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与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特征和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3月至9月,入组帕金森病患者70例(帕金森病组),临床很可能的MSA-P患者23例(MSA-P组)。所有患者至少有一侧肢体或头部存在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完成震颤分析和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观察患者静止、姿势震颤的优势频率、振幅和节律形式。结果 MSA-P组较帕金森病组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Ⅲ部分评分高(t=-2.098,P0.05),改善率明显降低(Z=-9.446,P0.01),两组震颤评分和急性美多芭冲击试验的震颤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止性震颤MSA-P组非同步非交替震颤者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χ~2=8.756,P0.01),细小无规律震颤者高于帕金森病组(χ~2=4.788,P0.05);姿势性震颤MSA-P组高频震颤(6 Hz)者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χ~2=11.312,P0.01)。MSA-P组静止性震颤频率高于帕金森病组(t=-2.119,P0.05);持物姿势性震颤频率高于帕金森病组(t=-2.274,P0.05)。两组姿势性震颤评分越高,姿势性震颤和持物姿势性震颤频率越低。帕金森病组25%存在头部震颤,MSA-P组未见头部震颤。MSA-P组22.7%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震颤有30%的改善,但总体改善率均未超过30%改善率。女性MSA-P患者震颤改善率较男性更高(P0.05)。结论帕金森病和MSA-P震颤特征有较多相似性,MSA-P患者震颤频率较高,静止性震颤以非同步非交替、细小无规律震颤为主,且少见肢体外震颤。小部分MSA-P患者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震颤改善有效,女性患者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与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特征和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3月至9月,入组帕金森病患者70例(帕金森病组),临床很可能的MSA-P患者23例(MSA-P组)。所有患者至少有一侧肢体或头部存在静止性或姿势性震颤,完成震颤分析和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观察患者静止、姿势震颤的优势频率、振幅和节律形式。结果 MSA-P组较帕金森病组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Ⅲ部分评分高(t=-2.098,P<0.05),改善率明显降低(Z=-9.446,P<0.01),两组震颤评分和急性美多芭冲击试验的震颤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止性震颤MSA-P组非同步非交替震颤者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χ~2=8.756,P<0.01),细小无规律震颤者高于帕金森病组(χ~2=4.788,P<0.05);姿势性震颤MSA-P组高频震颤(>6 Hz)者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χ~2=11.312,P<0.01)。MSA-P组静止性震颤频率高于帕金森病组(t=-2.119,P<0.05);持物姿势性震颤频率高于帕金森病组(t=-2.274,P<0.05)。两组姿势性震颤评分越高,姿势性震颤和持物姿势性震颤频率越低。帕金森病组25%存在头部震颤,MSA-P组未见头部震颤。MSA-P组22.7%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震颤有>30%的改善,但总体改善率均未超过30%改善率。女性MSA-P患者震颤改善率较男性更高(P<0.05)。结论帕金森病和MSA-P震颤特征有较多相似性,MSA-P患者震颤频率较高,静止性震颤以非同步非交替、细小无规律震颤为主,且少见肢体外震颤。小部分MSA-P患者左旋多巴冲击试验震颤改善有效,女性患者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震颤(ET)患者与ET发展为帕金森病(ET-PD)患者的震颤特征和非运动症状的差异。方法 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对30例ET患者和17例ET-PD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定,检测黑质超声及静止性、姿势性震颤的频率、振幅和形式。结果相比ET患者,ET-PD患者更多出现嗅觉减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χ~24.656,P0.05);黑质强回声面积更高(t=-2.164,P0.05);下肢震颤及下颌震颤发生率明显升高(χ~28.745,P0.01);头部和上肢静止性及姿势性震颤的频率较低(t2.082,P0.05)。ET患者上肢静止性、姿势性震颤均以同步收缩为主,ET-PD患者以交替收缩为主(χ~23.943,P0.05)。结论 ET患者与ET-PD患者非运动症状和震颤各具特点,当ET患者出现嗅觉减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震颤部位、频率、收缩型式发生变化时,需警惕发展成帕金森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病诊治中进行肌电图震颤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30例帕金森病患者设为帕金森组,另将同期收治的3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设为震颤组,所有患者均行肌电图震颤分析,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果帕金森组坐位静止时震颤频率低于震颤组,固定姿势震颤频率高于震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组坐位静止时震颤强度、固定姿势震颤强度均高于震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帕金森组坐位静止及固定姿势时震颤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震颤强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图震颤分析用于诊断帕金森病准确性较高,且能够准确鉴别特发性震颤,指导临床治疗,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人群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安康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治疗的553例PD患者作为PD组,并按照患者发病年龄分为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组186例和晚发性帕金森病(LOPD)组367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体检人员3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Nrf2基因启动子-653G/A,-651G/A和-617C/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EOPD组与对照组比较,-653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32,5.652,均P0.05)。