mRNA 相对 表达量;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IL-6、IL-8 的表达。结果:流式检测经免疫磁珠阴选的CD4+ T 细胞纯度为(98.02± 0.32)%。DENV-2 感染HUVECs 后病毒NS1 基因相对表达逐渐增加,在24 h(3.03±0.26,P<0.001)达到峰值后下降,而感染 DENV-2 后与CD4+ T 细胞共培养组的NS1 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感染组,且呈下降趋势。感染后IL-6 和IL-8 表达均有上调,与 CD4+ T 细胞共培养后,IL-6 和IL-8 在各时间点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CYM-5442 预处理的共培养感染组中,IL-6 在24 h (28.91±2.34,P<0.05)、36 h(19.36依0.1,P<0.05)和72 h(13.84±0.82,P<0.05)显著下降,IL-8 表达显著下降。与感染后的 HUVEC 共培养后CD4+ T 细胞的IL-4、IL-17、TNF-α、IFN-β的mRNA 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DENV-2 能感染原代HUVECs;与 CD4+ T 细胞共培养后NS1 的表达被抑制。CD4+ T 细胞不仅能增强被DENV-2 感染的HUVEC 的活化,同时也能被感染后的 HUVEC 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