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Gpi、Vim联合同期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择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7~74岁,平均51,5岁.病程2~10年,平均6,4年,术前开、关状态UPDRS评分,分别为34.9±17.3和51.2±17.5.采用CRW定向仪,应用Philips Gyroscan NT 1,0 tesla MR扫描,在轴位像直接确定Vim、Gpi解剖靶点,再测量距中线实际距离,读出靶点坐标数据.在冠状位先确定Vim、Gpi靶点,确定Gpi靶点距离视束2mm,再测量靶点至中线实际距离及深度.二者重建即为确定的Vim、Gpi手术靶点.靶点微电极记录一次.靶点射频毁损之前,行电刺激验证靶点.毁损温度80度、每次60秒,每间隔1mm毁损一次,毁损灶达4~6mm圆柱体.结果术后1~2周开、关状态UPDRS评分,分别改善为14.2±27.1和16.2±25.5.随访2~18个月,震颤完全消失,肌僵硬及运动迟缓改善,肢体活动灵活,步态和身体姿势显著进步.无语言障碍及视野缺损、无死亡.结论对Gpi、丘脑Vim核的毁损的先后次序、毁损范围、毁损的程度应该依据患者的症状而定.以肌僵硬为主要症状者,先毁损Gpi.如果仍有明显震颤,则增加Vim靶点.震颤较轻时,Vim靶点毁损范围应缩小3mm.以震颤为主要症状者,则先毁损Vim靶点,依据肌僵硬改善程度决定是否行Gpi毁损及毁损程度.采用Gpi、Vim靶点联合同期毁损并未增加手术危险性,相反,两个靶点作用互补,“开”“关”状态改善显著,震颤改善达百分之百,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采用伽玛刀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entrointermediatenucleus,Vim)、腹嘴核(ventrooralnucleus,VO)治疗58例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nse,PD)及其他运动异常性疾患,分析治疗后的临床变化过程及丘脑毁损灶的变化。方法采用4mm准直器单枪对靶点照射130Gy。参照微电极验证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时确定靶点的方法确定靶点。结果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有40例,最长的患者随访了9年。在MRI上,丘脑毁损灶的变化可分为大而不规则形和小圆形,其容积在数10mm3到约600mm3。80%的患者效果良好而无明显并发症,震颤在治疗1年后减弱。如果震颤持续存在,则追加微电极验证的常规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结论伽玛刀丘脑毁损术治疗运动异常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效果与早期MR检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帕金森病病人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检查 ,观察毁损灶在MR上表现与VIM核射频毁损的预后关系。方法 :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 97次VIM核射频毁损术 ,术后早期 (1~ 7天 )常规行磁共振T1加权和T2 加权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轴位测量毁损靶点的横径。冠状位观察靶点毁损的最低点相对与第三脑室顶的深度与同一层第三脑室高度比值 (深度比值 ) ,及靶点毁损最外缘距中线距离 (最外缘 ) ,并观察毁损灶与内囊关系 ;矢状位或轴位观察靶点毁损最后缘距AC -PC中点的距离 (最后缘 )。通过以上观察与VIM核毁损术后效果进行比较。其中有 9例病人 ,术后 3月至 18月螺旋CT复查 ,通过基底节 2mm一层的扫描 ,可发现毁损灶 ,测量毁损灶大小。结果 :92例帕金森病病人共行 97次VIM核射频毁损 ,术后震颤消失率 10 0 % ,肌强直改善率10 0 % ,运动迟缓和运动不能无改善。 97次MR检查创道及丘脑毁损区均未见出血 ,创道仅有轻微水肿 ,仅发现 1例穿刺部位皮层小血肿 ,并导致癫痫大发作。 92例病人随访 1~ 2 6月 (仅有 10例随访少于 6月 ) ,73例 (75 % )病人无复发 :横径平均为 6 .6± 1.86mm ;最外缘平均为 19.2 8± 2 .14mm ;最后缘平均为 9.6 3± 2 .14mm ;深度比值平均为 0 .84± 0 .0 9。 14例 (15 % )病人震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震颤的手术价值和方法。方法对23例原发性震颤病人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Vim、Forel-H区毁损术。结果手术后震颤评分改善均>7分,取得显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有效方法,Vim是首选靶点,Forel-H区是较理想的补充靶点。  相似文献   

5.
