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脾论治慢性肝病三法 ,即 :慢性肝炎 ,疏肝健脾解毒 ,肝脾同治 ;肝硬化 ,分广气活血 ,健脾和络 ;肝硬化腹水 ,健脾利水清膨。指出 ,元论是慢性肝久病体虚或本虚标实 ,均应重视健脾补脾 ,健脾培土切不可忘。  相似文献   

2.
<正>盛国光系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北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名师,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名誉所长。盛师提出“脾为肝使”的观点,善于从脾论治各类肝病。笔者有幸跟随盛教授学习,获益良多。兹将其从脾论治各类慢性肝病的用药经验简要介绍如下。1脾为肝使,肝脾同治基于肝脾相关理论,盛教授提出“脾为肝使,肝脾同治”的观点。盛师认为,脾主运化和水液代谢,掌控着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脏的运化功能强,则能使营养物质顺利产生,并供应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而肝主疏泄、调节气机,在调节情绪和促进气血流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脾脏功能正常时,可以保证食物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3.
从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目前对此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和药物,而中医药从脾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则凸显出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Hepatitis,AH)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该病的治疗研究均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现拟从脾的角度探讨酒精性肝病的中医病机和治疗思路,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引起异位妊娠、不孕症、盆腔疼痛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隐痛、腰骶酸痛、白带量多。妇科检查可见子宫或附件压痛,附件区增厚或扪及包块。本病属祖国医学"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范畴。慢性盆腔炎病情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常伴有神疲乏力、遇劳则发、带下量多、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弱等一派脾虚之象,故脾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病系指以现代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肝脏器官的慢性疾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肝脏疾病[1],与中医的胁痛、黄疸、积证、痰饮(浊)、气满、肝癖、湿阻、癥瘕、鼓胀等病证相类似。临床多见黄疸、胁部胀痛/结块、肌肤甲错或面目黯黑、满闷、呕血、便血、水肿、腹部膨隆、青筋暴露或皮间有血缕赤痕、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色暗红/有小络脉形成、脉沉涩/滑弦等,且以病程长(半年以上)、病势缠绵、病情复杂多样为其证候特点。笔者以吴门医派临床大师叶天士初为气结在经,久则  相似文献   

7.
李振华  陈源 《新中医》2017,49(9):159-160
正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本病为育龄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其可引起异位妊娠、不孕症、盆腔疼痛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其下腹隐痛、低热起伏、白带量多、月经不调等主要临床表现,多归属于中医学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症等范畴。慢性盆腔炎病情缠绵难愈,病机多虚实夹杂~([1])。经长期临  相似文献   

8.
泄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 ,各种急慢性肠炎以及内分泌疾病、消化不良、结肠直肠肿瘤、肠道激惹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导致泄泻。祖国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脾虚湿胜而发生 ,在治疗上较为有代表性的是李士材在《医宗必读》所提出的治泻 9法 ,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既然泄泻是因脾病而生 ,故治疗上就应从治脾入手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12种从脾论治之法 ,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疗效。1 芳香醒脾法本法用于寒湿困脾所致泄泻。证见泄泻清稀 ,甚至如水样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或并有恶寒发热 ,鼻塞头痛 ,肢体酸痛 ,…  相似文献   

9.
10.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关键,故治疗当以健脾为主.其辨证分型大致可以分为脾肺气虚、心脾两虚、肝脾失调、脾肾阳虚、脾虚湿盛五型.主要治法有补脾益肺、健脾养心、健脾疏肝、补肾温脾、健脾祛湿等.  相似文献   

11.
蔡行平 《中医药学刊》2006,24(4):708-709
慢性肝病,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笔者在临床实践及中医理论学习中,体会到脾虚贯穿慢性肝病各阶段,从脾入手治疗肝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进而提出“肝病缠绵,治脾为先”之治法,以求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脾胃病变导致心脏的病变,从而总结出心衰从脾论治,运用于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心脾的关系一是五行关系。脾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乃母子关系。联系密切,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之失调而波及心。二是经脉关系。《灵枢·经脉篇》中说:  相似文献   

13.
泌尿系结石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和尿道结石的统称(以下简称结石)。临床上多以急性发病和易于复发为特点,属中医急症。特别是近年来因体外碎石术等的开展,结石排出后,泌尿道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损伤,亦成为结石易于复发的又一原因。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从镇痛、排石、预防复发三个步骤治疗泌尿系结石,收到较好疗效,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笔者在临床实践及中医理论学习中,体会到脾虚贯穿慢性肝病各阶段,从脾入手治疗肝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进而提出"肝病缠绵,治脾为先"之治法,以求正于同仁.  相似文献   

15.
邵铭系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先生,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胆管炎及肝内胆管结石等肝胆系疾病的中医治疗;对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这种肝病实脾法,在目前治疗慢性肝脏疾病中越来越广泛而有效地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关系的合理性。肝与脾生理上相互依赖肝属木,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而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17.
从脾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彪 《中医研究》2001,14(4):12-13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内经》称之为“消渴”、“消瘅” ,根据发病因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主次又随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 ,病机属阴虚燥热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治疗多以滋润寒凉之品为主用之于临床。若三多症状明显者 ,则症状改善及疗效满意 ,但是停药后多易复发 ,不能长期巩固疗效。尚有一些糖尿病病人症状不明显 ,应用西药血糖控制尚可 ,但是病程迁延 ,血糖不稳 ,导致并发症的出现 ,疗效也不满意。近年来 ,我们翻阅大…  相似文献   

18.
何学红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患者中,年老久病,反复尿血、久而不止,色泽淡红,或仅见镜下血尿者应从脾论治,并提出了从脾论治肾性血尿,“脾气亏虚者,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脾虚气陷者,宜健脾升阳、固脱止血”“脾肾阳虚者,宜补脾益肾、温阳固脱”的三条原则,临床应用,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乃多种心脏疾患的终末阶段,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水"范畴,概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以心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水饮为标。"心受气于脾"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参机求法,慢性心力衰竭的辨治应以脾为关键。从脾论治,施以健脾益气、温脾补土、固脾护卫、调脾颐心等大法,临床取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旭峰  单赤军 《河北中医》2001,23(12):909-91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收效颇佳 ,介绍如次。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 ,息息相关 ,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 ,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 ,心属火 ,脾属土 ,心脾乃母子关系 ,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 ,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缘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升清降浊 ,发挥中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