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中,烧禈散确属稀罕之方,烧禈亦系罕用之药,但烧禈散证则并非鲜见之病。烧禈与新绛同理,其实质即小便、精液浸染的丝织布料物。由于烧禈散具有男禈治女,女禈治男,男女中禈互易疗疾的特点,故烧禈散证有阴阳易病之名。烧禈散证的病机总在精亏火动,气津两伤,当选益气填精、滋阴泻火的方剂与烧禈散合方主治,且须辅以心理疗法,以利病证康复。  相似文献   

2.
阴阳易为被传者新得之病,是一个人大病刚好,大邪已去,但是正气没有完全恢复,余邪没有完全消退,这个时候如果行房事,原来有病之人就使没有病之人感染邪气,如阳易,男病传于女,而被传之女本无病,气血阴阳未虚,而被邪毒所染,故应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阴易亦如此推理,男患以祛邪为主。但如果此病可以攻陷人体免疫系统,如HIV造成免疫缺陷,则易造成抵抗力低下,也即中医所言之正气虚,确实会有一派元气亏虚、精气不足之象,也就应该以扶正为主。但艾滋病与阴阳易虽有某些相似之处,却并非同一病证。阴阳易治则治法自古以来有不同的见解,有扶正为主、滋阴补肾,有清利而禁温补,有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笔者认为阴阳易应当以祛邪为主,以浊引浊,同时,烧裈散如同现代的灭活疫苗,具有通散之功,其治疗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潘超  郑丰杰 《环球中医药》2014,(11):877-879
阴阳易病首见《伤寒论》,阴阳易究属何病,临床是否可以见到,烧裈散有无疗效,历代医家对其注释不一。本文基于阴阳易病的三种不同理解和历代医家提出的各类治法方药,以及众医家对于烧裈散具体疗效的不同探讨,提出阴阳易为病与房事密切相关,阴阳易病与房劳复和伤寒“变证”无关。烧裈散并非治疗阴阳易病之唯一方药,临床当据证辨证施治,由证立法,依法选方,灵活权变。  相似文献   

4.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篇.原文日:"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不盛不虚的从本经取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发病不由于邪气盛或正气虚,就于本经取穴调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编著)"对虚实不明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针灸学辞典>,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灸刺以取之也."(<类经>上册,张介宾编著)  相似文献   

5.
每读《伤寒论》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李,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胜拘急者,烧棍散主之”,总觉迷惑不解。文中所称之“阴阳易”,历代医家见解不一,或云男病传于女、女病传于男,或云单指女病传于男,究为何病,如何相传,注释皆为牵强,实难确认。近日细读《易经》之类书籍,有所启迪,以为历代对“阴阳易”之解释,均误在“易”字上,此处的“易”字,当理解为“交易”之意。《易·系辞》曰:“日中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交易犹往来也。显然,仲景所…  相似文献   

6.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诸因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位主要在五脏.所以<证治汇补>云:"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因此,补益为治疗虚劳的基本大法,所谓"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7.
阴阳易一病是指伤寒或瘟疫等病后,余邪未净,由房事传之对方者。有阴易、阳易之分。此病名首见于《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对其病因病机及其含义有较为全面论述,后世医家亦多有补充和发挥。先贤遗有验案,近代时有报道,然此病究属何病,临床上可否见到,用烧裈散有无疗效,现代医学如何对之诊断,是引人发疑之处。况其成因特殊,加之现代少见论述,笔者就其病与现代医学诊断之间的相关为题做一浅论,以为抛砖之石。  相似文献   

8.
仲景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篇,首列有阴阳易病一条,巢氏病源认有:“阴阳易病,是男子妇人,天行病新瘥未平复,因交接得来之病,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阳易,妇人病新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其毒著于入,如换易也”等语。千百年来,伤寒论的注家,都遵巢氏此说,以为注释,未有异议。惟日人山田秀珍氏,不同意巢氏这一说法,认为:“平不壮实无病之人,一夕与病后之人交接,决不会得如此病证。”同时指出:“阴阳易的阴阳二字,是斥房事而言,易是变易,此乃平素好淫之人,在伤寒病中,更  相似文献   

