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阴及阴道上皮内瘤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36例外阴及阴道上皮内瘤变临床资料,提高对于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1年到2006年妇产科诊断治疗的36例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共检出34例HPv感染,感染率94.4%。VIN1及VAIN16例;VIN2及VAIN2 25例;VIN3及VAIN3 4例。治疗即随访6月治愈19例;明显好转11例;无效6例。结论HPV感染是VIN或VAIN及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该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大连市妇产医院2009—2011年住院的32例VAI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定期随访。结果32例VAIN患者中12例进行了HPV检测,10例(83.3%)阳性。22例(68.8%)病变位于阴道上段,10例(31.2%)位于阴道下段。4例VAIN持续存在,且均为多病灶分布,但未发现浸润癌发生。结论VAIN发病与HPV感染密切相关,病变多位于阴道上段或下段,手术治疗有效,多病灶分布为VAIN持续存在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病理活检证实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者267例进行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灵敏度88.8%,细胞学检查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灵敏度65.2%,阴道镜联合细胞学检查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灵敏度98.1%、三者间灵敏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阴道镜检查对早期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有重要价值,联合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液基细胞学结合阴道镜检查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来阴道镜门诊就诊的育龄妇女1000名,均进行液基细胞学及阴道镜检查,对其中88例细胞学检查阳性或临床高度怀疑者行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共检出阳性涂片115例,占11.50%,其中未能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69例,占6.90%,低度鳞状上皮内瘤样变(LSIL)20例,占2.00%,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变(HSIL)17例,占1.70%,不典型腺细胞(AGC)3例,占0.30%,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7例,占0.70%。鳞状细胞癌(SCC)5例,占0.50%。与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SCC为100%(5/5),LSIL为95.24(20/21),HSIL为89.47%(17/19)。结论液基细胞学结合阴道镜检查及镜下定位活检可以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早期子宫颈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HIF-1α在正常宫颈组织(NCE)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28例、宫颈癌(ICC)组织70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癌(I—IIA期)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32.14%、72.86%(P〈0.01)。结论HIF-1α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2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分析其疗效。结果212例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不同病理类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总有效率分别为鳞状上皮内增生99.2%,硬化性苔藓100.0%,鳞状上皮内增生合并硬化性苔藓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年100.0%,2~10年100.0%,〉10年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超声用于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生存素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生存素(survivin)蛋白在不同胃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生存素蛋白,DNA末端标记法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150例胃癌标本中有73例生存素蛋白阳性表达,其阳性率48.67%;生存素蛋白阳性表达组中的凋亡指数(0.60%)与其阴性组(0.94%)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殖指数也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生存素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中没有表达,在上皮内瘤变中生存素蛋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正常胃黏膜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到胃癌的过程中,凋亡指数逐渐减少,增殖指数逐渐增加。结论 生存素蛋白抑制胃癌细胞凋亡,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食管高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中,16例(57%)术后病理证实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2例(43%)术后则诊断为食管癌。结论内镜下病理检查诊断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57%,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确诊依据,应积极随访甚至手术干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为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9例阴道镜检查的患者在镜下取活检。结果阴道镜拟诊为慢性宫颈炎121例(71.6%)、宫颈上皮内瘤样变27例(16.0%)、宫颈癌6例(3.6%)、宫颈息肉8例(4.7%)、宫颈尖锐湿疣7例(4.1%)。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宫颈炎123例(72.8%)、宫颈上皮内瘤样变26例(15.4%),宫颈癌6例(3.6%)、宫颈息肉8例(4.7%)、宫颈尖锐湿疣6例(3.6%)。阴道镜拟诊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结论阴道镜对宫颈疾病的拟诊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对宫颈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阴道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有机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宫颈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对CIN患者采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病变一次成功率为100%,治愈率达93.8%(242/258);平均手术时间5分钟,出血量5ml,继发性出血和感染率均较低。结论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HI)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经宫颈“三阶梯原则”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52例患者采用LEEP行宫颈锥切,观察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2min,出血量平均13.5ml,宫颈塑形满意度达93.5%,治愈率达93.5%。结论LEEP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LEEP术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的手术、预后及病理级别变化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18min,中位数为7min;术中出血5~25ml,中位数为9ml。58例患者LEEP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级别相符19例,符合率为32.76%,升高7例,占12.07%;降低32例,占55.17%。结论:LEEP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诊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治疗的同时又能进行诊断,是目前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洁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51-152
