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临床术者视角出发,定量测量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颈静脉结节、枕髁、寰椎侧块三个骨性障碍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影响,为临床切除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颅颈交界区CT骨窗片上测量枕髁、寰椎侧块模拟磨除1/3,颈静脉结节全部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改变。应用所测得数据在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术前术后CT薄扫对比。结果骨性标本及寰枕交界CT测量显示枕髁、寰椎侧块、颈静脉结节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视角及术野宽度明显增加。模拟手术证实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部分磨除后使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致水平视角。结论极外侧入路中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的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及病变的切除有显著的作用。术前颅颈交界区三维CT检查对极外侧入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进行颅颈交界区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 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 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2和(464.7±10.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2和(329.1±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8、64.62, P值均<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 P=0.137)。结论 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相似文献   

4.
朱成  周钟阳 《解剖与临床》1999,4(4):245-246
远外侧经髁入路又称枕下远外侧入路,最外侧经扰骨髁——颈结节入路,枕下后外侧入路等。脑干腹侧,枕骨大孔区前缘及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远外侧经髁入路能够更好地显露和切除斜坡下端和扰骨大孔前缘的肿瘤,从而减轻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 1.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解剖,以期为临床上切除该区域的沟通型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内镜下对15具尸头模拟经口入路,观察颈静脉孔区颅内外的暴露情况,定位解剖标志并记录相关参数。 结果 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很好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外段,尤其是其前内侧区域,在磨除舌下神经管外口至中线骨质后可获得颅内脑干腹侧中线区域的最佳暴露。枕髁、髁上槽、颈动脉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其中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下缘(14.51±2.30) mm,枕髁前缘距颈动脉嵴(24.11±2.19) mm,枕髁前缘距颈静脉结节上端(21.26±2.26) mm。 结论 该入路有助于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内侧的沟通型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 结果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 cm。 结论 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相似文献   

8.
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按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枕下三角是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在分离移位椎动脉后,切除枕骨髁后部1/3以辨别和暴露舌下神经管,枕骨髁的磨除可显著扩大枕骨大孔前缘的暴露范围,磨除颈静脉结节对扩大斜坡中下部的暴露有重要的作用。椎动脉硬膜内段及其分支与后组脑神经有复杂的毗邻和穿行关系。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尽管解剖复杂,但可在不牵拉延髓的基础上充分暴露颈延髓交界部腹侧面和外侧面的区域,达到充分暴露的枕骨髁磨除范围限于其后1/3即可.  相似文献   

9.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 ,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 ,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 ,对 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 ,15例干性颅骨标本 ,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 :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 ,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 ,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 ,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 ,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 ,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 :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 ,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 ,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 ,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逐层显露枕下远外侧入路肌层、骨质结构、神经、血管,为临床医师开展该手术提供帮助。方法 在5例尸头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由浅入深逐层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枕下远外侧入路由浅入深暴露的肌层分别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头后小直肌、上斜肌、头后大直肌、下斜肌,后三者围成的枕下三角通常是暴露椎动脉颅外末端的重要标志;枕下远外侧入路可暴露横窦下方、乙状窦内侧、脑干外侧、枢椎上方的广泛血管神经。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路径复杂,是切除颅颈交界区肿瘤的一种有效入路,熟悉该入路经过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安全暴露颅颈交界区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咽入路至颅颈交界区域局部解剖学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数据。方法交替使用手术显微镜和0°、30°硬质内镜研究10例成人尸头,探讨经口咽至颅颈交界手术入路;测量与入路相关的60具成人颅骨标本数据。结果该入路的定位标志,即“路标”主要为寰椎前结节、齿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IX~Ⅻ对脑神经、椎动脉及其分支、延髓等;沿途“路标”构成该入路的操作路线图。结论(1)解剖数据对于临床手术具有参考价值;(2)应用不同角度的内镜,仅切开软腭足以达斜坡下部至第2颈推的范围,应用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上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范围与结构的区别。 方法 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模拟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其中A组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B组模拟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C组模拟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比较各条手术入路所显露的结构及范围。 结果 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颅内结构显露良好;耳后乙状窦前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孔内结构、鼓室、乳突气房及颈动脉鞘周围的结构显露良好;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则通过后、外、上、下等多个角度对颅内外结构均显露良好。 结论 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范围及结构各不相同,改良的耳后头颈入路能够更好的从多角度对颅内外结构显露,从而达到一期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 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 结果 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最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 结论 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颈交界区前方椎动脉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内镜下经口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时防止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4例完整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解剖研究.在显微镜和内镜下自咽后壁开始对颅颈交界区进行逐层解剖,重点对椎动脉走行特点进行观察.选取31例接受颅颈交界区CTA检查的成人影像资料,在CT机上进行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及椎动脉的重建,在CT轴位片上测量各节段椎动脉距中线的距离,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内镜经口入路手术中骨性解剖标志与椎动脉的确认有密切关系;在枢椎节段椎动脉走行变异最多,部分隐藏于枢椎侧块内.本项研究提出枢椎外侧三角概念,三角形的3个点均为恒定的骨性解剖标志.在颅颈区CTA重建片上观察,31例62侧中有41侧(66%)椎动脉在该三角内,21侧(34%)在三角外,进入三角内的椎动脉均集中在该三角的外侧角,未进入该三角内的椎动脉有14侧进入枢椎侧块内,进入侧块内的椎动脉总侧别数在55侧(89%).结论:内镜经口入路处理枢椎病变时要避免损伤隐藏在枢椎侧块内的椎动脉.此区域手术前必须行CTA以明确椎动脉的具体走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