PD组与对照组,LOPD组与对照组,EOPD组与LOPD组,三个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OPD组与对照组,EOPD组与LOPD组,单体型A-A-C[(-653G/A)-(-651G/A)-(-617C/A)]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66,8.350,P=0.011,0.004)。PD组与对照组,LOPD组与对照组,单体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Nrf2基因-653G/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PD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电图震颤分析对帕金森病(PD)与原发性震颤(ET)、加强生理性震颤(EP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PD患者15例(PD组)、ET患者10例(ET组)、EPT患者10例(EPT组),行肌电图震颤分析检查,分别记录静息时、固定姿势、负重500 g和1 000 g时的震颤频率和肌肉收缩模式。结果:ET组静息、固定姿势、负重500 g和1 000 g的震颤频率分别为(5.36±1.33)Hz、(7.22±2.60)Hz、(6.49±2.08)Hz、(6.29±1.38)Hz;PD组分别为(4.53±0.41)Hz、(4.92±0.69)Hz、(5.12±0.61)Hz、(4.71±0.98)Hz;EPT组分别为(8.49±5.42)Hz、(15.7±4.50)Hz、(7.46±2.91)Hz、(9.44±1.46)Hz。PD组与ET组的频率在静止和负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静止性、固定姿势、负重1 000 g后的震颤频率均与E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D组肌肉收缩模式以交替性收缩为主,ET、EPT组肌肉收缩模式主要为同步性。结论:肌电图震颤分析能通过震颤频率和肌肉收缩模式的不同对PD与ET、EPT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OH)特征、可能的危险因素,以及OH对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入组131例EOPD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进行各项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临床量表的评估。测量并记录患者在急性美多巴冲击试验服药前、服药1、2、3 h后卧立位血压测试,MDS-UPDRSⅢ运动症状评分,计算左旋多巴改善率。根据是否出现OH分为OH组和非OH组,比较2组的基本临床数据、各量表评分,分析OH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入组的131例EOPD患者纳入OH组69例,纳入无OH组62例。总OH发生率为52.7%,服药前OH发生率为25.8%,服药后为39.7%(P<0.05)。OH组患者病程更长,卧位高血压、剂末现象的发生率更高,左旋多巴最大改善率更高,姿势步态异常得分更高(均P<0.05);OH组患者的冻结步态问卷(FOGQ)、Cleveland便秘评分系统(CCS)和帕金森病日常生活质量问卷调查(PDQ-39)量表评分得分更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卧位高血压(OR=11.057, P=0.000)和便秘(O...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年轻型帕金森病(YOPD)与老年型帕金森病(LOPD)患者纹状体多巴胺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13例YOPD患者(YOPD组)和20例LOPD患者(LOPD组)的多巴胺转运蛋白(DAT)、多巴胺D2受体PET显像结果,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在起病对侧和起病同侧尾状核、壳核的DAT和多巴胺D2受体结合量指数和不对称指数的差异。结果 13例YOPD患者中,11例双侧纹状体DAT表达减低伴D2受体表达上调,起病对侧明显;2例DAT分布正常伴D2受体表达上调。20例LOPD患者均可见DAT表达减低、D2受体表达上调,起病对侧明显。YOPD与LOPD组间起病对侧和起病同侧尾状核、壳核DAT结合量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YOPD组尾状核、壳核DAT不对称指数均高于LOPD组(P均<0.05)。YOPD组起病对侧和起病同侧壳核D2受体结合量指数均高于LOPD组(P均<0.05),尾状核D2受体结合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尾状核、壳核D2受体结合不对称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YOPD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DAT分布减低、D2受体表达上调;相比LOPD患者,YOPD患者纹状体DAT分布表现出明显不对称性,且壳核D2受体上调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起病年龄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12/2004-0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帕金森病门诊的239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早发帕金森病患者(≤50岁)66例,晚发帕金森病患者(>50岁)173例。比较早发患者和晚发患者的性别构成比,首发症状,家族史,到达不同Hoehn和Yahr分级所用的时间以及使用左旋多巴制剂的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39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早发和晚发组男性患者的比例分别是48%(32/66)和56%(97/173),两组在性别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χ2=1.106,P=0.293)。②晚发患者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起病(62.4%,108/173),而早发患者多以行动迟缓起病(47%,31/66),两组在首发症状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849,P=0.028)。③在早发患者中阳性家族史的比例(11%,7/66)要高于晚发患者犤(4.0%,7/173),(χ2=3.728,P=0.054)犦。有明确家族史和可疑家族史的病例合并后在两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13/66)和8.7%(15/173),早发组较高(χ2=5.616,P=0.018)。④早发和晚发患者疾病进展至Hoehn和Yahr1~1.5级的时间差别不大犤(4.3±3.4)年,(2.8±2.2)年,(t=1.946,P=0.061)犦,但早发患者疾病进展至Hoehn和Yahr2~2.5级以及3级以上的时间犤(6.6±5.4)年,(8.9±4.0)年犦均比晚发患者时间长犤(4.