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设之乌梅丸,乃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笔者据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而在临证中,抓其主症,大胆应用乌梅丸。效果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3.
宗耀华  吴峥嵘 《新中医》2019,51(10):52-53
<正>《伤寒杂病论》所载吴茱萸汤,用于治疗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及呕吐下利杂病等,因此,有医家认为本方是阳明病方,也有人认为是厥阴病方,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少阴病方,因方中有人参、大枣,被不少医家认为本方所治病证为虚寒证。笔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分析,认为本方为祛邪及扶正之方,所治之证为虚实夹杂证,病位涉及厥阴、阳明、少阴,虽以吴茱萸药名为方名,但随所治病症的不同,其  相似文献   

4.
<正>1方剂溯源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主方。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1]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乌梅、桂枝、细辛、人参、蜀椒、干姜、附子、黄连、黄  相似文献   

5.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方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通脉之功,主治厥阴伤寒。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笔者临床将此方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治疗多获佳效。  相似文献   

6.
韩凯  郭文学 《河南中医》2006,26(3):14-15
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治疗蛔厥的代表方剂,仅据此而归入单纯的驱虫剂则未免局限。该方配伍具有“重用酸以柔肝”、“寒热刚柔同用”之特点。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主一身阴阳之交接,为病则有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厥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临床上对于神经系统疾病诸症,凡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治巅顶脱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悔丸为厥阴病主方,已被医界所公认。其方不仪治蛔厥,也治下利,凡厥阴病阴阳两伤,寒热错杂之证,用乌梅丸治之最为允当。笔者曾于一九八四年仲春以乌梅丸治疗一巅顶脱发患者,收效甚速,为已所未曾科及。现将此案追记如下: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相似文献   

9.
霍黎生  陈强 《陕西中医》2013,(11):1552-1552
<正>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2]  相似文献   

10.
<正>自清代医家舒驰远以下,厥阴病之病机属寒热错杂已是主流学派的观点,如刘渡舟认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1]。寒热错杂是贯穿厥阴病始终的内在病机,如何从厥阴病发展过程把握寒热进退,在论治厥阴病时犹为重要。伤寒病三阴证俱有下利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亦有32条涉及,纵观诸条文,亦很难将厥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为医家争论的焦点,篇中条文所述证候寒热杂错繁复,其意难明,故而成"千古疑案"。本文以《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为基准,将厥阴病分为真厥阴和类厥阴,探讨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厥阴病历来被认为是六经传变之末,而真厥阴病为阴阳离脱隔绝的终末状态,真厥阴病又包含真寒厥和真热厥两个不同证候,其治法迥异,如若反治、误治则病笃危殆。因而临床上欲以仲景法度治疗危急重症,研究真厥阴病的形成及其证治规律则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为古代著名方剂之一,出自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考其所主证候,联系脏腑病机来看,主要是肝脾两经病变。以肝为主,肝病传脾,或土虚木贼,表现为肝热脾寒之证。本人数十年来,在临床上遇到符合上述病机之疾患,以乌梅丸为基本方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选择病案数则,略谈临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和《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乃厥阴病之主方。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于胃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列举以下4则病案。1李某案患者李某,男,44岁,建筑工人。初诊日期:2012年11月21日。反复中上腹疼痛2年,2012年5月份胃镜示:糜烂性胃炎。近3月以来胃痛频繁,每于下半夜2至3时发作,伴失眠,无明显反酸,无呕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在《伤寒论》中,论本方证治有3条,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篇用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2条,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候,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都……  相似文献   

16.
辨证运用吴茱萸汤临床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玲 《中医研究》2002,15(1):62-63
吴茱萸汤是张仲景方 ,在《伤寒论》中 ,论本方证治有 3条 ,阳明篇用治“食谷欲呕” ,少阴篇用治“少阴病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 ,厥阴篇用治“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篇》用本方有 2条 ,一治“呕而胸满者”,一治与《伤寒论·厥阴篇》同。以上各条证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伤寒论》厥阴病篇之条文,论述了什么是厥阴,《伤寒论》中厥阴病之性质,其本证、变证、鉴别及其证治。从而认为“厥”有二个不同概念:一是文字义,二是病证名。不能将六经中的厥阴之“厥”与厥证之“厥”相混淆。  相似文献   

19.
乌梅丸方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历代著名方书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普济方》等均有记载。方后所列主治证候则多是根据《伤寒论》原文略加阐释,对方剂组成和药物性能论述不多。如宋  相似文献   

20.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乃厥阴篇的主方,主治"蛔厥"及"久利"。病至厥阴,病情日久,正气衰弱,易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