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指通过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先前存在的血管处以发芽或非发芽(又称套迭)的形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1],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医学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各个学科。血管新生受一系列刺激和抑制因子调节,这些因子控制着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对血管新生具有调节作用[2_4]。其中主要的血管新生剌激因子有碱性纤维蛋白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主要的血管新生抑制因子有血管抑素(angiostatin)、内皮抑素(endostatin)、血小板第4…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与肿瘤转移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环节,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的主要通道,受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 如angiostatin 和endostatin) 等物质的调节。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和迁移而显示出强烈的抗肿瘤作用,其毒性低、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血管新生为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 ,因此抑制血管新生可作为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策略。一系列的血管生长抑制因子已经在离体和活体实验中得到证实 ,其中血管抑素和内皮抑素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同时 ,在肿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血管生长促进因子 ,其中VEGF及其相关受体在肿瘤血管新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 ,我们对血管生长调节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基因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作一综述。一、血管生成和血管新生人体血管系统的生成有两处不同的过程 :1 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 ,即胚胎发育早期 ,中胚层来源的内皮细…  相似文献   

4.
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的体外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是新血管形成的最基本过程 [1]。为探讨血管发生与血管新生的调控机理 ,评价各种因子和药物对血管形成的影响 ,可通过体内外模型。本文重点介绍研究血管发生和新生的体外模型。目前应用较多的为 ,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EC)的增殖试验 ,EC的迁移试验。前者通过定量 3H -胸腺嘧啶掺入内皮细胞的DNA测定放射活性评价细胞增殖 ,也有用比较前后细胞计数评价细胞增殖 ;迁移实验较多利用标准或改良的Boyden盒的方法 ,此盒…  相似文献   

5.
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近年来,随着对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血管生长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utic angiogenesis)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即将外源性血管新生因子转入组织中增强缺血区的侧枝毛细血管新生。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 ,亦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s)。新近研究表明 ,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期的血管发育 ,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骨髓及外周血 ,在成体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目前血管发育生物学的重大发现 ,不仅为揭开血管新生机制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也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本文报告其有关进展。1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来源在胚胎期 ,随着卵黄囊所提供养分的耗尽 ,胚胎须从母体获得营养。因此在人胚胎的第13…  相似文献   

7.
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治疗性血管新生正在从实验研究向临床治疗过渡 ,为了进一步改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治疗方法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从临床病理生理学角度 ,结合作者实验室的部分研究以及当前该方面的研究近况 ,总结治疗性血管新生中血管新生诱导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受体的数量与活性、多种因子的联合应用以及血管内皮祖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缺血性心血管病的血管新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Takayuki等[1] 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报道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 ,EPC)分离成功 ,并可用于体内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当时提出的血管内皮祖细胞认为是假定的 (putative)。但是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存在基本已经确认 ,而且它与血管新生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2 ,3 ] 。本文将讨论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特征 ,它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1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特征  血管内皮祖细胞是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血管新生抑制因子γ干扰素(IFN-γ)、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中的含量,以探讨血管新生在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初治重型AA(SAA组) 8例、非重型AA(NSAA组)10例,对照组7例,动态观察5例AA患者,将治疗前后分为初治组和有效组。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骨髓VEGF、bFGF、IFN-γ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TSP。结果:SAA组和NSAA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降低、IFN-γ、TSP均升高(P<0.05),其中SAA组VEGF、IFN-γ、TSP(MnX)差异更明显(P<0.01)。SAA组与NSAA组之间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有效组VEGF高于、IFN-γ、TSP低于初治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只有IFN-γ有显著差异。结论:促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低,抑制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升高可能是AA微血管密度减低、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发生原因之一,血管新生调节因子水平与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几种血管活性因子与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或支配脑的颈动脉发生功能性或结构性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流障碍,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病因主要涉及血管的舒缩功能,所以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的血管活性因子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血管活性因子包括肽类和非肽类物质,按其作用可分为血管收缩活性因子和血管舒张活性因子两种,前者包括: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等;后者包括:一氧化氮(nit…  相似文献   