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1月,31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7)和对照组(n=14),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测量静态跌倒风险指数(SFI)、姿势稳定极限性(LOS)、动态跌倒风险指数评价(DFI)。随访患者治疗结束后6周内跌倒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BBS、TUGT、SFI、LOS、DFI和MBI成绩均提高(P0.05),治疗组BBS评分(t=2.095)、TUGT时间(t=-2.091)、DFI(t=-2.182),LOS评分(t=2.202)、MBI评分(t=3.036)均优于对照组(P0.05);BBS和MBI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99,P0.001)。随访期间,治疗组平均跌倒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平衡游戏训练可以促进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OPD)多巴胺神经元和脑葡萄糖代谢变化差异。方法 前瞻性纳入45例EOPD患者(EOPD组)、55例LOPD患者(LOPD组)及93名健康对照(HC)者[HC1组(n=47),HC2组(n=46)],行11C-β-CFT 和18F-FDG PET显像;观察EOPD组与HC1组、LOPD组与HC2组脑11C-β-CFT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和18F-FDG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式,以回归分析评估脑区11C-β-CFT SUVR与18F-FDG葡萄糖代谢的关系。结果 EOPD组与HC1组之间,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11C-β-CFT SU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PD组与HC2组之间,伏隔核、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11C-β-CFT SU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HC1组相比,EOPD组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岛叶、小脑、颞叶、丘脑及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P均<0.05);相比HC2组,LOPD组双侧壳核、苍白球、中央旁回、小脑、颞叶及丘脑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P均<0.05),双侧尾状核和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P均<0.05)。尾状核代谢为EOPD组伏隔核11C-β-CFT SUVR减低的影响因素(P<0.001);尾状核、前额叶、小脑及丘脑代谢均为LOPD组伏隔核11C-β-CFT SUVR减低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 LOPD患者伏隔核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尾状核和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而EOPD患者未见上述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选取EOPD患者193例,详细记录性别、起病年龄、首发症状、病程、起始药物选择、诊断后与启动药物治疗的时间间隔、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等,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以行动迟缓或僵直为主(56.5%),其次是震颤(36.2%),步态不稳(7.3%)。左旋多巴是起始药物最主要的选择(55.4%)。77.7%的患者在诊断后立即启动了药物治疗,13.5%的患者在临床诊断后半年以上才开始接受药物治疗。EO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以抑郁最常见(54.4%),其次是便秘及嗅觉下降,抑郁合并便秘高达31.1%。结论:EOPD患者运动症状以非震颤型起病最常见,左旋多巴是最主要的起始药物选择,非运动症状以抑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3.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不稳[1]。PD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1—40岁称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2],这一类患者由于发病时处于壮年时期,疾病的持续时间更长,运动并发症也更多,会带来更大的生理、心理和经济的压力[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并发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114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异动症分为异动症组(n=18)和非异动症组(n=96)。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D患者并发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及预测效能分别用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评估。结果 异动症组发病年龄、维生素B12水平均低于非异动症组(t分别=-3.55、-2.57,P均<0.05),女性比例、病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H-Y分级、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Beck抑郁量表(BDI)评分、Back焦虑量表(BAI)评分均高于非异动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5,t分别=3.80、2.44、4.74、2.41、3.91、2.72,P均<0.05)。ROC结果显示:发病年龄、病程、LEDD、H-Y分级、UPDRS评分、BDI评分、BAI评分、维生素B12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5岁、8年、449 mg/d、3级、22分、17分、20分、323.48 pmol/L。多元logisti...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对帕金森病患者姿势控制、步行能力等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4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3)和实验组(n=23),对照组接受传统平衡功能训练6周,实验组接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6周。治疗前后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3部分(UPDRS3)、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采用平衡仪测量压力中心移动轨迹的包络面积、前后移动距离的标准差、左右移动距离的标准差。