CT引导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行双侧扣带回、内囊前肢及杏仁核毁损术,并随访判断疗效变化。结果:术后随访三至六个月,有效为88%,显效为43.5%,无效为12%。六个月至二年随访,有效为79.6%,显效为51.8%,无效为20.4%。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术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后应配合药物等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6.
苍白球内侧部毁损术中靶点的综合定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综合定位法在苍白球内侧部(Gpi)毁损术中的应用.方法对59例Gpi毁损术中的靶点综合性定位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先根据Shaltenbrand图谱和姚家庆图谱,确定一个标准的Gpi坐标,X=18 mm, Y=2 mm, Z=-6 mm,再通过MRI定位扫描、粗电极刺激和微电极记录三种方法对标准靶点坐标进行三次修改.最后,在对靶点进行试验性毁损后,制作永久性Gpi毁损灶.结果第一次标准靶点修改例数为50例,修改范围:x=0~4 mm,y=1~2 mm,z=0~3 mm;第二次修改例数为18例,修改范围:x=1~3 mm,y=1~1.5 mm,z=1~1.5 mm;第三次修改例数为9例,修改范围:x=0.5~1 mm,y=0.5mm,z=0.5~1.5 mm,而且大多数仅在z轴上进行修改.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结论最大限度地利用MRI定位扫描和粗电极刺激所获得的信息,是Gpi毁损术中靶点定位的基本方法,微电极记录技术是靶点Gpi定位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微电极引导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的治疗效果,为震颤型帕金森病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79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苍白球毁损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对患者震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运用多针道寻找并毁损震颤同步细胞,微电极刺激验证靶点提高手术对震颤的治疗效果.结果79例患者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8例(48.1%)、术后重度震颤2例(2.5%),其中16例(20.3%)震颤完全消除;术中包含震颤同步细胞者68例(86.6%),其中术前重度震颤者33例(48.5%)、术后重度震颤1例(1.5%);79例患者术后震颤改善显著68例(86.1%),在包含震颤同步细胞68例中,震颤改善显著62例(91.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对帕金森病震颤有很好的疗效,显著改善率为86.1%.震颤同步细胞的毁损对震颤的疗效起重要作用,3微电极引导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应该作为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多靶点联合毁损脑内核团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效果。方法对82例难治性精神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分类实施立体定向不同靶点组合毁损治疗。结果本组82例患者经颅内多靶点联合毁损后,显效28例,有效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9%(68/82),术后智力均无变化。术后并发症包括高热4例,小便失禁12例,缄默9例及摸索7例,经对症处理后2~21d恢复。结论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的作用。方法:对18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行CT和MRI引导立体定向射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病人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尾状核下束切开毁损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有效率为69%,无效率为31%。结论: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靶点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配合与护理。方法局麻下用对10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颅内靶点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护士积极配合配合医生做好对病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结果10例帕金森病病人中,显效8例,有效2例。病人肢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障碍术后明显改善,仅有2例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轻偏瘫,l例顽固性呃逆)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靶点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不仅定位精确,毁损灶小,而且对肌肉震颤和肌强直等运动障碍症状的控制效果好。在护理上应注意术中配合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的最佳靶点及毁损灶范围. 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行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患者的资料,其中慢性疼痛7例.精神疾病64例;扣带回靶点选择为:X:5mm,Y:侧脑室尖后10~20mm,Z:侧脑室上2 mm,并根据磁共振三维定位影像确定及调整靶点及毁损范围;用温控射频仪制作毁损灶,电极直径1.6mm,尖端裸露4mm,毁损温度75℃,时间100 S,毁损灶大小15 mm×10 mm×10 mm.全部患者分别于术后3 d及2月行影像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复查显示毁损灶完全位于扣带回前部;2例发生短暂性尿失禁,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7例慢性疼痛术后疼痛缓解满意,64例精神疾病手术后结果为优3例,显著进步35例,进步22例,无效4例. 结论 利用磁共振导向行立体定向扣带回毁损手术可以清晰的辨认出扣带回形态及周围结构,最佳的靶点毁损范围为胼胝体顶向后10~25 mm,扣带回底向上高10 mm,宽10 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下多靶点毁损治疗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CT定位下,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对12例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症病人进行颅内多靶点毁损治疗。按全国精神外科协作组织于1988年制定的评定方法、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量表(SFRS)、阳性症状量表(SAP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2例患者术后随访,精神测评结果:恢复1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2例,无效1例;手术对智力无影响;BPRS、SAPS和SFRS总分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0)。