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王邦才主任中医师诊治外感热病以仲景《伤寒论》为基,融汇温病诸家学说,不拘寒温,衷中参西,病证双辨,三因制宜,创立新方。现将其诊治经验作一介绍。1重视舌脉,四诊合参王师认为,舌象的变化对判断外感热病病邪的性质与病情的轻重非常重要,要仔细辨别,通过对《温热论》与《临证指南医案》的研读,他将叶天士察舌内容结合临床观察总结如下:舌苔薄白,多见外感风寒,宜辛  相似文献   

3.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舌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经络与舌相通,所以辨舌可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综合温病者诊的辨证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辨别病邪性质 温病致病之邪虽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但就其性质而言,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属温热之邪为病,苔多干燥不腻;属湿热之邪为病,苔多垢腻。具体言之,根据温病初起的舌象变化,并结合时令季节,每可测知其具体的致病邪气。如病初见舌苔薄白欠润,而发于冬春季节的,多为风热之邪客于  相似文献   

4.
<正> 叶天士在中医诊断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见于《温热论》。《温热论》中察舌精详,验齿尤为独到,按腹仔细,善辨斑疹白(疒咅),且于治疗之中观察神情、切脉以决吉凶。这些内容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兹就《温热论》中诊法内容,略述三点粗浅体会。一、舌黑分润燥:时病重舌,舌黑尤须分别润燥,方知病之寒热虚实。舌苔黑如烟煤隐隐者,润者则兼“不渴肢寒,知挟阴病”;燥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21,36(8)
温病重舌,杂病重脉,察舌诊病对于温病诊疗的各个环节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温热论》及参考历代医家的观点和舌诊专著,阐述察舌在温病辨治中的突出作用及重要性。旨在根据舌象性质,对疾病的病性、病位、预后转归等问题作一一阐述,并探讨了《温热论》舌诊理论对临床运用的指导,最后以叶天士医案选析,来说明《温热论》舌诊理论的具体运用。通过以上论述,以阐明《温热论》舌诊理论对临床理、法、方、药等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本章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辨舌验齿;二是辨斑疹白(疒咅);三是辨常见脉象;四是辨神色;五是辨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辨舌、斑疹白(疒咅)、常见症状。一、辨舌1.舌诊在温病学中的诊断意义(1)辨别病邪的性质:舌苔薄白、舌边尖稍红略干,是属温热性质。苔白厚而腻,是属湿热性质。  相似文献   

7.
舌诊     
望舌诊病,是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实践证明,舌象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疾病的寒热、病邪的浅深与预后。一、舌质与舌胎(苔)舌质,指舌体而言;舌苔,指舌面苔垢而言。《辨舌指南》指出: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观察六淫之深浅。《医门棒喝》说:观舌质,可验其病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深浅。在诊治疾病时,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8.
王永山 《新中医》2009,(4):106-107
诊察舌象是中医学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辨舌指南》有言:“望者何?察面色,观目神,辨舌苔,验齿垢,四者而已。四者之中,尤以辨舌为最要。盖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明征。人之有病与否,但观苔色如何,即知其大略。”此处辨舌苔乃辨舌象,非仅指舌苔。舌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脏腑气血津液的细微变化都可以反映到舌上,而舌又在医者直视之下,仔细观察可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的转归等,较之脉诊更易于掌握,而且辨病准确。笔者有幸曾跟随四川省名中医亓鲁光教授学习诊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9.
《时病论》为清代温病学家雷丰的代表作,雷丰立论师古而不泥古,长于辨治时病。《时病论》中舌诊资料丰富,但眉目较粗,文章以舌苔、舌体为研究对象,对色、形、质、动态变化进行梳理,总结该书中雷氏的舌诊理论及治法,使学者明析雷氏时病察舌、辨舌要点及主要治法特色,充分发挥雷氏舌诊理论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之一。望舌苔是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舌苔乃脾胃阳气蒸化水谷之气,上聚于舌面而成。因病邪有寒热之分,胃气有强弱之别,病位又分表里,故在各因素协同作用下舌苔脱落细胞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表现的舌象,为临床判断疾病的病邪性质及病位深浅提供重要依据。正如《舌形外诊简摩》有云:"苔乃胃气之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亦云:  相似文献   