结果治疗后,两组BBS评分、TUGT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2.657,P0.0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4.881,P0.001)。实验组UPDRS3评分、平衡仪测量参数较治疗前改善(t2.626,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t2.112,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较传统平衡训练更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并能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oxidaseB,MAOB)基因内含子2区(GT)n微卫星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14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和21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MAOB基因(GT)n微卫星多态分型,并通过相对风险率(relativerate,RR)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作相关分析。结果:①病例-对照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5.11,df=15,P=0.048)。其中168,170,184,186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正相关,而172bp和182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负相关。②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帕金森病患者中仅184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χ2=17.54,P=0.00003),182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少(χ2=9.10,P=0.026)。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中168,170,186,188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168bpχ2=9.55,P=0.002;170bpχ2=5.30,P=0.021;184bpχ2=24.76,P=0.000001;186bpχ2=4.35,P=0.037)。结论:MAOB基因内含子2中(GT)n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有关。这种关联关系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老年患者的血尿酸(UA)水平,进一步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UA水平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组)、48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原发性震颤组)、7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空腹状态下测定血UA、肌酐(Cr)、尿素氮(BUN),然后再根据改良s MDRD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同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1三组研究对象e GFR、血BU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血U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69,P0.05);帕金森病组血UA[(325±57)μmol/L]显著低于原发性震颤组[(319±62)μmol/L]、健康对照组[(329±61)μmol/L](P0.05);原发性震颤组、健康对照组血U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血UA水平与其Mo CA评分呈正相关,r=0.728,P0.05。原发性震颤患者血UA水平与其Mo CA评分无相关,r=0.255,P0.05。结论血UA测定有利于老年帕金森病与老年原发性震颤的鉴别诊断,血UA水平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改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不同临床亚型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 基于原发性PD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将原发性PD患者(n=106)分为5组,比较不同亚组间的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评测结果.结果 可将患者聚类为5组:早发组(A组,n=35);快速进展组(B组,n=6);震颤为主组(C组,n=36);单纯非震颤组(D组,n=18);非震颤为主-抑郁组(E组,n=11);各组间MoCA得分不同,得分正常与异常比例不同,其中E组得分[(19.00±5.47)分]明显低于A组[(23.66±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在画钟表[(1.73±1.01)分与(2.66±0.59)分,t=-2.904,P=0.013]、警觉性[(0.55±0.52)分与(0.91±0.28)分,t=-2.241,P=0.045]、语义流畅性[(0.64±0.51)分与(0.97±0.17)分,t=-3.429,P=0.001]、定向力[(4.91±1.38)分与(5.80±0.47)分,t=-3.321,P=0.020]等方面损害重于A组.结论 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常见,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的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被误诊的22例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49~80岁.2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或NRI检查.结果 帕金森病被误诊为脑梗死8例,老年痴呆7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6例,颈椎病1例.结论 坚持严格的帕金森病定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及应用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有效,就会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及晚发性帕金森病(LOPD)患者血清胞外囊泡差异表达的miRNAs及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 收集帕金森病患者18例,分为EOPD组(发病年龄≤50岁)7例及LOPD组(发病年龄>50岁)11例,收集两组患者血清并提取胞外囊泡RNA.选择11个在EOPD及LOPD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