结论 立体定向下多靶点毁损术是治疗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症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儿提高生活自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 PVP)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有效手段,靶点定位方法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我院从1998年12月至2000年1月期间采用MRI定位微电极引导的方法成功进行41例手术,取得满意疗效,并对靶点的定位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多靶点毁损术治疗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引导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其适应证。方法对147例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行立体定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其中138例获1~3年随访,根据CGPS评分标准,分析手术对靶症状、特别是冲动攻击行为的改善。结果术后1~3年随访,有效率为87.7%,显效率为47.8%,无效率为12.3%。结论CT引导立体定向术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术后应配合药物及心理等综合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7例行立体定向脑内靶点毁损,疗效按谭启富等提出的标准评定.结果27例中远期随访疗效属满意7例,占26%,显著进步7例,占26%,良好6例,占22%,较差7例,占26%.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疗效是令人满意的,强调术中多靶点联合和术后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和Gpi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患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毁损。结果:术后即刻症状消除89.3%,症状减轻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使用直径1.1mm和1.8mm的射频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或丘脑Vim核毁损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探讨射频毁损电极直径是否影响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比较28例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与32例接受1.1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及丘脑vim核毁损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近期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直径毁损电极的疗效与并发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治疗的治疗组与1.1mm微电极治疗组比较,术后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症状的缓解无显著差异;而1.8mm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语言障碍,膈肌痉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轻度偏竣,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且发生的程度较重,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电极(1.8mm)作为毁电极,由于其本身直径较粗,输出功率较大,热传导效应范围较广,毁损时热效应容易影响到靶点周围的脑深部重要结构。如下丘脑、内囊,视束等,造成短暂或永久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定位,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方法及其规律。方法:39例原发PDU现人施行PVP术,UPDRS评分改善率大于35%。采用MRI进行靶点解剖定位,同时在MRI操作台上测量有关参数。术中用电生理方法对靶点做必要的调整。结果: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靶点定位具有直接、准确等优点,Gpi靶点坐标在不同的个体有很大差异;靶点坐标X与三脑室宽度(W)和AC-PC线长度(L)之间存在线性依从关系即:X=10.09 0.30L 0.48W。结论:PVP术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满意;MRI可对靶点进行直接定位,实现了Gpi靶点解剖定位个体化,提高了定位精度,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调整靶点是必要的,并实现了靶点的功能定位;靶点X坐标值与三脑室宽度和AC-PC线长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应用MR解剖定位及电极刺激靶点调整定位,对26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治疗,两次手术平均间隔时间9个月。一侧单靶点毁损21例,一侧双靶点毁损24例,手术前后采用UPDRS、Hoehn和Yahr计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随访期内均有显著疗效。其中行动迟缓改善87.0%(21/23),肢体僵硬改善90.9%(10/11),震颤消失86.7%(13/15),UPDRS改善80.8%(21/26),Hoehn和Yahr分级为0~Ⅰ级。手术后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其中1例随访至今未完全恢复,2例有轻度障碍,其余在短期内均恢复。结论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靶点精确定位是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微电极导向下单侧丘脑毁损术治疗的55例ET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肢体震颤、生活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对并发症、症状复发及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对侧肢体震颤完全消失47例,遗留有轻微震颤8例,头颈、躯干部震颤及声音震颤有所改善,同侧肢体震颤无缓解,震颤的整体改善率54.1%,术后复发3例,同侧二次手术后震颤完全控制。长期随访疗效稳定,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过性并发症15例,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单侧Vim核毁损术治疗E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微电极引导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障,症状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与靶点定位不准及毁损灶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