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初级预防.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9月磨山社区无心血管相关疾病及危险因素的320例志愿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不做任何的干预和指导,干预组按照"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同时服用酵素及经络穴位按摩"的健康生活方式给予健康教育指导,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干预组160例志愿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吸烟发生率为6.3%、血压异常率为1.9%、胆固醇异常率为1.3%、空腹血糖异常率为1.3%、MBI异常率为1.3%,危险因素好发率为8.1%,较对照组危险因素好发率45.6%明显减少,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发生,这与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的中医"治未病"理论精髓相一致,值得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同时也为心血管病的临床预防及致力于中医"治未病"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随着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疾病预防控制展示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5.
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和医疗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小病不出门,康复在社区"的这种医疗理念正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的初衷。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预防、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它的这种防患于未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通。"治未病"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理论之精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康复是中医"治未病"的深刻内涵。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及日常预防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孕期妇女采取一系列孕期健康教育措施及管理,指导孕期保健,以期降低孕期先兆流产、先兆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期ABO母儿血型不合溶血病、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等疾病的发生率,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健康。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显然是强调在人体未发病之前,就应采取积极且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对《内经》提出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可谓全盘继承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在社区肿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中心治未病中心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属于气虚质、血瘀质肿瘤康复期患者1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66例,对照组未给予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中医治未病个性化健康指导,随访9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体质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体质转化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质转化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后对照组体质转化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体质转换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变化(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运用于社区肿瘤患者康复,有助于调整患者体质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整阴阳平衡是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总体大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养生的精髓,预先采取调养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变。在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十分切合当前"防治并重"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可以说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作者通过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脂肪肝的防治,是预防和降低脂肪肝发病率的有效途径。方法随机将脂肪肝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进行治疗,并随访观测效果。结果对照组和管理组通过6个月治疗随访检测结果比较,管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医"治未病"具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重原则。加强对居民及脂肪肝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自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思想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中医防病治病理论在全面把握和预测健康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防病治病的概念过于笼统,防病的具体健康状态定义模糊,判断防病的依据往往不明确,而治未病背后的辨证论治和机制认识,更注重宏观调控.检验医学可提供客观准确的实验数据,有助于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健康服务"全科诊疗"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将中医"治未病"思维与社区健康服务的"全科诊疗"流程有机的结合,研究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健康服务中的实用价值,再根据流程提取模式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诊疗。方法以社区健康服务的"全科诊疗"为切入点,以点概面的研究方法,选取"上呼吸道感染"为病种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医师资质对这一病种的干预措施,随机动态双盲进行试验,以1年的时间为研究时间段,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社区居民,作为样本量提取。应用医学统计分析研究方法,以同病发病率、复诊率、诊疗次均费用、抗生素使用率,应用医学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的同病发病率、复诊率、诊疗次均费用、抗生素使用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结论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健康服务"全科诊疗"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明显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素质,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有效途径,操作简便,适宜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内经>所提出的防治疾病的蕈要原则.这一词语除出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外,还见于<素问·刺热>及<灵枢·逆顺>二篇中,至于与此相关的条文,则先后见于<内经>中二十余处.因此,治未病思想贯穿了<内经>的始末.对于治未病,一般多认为是指未病防病,预防为先. 相似文献
16.
一.治未病的概念"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还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 相似文献
17.
《西北药学杂志》2022,(1)
目的 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基于治未病的思想,总结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易感体质,并提出中药预防的食疗药膳方,为COVID-19的预防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查阅近5年的相关文献,对COVID-19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病位、疾病传播、易感体质、预防食物和方药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COVID-19感染初期症状相似,均为湿邪致病,不同体质的人对COVID-19的易感性和染病后的证型发展转归亦不同。易感体质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和气郁质,治则当以扶正气、祛湿和养肺为基本原则,结合体质差异,辨证预防,以补益、健运脾胃和芳香化湿药物为主,佐以宣利肺气之品。结论 根据体质的不同制定中医药预防方案,为临床预防COVID-19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
“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脑卒中后很多病人仍遗留各种上肢屈曲痉挛,下肢划圈步态等病理运动模式,对广大病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应当寻求一套切实有效的康复方案,提升病人的康复效果,从而有效避免病人出现误用的情况。笔者根据“治未病”理论,结合多年康复治疗临床经验,对中风后误用综合征的预防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的“治未病”既是一种预防思想,也是一种治疗措施,预防人体从亚健康状态发展到疾病状态,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都很高,做好防治可减少其发生或延缓发作,同时也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笔者现将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