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或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permeabil-ityfac...  相似文献   

12.
新生血管形成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主要病理特征。影响RA关节局部新生血管形成的因素较多,新生血管形成诱导剂(如FGF、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和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可促进血管形成;拮抗剂(如γ-干抗素、软骨源性抑制剂等)可抑制血管生成。合理地联合应用阻抑血管生成并能最终改变病程的药物,适时应用手术清除病灶和促血管生成因子,并探索生物学试剂,可望征服RA  相似文献   

13.
受体酪氨酸激酶HER2是癌基因Her2的编码产物 ,激活后可通过MAPK ,AKT等途径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增殖 ;通过上调VEGF等促血管新生因子和下调TSP 1等抑制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 ,促进血管新生。HER2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 (Herceptin)的抗血管新生、抗肿瘤生长疗效显著 ,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背景:稳定的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是研究角膜新生血管调控机制,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和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为防治角膜新生血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纳入33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取3只设为正常组,其余30只建立兔角膜碱烧伤诱发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右眼设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左眼设为干预组给予姜黄素,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生长及角膜混浊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房水中的表达。 结果:正常组没有角膜新生血管生成。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抑制且角膜混浊较轻(P < 0.05)。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3组中均有表达,对照组和干预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姜黄素可以有效降低角膜碱烧伤后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血管生成素的特点及其对血管生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器官和组织的血管生成包括两个过程 :血管形成 (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 (angiogenesis)。目前研究表明有两条调节途径参与了血管生成过程 ;一条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 tor,VEGF)及其受体(flt-1等 )调节通路 ,另一条是血管生成素 (angiopoietin ,Ang)及其受体 (Tie)调节通路。这两条途径协同作用 ,共同促进机体血管形成。近年来对血管生成素及其Tie受体调节通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1 血管生成素 (angio…  相似文献   

16.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导致角膜透明性降低,造成严重的视觉障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其对于角膜新生血管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探索局部运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每组10只。用NaOH溶液将大鼠右眼角膜烧伤诱导产生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组每日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点眼,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各组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碱烧伤后12 d处死大鼠,将角膜组织固定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3,7,12 d,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生理盐水组(P < 0.05)。角膜碱烧伤后12 d,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产生大量新生血管,角膜组织结构紊乱;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较少,角膜组织结构趋于整齐。角膜碱烧伤后12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量表达,角膜基质层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1大量表达;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组新生血管稀少,CD31表达较弱。证实局部应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化学伤后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7.
正常血管和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Sun H  Zou Z  Bian X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3):224-226
近 30年来在肿瘤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是确立了肿瘤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 (antiangiogenetictherapy)的意义[1 3 ] 。肿瘤的生长可分为无血管期 (avascularstage)和血管期 (vascularstage) ,在无血管期由于肿瘤主要依靠周围组织的弥散来获取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 ,所以明显限制了其持续性的生长 ,肿瘤直径不超过 1~ 2mm ;而至血管期 ,肿瘤内出现新生毛细血管并获得进一步生长的能力 ,肿瘤从而迅速生长并可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8.
Sonic Hedgehog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是血管生成中一个重要调节环节,可调控血管直径加粗、变长和分叉,影响基质细胞分泌众多的血管新生因子以及动脉血管的发生。Sonic Hedgehog可能通过3种机制(COUP-TF Ⅱ、SHH/GLI/SMO、P13K通路)调控血管生成,并有望成为血管新生研究的新靶向因子。  相似文献   

19.
低氧诱导因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新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血管新生的过程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起关键作用。组织或细胞低氧后 ,生成的低氧诱导因子 1主要通过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调节 ,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转录活化 ,并增加其mRNA的稳定性 ,以及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多功能糖蛋白,是由肿瘤细胞或宿主的非内皮细胞分泌的特异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因子,是最主要的促进血管生成因子。它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及诱导血管生成等作用。内皮抑素(ES)是胶原XⅧC末端降解片段,体内、体外实验表明内皮抑素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新生血管形成,是一种特异性的目前为止作用最强的血管形成抑制荆。但其确切的抗血管形成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现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