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艾森脑卒中风险评分(ESRS)量表筛选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基础治疗,氯吡格雷组每日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1周后仅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阿司匹林组每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00mg口服,1周后每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随访90天和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随访90天,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6.12%,氯吡格雷组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16.00%(其中1例为消化道出血),氯吡格雷组为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12.77%,氯吡格雷组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38.00%,氯吡格雷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氯吡格雷可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80例轻度AIS患者并分为A、B组各90例。其中,A组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B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和NIHSS评分的情况。结果 B组患者END发生、发病90天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A组(P <0. 05);治疗后B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A组(P <0. 05)。结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利于促进轻度AIS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预防脑卒中进展性恶化,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丁苯酞治疗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1例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5)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组(n=36)实施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国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C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舒张压、收缩压、三酰甘油(TG)、梗死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实验室各项指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丙二醛(MD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丁苯酞治疗高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有效改善软脑膜侧支循环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椎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病人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椎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脑卒中病人11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病人脑卒中复发情况、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随访期间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P0.05)。研究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11.86%,对照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8.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05)。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起始端重度狭窄病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和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8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登记入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注册数据库进行管理,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组及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组,评估患者发病14 d、12个月美国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有无出血等药物安全性,综合评估短期双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及mRS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12个月的mRS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临床疗效的评价方面,在治疗后14 d,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IHSS评分的有效率(47.5%)及mRS评分的有效率(90%)均有所增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12个月时的NIHSS评分的有效率(72.5%)及mRS评分有效率(92.5%)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较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且不增加患者的颅内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加曲班组、双抗治疗组各40例,阿加曲班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加曲班及氯吡格雷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临床疗效、化验指标、出血事件等指标。结果治疗后,阿加曲班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双抗治疗组(t=7.656,P 0.05),BI评分显著高于双抗治疗组(t=3.900,P 0.05),治疗的总有效率82.50%明显高于双抗治疗组62.50%(χ~2=4.103,P 0.05),血小板计数(PL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高于双抗治疗组(t=9.869、5.136、5.710,P 0.05)。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奥扎格雷)联合治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7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B组(阿司匹林+奥扎格雷)、C组(氯吡格雷+奥扎格雷),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天后和治疗14天后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三组患者联合抗血小板治疗14天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C组(氯吡格雷+奥扎格雷)较B组(阿司匹林+奥扎格雷)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尽早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氯吡格雷联合奥扎格雷方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279例,随机分为2组:氯吡格雷组158例(氯吡格雷75 mg,1次/d),长效阿司匹林组121例(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患者随访1.5~3.0(2.3±0.3)年,评估2组的安全性。结果氯吡格雷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6% vs 12.40%,P0.05)。全部患者在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比为0.4031,氯吡格雷组为0.1284,长效阿司匹林组为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发生次要事件概率和胃肠道出血事件明显低于长效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 vs 8.26%,1.27% vs 6.61%,P0.05)。结论氯吡格雷对TIA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优于长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单用和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56例,按照入院顺序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单药组与联合组,各128例。入选病人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单药组病人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每日100 mg,联合组病人在单药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每日75mg,疗程2周。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及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及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χ2=11.13,P0.01)。治疗前两组病人NIHSS和ADL评分、GMP-140水平、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NIHSS和ADL评分、GMP-140水平、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各组治疗前水平;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组的下降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与分析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疾病的患者32例,随后将这32例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与联合阿司匹林组,每组各16例。其中对氯吡格雷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药物进行治疗,而对联合阿司匹林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药物进行治疗。结果联合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患者的血糖水平、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以及血小板参数等指标更佳,但是联合阿司匹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疗法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双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较单一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阻止脑梗死进展,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氯吡格雷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MPAR明显下降,ADP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PAR、血浆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与NIHSS评分显著下降,ADP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5.76%与58.65%,P<0.01)。试验组发生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出血并发症、脑水肿、出血性转化、再入院例数、出院后进行抗栓治疗、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抵抗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联合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接受诊断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06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7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AA、AD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ADP、A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率(AA、ADP)及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两支以上病变,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A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C组)。观察1年,记录3组病人的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情况。终点事件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严重出血。结果联用氯吡格雷使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严重出血者增加。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作为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小卒中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小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组(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3个月随访观察脑卒中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脑卒中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抗血小板治疗在小卒中患者早期、短期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45名在我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ACS合并DM患者资料,按照手术后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二联抗血小板组(124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和三联抗血小板组(12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联合治疗),1年后对两组治疗的远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年后,三联抗血小板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二联抗血小板组(8.3%比17.7%,P=0.028);两组患者支架内血管再狭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出血事件。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药物涂层支架手术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并且与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1%,且治疗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UAP,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观察130例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进行脑血管反应性检测。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较对照组3个月神经缺损评分改善(P<0.05);6、1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3、6、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脑血管反应性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能够有效改变其脑血管反应性,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干四科住院治疗的高龄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n=32)、单用阿司匹林组(n=16)、单用氯吡格雷组(n=12)及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n=15)。比较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结果 75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占42.7%,单用阿司匹林占21.3%,单用氯吡格雷占16.0%,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占20.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97.9%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者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A)50%,70.5%服用氯吡格雷治疗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ADP)≥30%。双联抗血小板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3组患者R、K、Angle、MA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MAADP、IRADP、IRAA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双联抗血小板组MAADP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IRADP显著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P0.05),氯吡格雷组IRAA显著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及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较高,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获得较好的抗血小板疗效,但阿司匹林反应低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20.
杨军  钟伟  程文伟 《山东医药》2008,48(7):47-4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8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各49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7、30 d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观察用药30 d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7、30 d血清VCAM-1、ICAM-1及hs-CRP浓度均有降低(P<0.05),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血清VCAM-1、ICAM-1及hs-CRP浓度降低较阿司匹林组显著(P<0.05),且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认为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同时,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进而减少了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