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司匹林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已经确定,但其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获益和风险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仅部分人群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措施中获益,本文结合相关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和主要文献,就阿司匹林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依据、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及风险评价等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
<正>卒中是导致脑功能障碍,包括肢体功能、失语、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不仅改变了患者的生活,还给患者的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超早期静脉溶栓等再灌注疗法,由于治疗适应证的局限性,只能改善少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1-2])。规范、有效的预防措施,才是降低卒中负担的最佳方式,也是全球临床所追求的目标。在现有的统计资料中发现,临床上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加强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首要致残原因。一级预防是减少卒中发病和负担的关键。2006年5月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SA)发布了最新的缺血性卒中一级预  相似文献   

4.
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肯定的价值。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中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释放二磷酸腺苷(ADP)和血小板聚集的激活。由于血小板无细胞核,不能生成新的COX,所以阿司匹林的这种作用不可逆。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可逆地乙酰化COX而抑制TXA2形成,并不抑制内皮细胞前列腺素(PG)合成,故不会对血管舒张功能造成影响。目前,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肯定的价值.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中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1(COX1),减少血栓素A2(TXA2)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释放二磷酸腺苷(ADP)和血小板聚集的激活.  相似文献   

6.
由于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因此,对卒中的防治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70年代开始,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ASA)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逐步被人们认识并对其进行了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研究。将ASA作为卒中一级预防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主要有美国医师健康研究(Unit—ed States Physicians’Health Study,USPHS)、英国男性医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治疗和预防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1—2015-01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100mg组、氯吡格雷50mg组与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对3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氯吡格雷100mg组与氯吡格雷50mg组临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氯吡格雷100mg组显效率较氯吡格雷50mg组显著提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IHSS评分降低最为显著的是氯吡格雷100mg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治疗和预防中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且氯吡格雷100mg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50mg。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前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30万居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每年新发脑卒中为120万~150万人,死于脑卒中的为80万~100万人,其中50%是缺血性脑卒中[1].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故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二级预防前瞻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和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0):939-940
正现在中国寺庙里的观音菩萨多为杨柳观音(图1),手持柳枝,杨柳观音的形象大概在北魏时期就出现了。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据说她瓶中的杨柳枝可消除疾病。若人患鬼魅病,取杨柳枝或茅草,诵真言拂患者身,即得除愈。佛祖告诫其他僧人,施人杨柳枝有五种功德:一者除风,二者除涎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净。因此,那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红外治疗仪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血糖控制、营养神经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辅以红光红外治疗仪辅助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治疗前后震动感觉阈值变化进行量化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震动感觉阈值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震动感觉阈值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联合红光红外治疗仪能显著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并发脑血管病变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临床中,许多糖尿病患者在卒中前并未得到糖尿病的诊断。因此,了解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熟悉其主要临床特点(临床前期与临床期),继而采取相应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 (ASA)和噻氯匹定 (TIC)合用对ICV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花生四烯酸 (AA)、二磷酸腺苷 (ADP)、肾上腺素 (EPN)和胶原 (COL)做诱导剂检测ICVD患者合用ASA +TIC组与单用TIC或AS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合用组对EPN、COL、AA诱导聚集的抑制与TI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对ADP诱导聚集的抑制与AS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结论 :两者合用后的抗聚效果有相加及协同作用。对需加强抗聚的患者 ,在监测下小剂量的ASA和TIC合用有较好的价 /效比 ,可做为高危ICVD二级预防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 (ASA)对ICV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花生四烯酸 (AA ,5 0 0 μmol·L-1)、二磷酸腺苷 (ADP ,5 μmol·L-1)、肾上腺素 (EPN ,5 μmol·L-1)和胶原 (COL ,2 μg·mL-1)做诱导剂检测ICVD患者服用不同剂量ASA组 ( 2 5、5 0和10 0mg·d-1)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各ASA组对AA、COL诱导聚集的变异系数较大。对AA诱导聚集无显著抑制者的比例分别为2 5mg·d-1组 44 4%、5 0mg·d-1组 2 9 6%、10 0mg·d-1组 2 9% ,其中 5 0mg·d-1组中合并糖尿病的例数较显著抑制者中多。结论 :ICVD患者中小剂量ASA作用个体差异较大 ,部分与自身危险因素有关。提示临床中ASA的效果需要实验室检测并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20万人死于糖尿病,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70%~8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而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在糖代谢受损的不同阶段,甚至在血糖正常时期都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剂量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阻止血栓素A2的产生而发挥抗血栓作用,进而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的发生。研究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除了抗血小板活性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如抗炎作用。本文重点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2007年4月28日,Lancet发表了一项重要的大型研究成果——Jikei Heart研究(缬沙坦用于日本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卒中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恢复缓慢的特点。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糖水平对其患卒中的危险性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在调脂、抗凝、改善血小板功能等方面积极主动地干预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卒中的一、二级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神经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IVD)的认知和情感特征。方法 对符合SIVD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访谈和神经心理、神经精神检查。结果 50例患者平均年龄(70±8)岁,男性占78%,轻度SIVD 20例(40%),中重度30例(60%)。33例诊断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其中24例(72.7%)为血管性认知损害非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在VCI患者中,11例(33.3%)为单一认知域损害,22例(66.7%)为多认知域受损,执行和记忆功能是损害最突出的认知域。本组患者没有语言和空间能力的单独受累。VCI患者39.3%伴抑郁,而非VCI者仅11.8%伴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妄想、幻觉、过度兴奋和夜间不寻常活动仅见于VaD患者。中重度SIVD中患VCI比例显著高于轻度者(P =0.002),伴抑郁的比例亦有增高的趋势(P =0.059)。结论 认知障碍在SIVD中常见,但多为V-CIND,以执行功能和记忆损害最为突出,易伴抑郁,提示额叶皮质皮质下环路损伤可能是两者共同损害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