目的: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47例,均行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1年内随诊情况。结果:本组47例患者,手术治愈46例,治愈率为97.8%;手术时间平均(8.5±5.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9.5±6.4)ml;术后无感染、出血、宫颈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且临床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郭慧英  邱华珍 《河南医药信息》2010,(23):124-124,126
目的评价阴道镜检查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10年6月福利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电子阴道镜检查330例,并在镜下定位取活组织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病理确诊为CIN42例,其中CINⅠ20例、CINⅡ15例、CINⅢ(包括CIS)7例;宫颈浸润癌14例;慢性宫颈炎226例;尖锐湿疣21例;宫颈息肉25例;其他(如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阴道镜诊断CIN符合率为45.59%,准确率为76.19%,结论阴道镜配合活检能及时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降低漏诊率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高频电刀环形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细胞学或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高频电刀环形切除术切除病灶,对照组采用传统冷刀锥切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愈合和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病灶,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病灶残留率和复发率分别为15.00%和1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切缘阳性率、术后宫颈狭窄率、感染率和术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采用高频电刀环形切除术可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宫颈病三阶梯式诊治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Thimprep液基细胞学(简称液基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宫颈病三阶梯式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宫颈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16例,用液基细胞学检查初筛:对照组1202例,用宫颈刮片巴氏染色法(简称巴氏法)初筛。随机抽取不典型鳞状上皮及以上病变者200例,其中100例为手术治疗组,进行阴道镜检+活检,环形电刀(LEEP刀)切除术治疗;另外100例为保守治疗组,进行物理治疗(微波,冷冻,激光等),必要时行宫颈锥切或子宫切除术。结果液基细胞学的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以上病变检出率比巴氏法增加了82.42%,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的检出率分别增加了76.20%,112.12%。液基细胞学,巴氏法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12%,58.25%。经液基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活检-LEEP刀切除+病检三阶梯式诊治,LSIL的一次性治愈率为94.9%,HSIL为93.8%,总体治愈率94.5%;而巴氏法—物理治疗或手术治愈率85.2%。结论 液基细胞学检查是显著提高宫颈病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而宫颈病三阶梯式诊治法避免了不必要的宫颈锥切,减少了宫颈病的过度治疗,做到诊治规范化和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非手术毁坏性药物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共140例,10d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结果:以宫颈液基细胞学形态正常及HPV转阴评价疗效,取得90.70%的治愈率和100.00%的有效率。结论:本方法是适应证广泛,疗效明确,便于操作,易于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法。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宫颈CIN在症状方面和细胞学检查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无组织学的损伤及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卢惠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15-2516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病理情况,给予宫颈环形电切手术、阴道镜检查及多点活检。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长短、比较术前宫颈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疗效和宫颈塑形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年后复查,病变组织全部恢复正常。LEEP手术平均时间为2.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ml,术后并发症少,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CINⅠ、CINⅡ、CINⅢ与LEEP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CINⅠ、CINⅡ、CINⅢ呈正相关。宫颈塑形满意181例(90.5%)。结论LEEP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治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芝亮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70-1271
目的评价宫颈上皮内瘤病变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该院158例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同时采用杂交捕获试验法(HCⅡ)进行HPV检测。结果HPV在慢性宫颈炎、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低度鳞状上皮内瘤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瘤病变、宫颈癌的检出率分另8为8.7%、34.7%,68.9%、83.3%,其阳性率随病变程度呈趋势性增高(P〈0.01)。结论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宫颈癌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检出率增加,提示HPV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宫颈HC-Ⅱ的检测可用于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活检前的筛查。  相似文献   

20.
黄秋穗  侯晓红  胡越 《海峡药学》2010,22(7):115-117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耐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组30例患者LEEP术后予碘伏消毒后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创面换药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行碘伏消毒创面,比较两组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及术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周、第2周和第3周的创面愈合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规则阴道流血、宫颈疤痕软硬度、阴道排液量和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阴道流血量和术后感染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创面愈合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缩短愈合时间,增加创面愈合率,并减少不规则阴道出血率、阴道排液量及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