11.
廖红娟  王一飞 《中医杂志》2007,48(5):473-473
《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论述温疫类疾病的一部专著,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温疫的致病病因——戾气,并系统地介绍了温疫的传变、辨证规律以及治疗用药特点,对后世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在论疫中强调顾护胃气的思想浅析如下。1攻下驱邪以通胃气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治疗瘟疫的原则:“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认为攻下可以驱邪开通胃气。应下之证,首在依据舌苔变化,凡病邪入胃,舌苔必黄,老黄苔、焦黑苔、舌生芒刺等皆为应下之舌。只要里有邪热,便可议下,逐邪宜早务尽、勿拘结粪。“邪在胃家,阻碍其正气,郁…  相似文献   

12.
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部分。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有关舌诊的论述颇多,提出营分证主要舌象为绛舌,绛舌是诊断温病病邪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一个重要指征。从营分证的辨证、绛舌兼苔、色泽荣枯及津液润燥、形态等几方面来说明营分证中所见不同舌象及其辨治,在温病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把握病情变化、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舌诊通过舌苔、舌质及舌态等方面的各种现象来获取诊断资料,从中发现规律,为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舌苔在中医舌诊辨证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舌鉴辨证》指出要"刮舌验苔以辨疾病",《形色外诊简摩》云:"有病,则舌必见于苔,病藏于中,苔显于外"。现代医学认为舌苔的厚、薄、腻、  相似文献   

14.
对吴鞠通现存著作《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有关外感病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吴鞠通温病诊疗研究数据库。在所收集的489条记录中,含舌象描述的记录共有107条,共出现舌象24种。其中,苔白、苔黄、苔滑、苔灰、苔黑、舌绛、苔干七种舌象出现的频率达到77%以上。苔色、舌色以及舌苔的润燥在吴鞠通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意义。根据苔色、舌色的深浅有无以及舌苔的润燥可以辨别温病病位之深浅、病邪之偏颇、病邪之轻重,以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可据此判定疾病的传变和预后。吴鞠通根据舌质颜色辨别病位深浅,根据舌苔颜色辨别热邪轻重以及湿邪的有无,同时将舌苔的润燥作为伤津化燥的诊断依据,从而形成了特有的舌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症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一篇名著。叶氏首倡“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辨证依据,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传染病)。温病的病情变化在各个时期相应地会出现不同的舌苔,所以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判定疾病的卫气营血。诊舌  相似文献   

16.
《温热论》论治绛舌浅探山西省忻州地区卫校郭治安[关键词]《温热论》,绎舌《温热论》(以下简称《论》)中论述绛舌颇多。全书论舌34处,其中绛舌达15处,占有44%,居其首位,而且内容丰富,足见其重要,试探讨如下:一、绛舌的主病绛舌属于红舌的范畴,《论》...  相似文献   

17.
《温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它有丰富的舌诊内容,但舌诊不仅仅提供诊舌之法。文章从舌诊引出的卫气营血证治,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论点及开泄、苦泄治法等问题入手,阐述《温热论》舌诊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中医温病学的重要代表作.直到现在,在临床上仍有其重要指导意义.叶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作《温热论》论述温病,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对急性热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认识更加明确,因而在临床上指导意义颇大.例如:温邪初受,他指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为什么与伤寒大异?因为"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不仅如此,叶氏又告诫我们:"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又如湿热留恋三焦,不得外解,必致里结,当须用下法,此下法不同于《伤寒论》用承气汤方法,因为"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  相似文献   

19.
国医大师梅国强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拓展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绛舌""白苔绛底"等舌象的代表意义及应用范围,将本是应用于外感温病的舌象用于指导内伤杂病的辨治.临证时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详察舌质之淡、红、绛、紫,舌苔之厚、薄、润、干等,以寻求病机之苗窍,拟定适宜的治法方药.应对慢性、疑难病患者则依据舌象的动态变化判断病机的发...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温热论》,于温病卫气管血的辨证,风温、湿温的鉴别以及辨斑疹、验舌、验齿等,均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经过临床实践加以总结出来,对于常见的、多发的温热病辨治,确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书中所说的白(?),似为叶氏所首倡,能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依《温热论》之说“再有一种白(?)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湿热伤肺,邪虽出而气液枯,必得甘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