9.
原合英 《河南中医》1999,19(1):14-15
阴阳易一病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此,历代注释不一,总其要有三。一、病后交媾,男病传女,女病传男,易做交易解。二、病后因交媾而病复发,但因精气虚损,症状与原发病不同,易做变异解。三、伤寒病中因好淫而致变易。作者认为,阴阳易为触犯房事而出现的一种变证,其病机乃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故非伤寒、温病初愈所仅有。本病见证复杂,故对阴阳易病应辨证施治,其防护关键在于限制房事,以防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1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伤寒论>以六经病八纲辨证高度抽象化的理性具体为证据,"随证治之" <伤寒论>针对外感温热病及疫毒传变的不同阶段、层次与形式,强调以科学的抽象概念演绎具体化的脉象及其他神色形态之象为证据,例如六经"病"定位和八纲"证"定性,即是以唯象假说方式明确表述阴阳属性之互相转化规律,从而使逻辑论证的抽象思维方法筑于规定性的具体化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浅谈小柴胡汤在妇科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程瑛  胡浩 《光明中医》2008,23(11):1778-1779
小柴胡汤出于<伤寒论>,是一首举世皆知的名方.它具有和解少阳之良效,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其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侯.但这仅仅是小柴胡汤的功用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述的小柴胡汤证治甚广,有关小柴胡汤证治的条文共19条,分别在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阴阳易差后劳服病篇,受医圣张仲景选方用药的启发,在妇科临床灵活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相关病证获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阴阳易久已有之,其作为病名出现首见于《伤寒论》,书中治之以烧裈散。晋代葛洪,把阴阳易分阴易与阳易;宋代朱肱则列举其不同证治方药,提示本病可分寒热治疗;元王好古参照前人,分述了不同证类的治疗方剂;清代柯琴论述了阴阳易气少、冲任脉伤的病机,并以"仍须阴阳感召之理以制之"解释烧裈散的治疗机理。本文对阴阳易的源流进行梳理,探讨其病因病机,并商榷"烧裈散"方在本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记载的阴阳易病是何病?临床中究竟有无此病?古今注家各执一说,如男女互传说、房劳复说、伤寒变证说、热入精室说、爱滋病说、性传播疾病说、一类症状说、难解说、无病说等。现结合临床谈谈浅识。认识阴阳易病实质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阴、阳、易三者的含义。阴阳易中的“阴”与“阳”分别取易学中阳男、阴女之意;“易”作交易、交易解。古代房中家认为男女交合则互易阴阳,使男女阴阳平调而增年延寿;但交合过度则耗损精气则会发生变易而生疾病。因此,“阴  相似文献   

14.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5.
笔者自1970年12月至1981年4月运用烧(衤军)散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3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38岁,其中30~38岁者13例,21~30岁者17例;外感初愈同房劳复者23例,同房后复感寒邪发病者3例,正值外感而又同房发病者2例,同房后感受暑邪发病者1例,冷浴后同房发病者1例.30例初诊时突出症状:腹痛阴缩者5例,四逆、腹痛者7例,恶寒、大汗、阴缩者2例,阴中拘挛、气上冲胸欲死者2例,少气、心中烦急者12例,沿足太阳经剧痛者1例,恶寒、四逆者1例.经全面诊察,30例均符合《伤寒论》“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的症状描述.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临床新用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的一则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该方配伍具有"重用酸以柔肝"、"寒热刚柔同用"之特点.笔者在临床过程中,抓住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内寄相火,为病则阴阳两伤致厥阴风动,以及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主一身阴阳之交接,为病则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厥的生理病理特点,通过调整乌梅丸药量大小,药物刚柔比例,达到切合病机,而在应用中每获良效.兹举数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介绍导师对绝经前后诸证病因、病机之见解,认为阴阳失衡导致诸脏腑功能紊乱为病机之所在,治疗以调和阴阳为重点,方证结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使机体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执简驭繁,效果颇佳,附验案1则,并谈临床跟师治病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韩凯  郭文学 《河南中医》2006,26(3):14-15
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治疗蛔厥的代表方剂,仅据此而归入单纯的驱虫剂则未免局限。该方配伍具有“重用酸以柔肝”、“寒热刚柔同用”之特点。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主一身阴阳之交接,为病则有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厥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临床上对于神经系统疾病诸症,凡  相似文献   

19.
薛伯寿  薛燕星 《中医杂志》2004,45(11):862-864
中医认为,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又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在生理状况下,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升清降浊,营卫通行,气煦血濡,经脉和畅,以保持着阴阳的动态平衡.一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造成气机失常,壅滞不通,郁结不舒而导致诸郁证.正如戴思恭所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者而不得变化也.""火郁"一证,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后,<丹溪心法>所论"六郁"中又有"热郁"之说.  相似文献   

20.
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的论述,认为凡是临床外在证候表现与内在病理变化不相一致时,均可从其病之“本”同时以“反治”之法论治,并列举上下,阴阳,寒热,虚实诸验案引申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