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睫状视网膜动脉是灌注黄斑区血流的动脉,可走行于黄斑区上方或下方,供应黄斑区及其附近视网膜内层的小部分区域。当全身动脉压升高、睫状视网膜动脉灌注压降低或伴有血管炎症等其他异常时导致其发生阻塞,称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临床上少见,其表现不一,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视网膜血管疾病联合发病。临床上共分为3型:Ⅰ型,单独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Ⅱ型,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Ⅲ型,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合并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现将我院2000-2005年期间收治的单独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磊  刘淑敏 《眼科》1997,6(2):67-69,73
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4例,低眼压性青光眼有31例及正常对照机90例进行彩色多普勒图象研究,到眼眼动脉,视纲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和末期血流速度、计算阻力指数。青光眼病人与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原发性开角青光眼及低眼压性青光眼两组,双眼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均值降低,EDV均值降低,RI长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右眼睫状后动RI升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球后血液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球后血液动力学观察胡义珍魏厚仁关键词青光眼,开角型/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目前国内外对视网膜中央动脉、后睫状动脉彩色多普勒(colorDopplerimaging,CDI)的眼血流速度影像颇为关注,我们对一部分正常人、开角型青...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常可获得成功,但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了解。业已得知,眼部的血液供应系统为:(1)视网膜中央动脉系统;(2)视神经血管系统;(3)睫状后短动脉系统;(4)睫状后长动脉及睫状前动脉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特殊的解剖特点。这些特点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老年人心脏活力下降,血管壁出现硬化现象,引致管腔直径减小。由于心脏搏出压降低,供给眼球血液的颈内动脉及眼动脉之血流量也减少。  相似文献   

5.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理探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病研究室王润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简称AION)的发病机理为睫状动脉灌注压和眼内压之间不平衡所致[1]。我们的前期研究对此已做了讨论[2]。部分病例虽有睫状动脉灌注压和眼内压不平衡,但却未曾发病,这就...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眼及青光眼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正常人和青光眼患者的眼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30例正常人和80例青光眼患者的眼动脉、睫状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结果 正常人组的各项参数与其他作者报道相接近,青光眼组的血流阻力指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组,开角型青光眼组的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组和闭角型青光眼组。结论 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对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睫状后动脉的显微解剖结构.方法 选取30例(60侧)头颅标本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或硅橡胶,对睫状后动脉的起源、分支、走行及毗邻关系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睫状后动脉起自眼动脉第1段、眼动脉角、眼动脉第2段、眼动脉弯、眼动脉第3段.睫状后动脉分支形式分为内外侧和内外上侧2种类型,内外侧型最常见.睫状后动脉内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弯,外侧支和上侧支主要起始于眼动脉角.内、外、上侧支的直径分别为(0.71±0.24)nm、(0.69±0.22)mm、(0.63±0.19)mm.结论 睫状后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变异多,掌握睫状后动脉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及损伤,避免视神经缺血引起的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3眼)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测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搏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并计算其阻力指数。结果 眼动脉、捷状后短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项指标术后1周、、1月均存在着变化。结论 青光眼手术治疗能影响视神经的血供,改善视神经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9.
双眼非对称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眼部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眼球后血管血流速度降低及阻力指数升高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33例双眼非对称性青光眼患者正常对照组26例进行检测,测量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并计算其阻力指数(RI)。结果 在青光眼患者中,无论是视野及视神经损害较重眼还是视野及视神经均正常的对侧眼,其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PSV和ED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RI低于正常对照组;双眼进行比较发现较重侧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和EDV均低于对侧眼,结论 眼球后血管的血流速度下降存在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之前,与青光眼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在双眼非对称性青光眼中,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和高眼压可能是导致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带灌注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使用带灌注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27例(27眼).分析手术前、后视力和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3个月~1年,除1例高血压患者发生玻璃体积血,视力下降外,其余视力均有改善.全部病例术后前房加深,前房角开放.眼压下降,术前24~ 62 mm Hg,平均(36.36±9.52)mmHg,术后5~26 mm Hg,平均(16.36±5.76) mm Hg.结论 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的眼血流动力学变化、了解血管因素在中晚期青光眼患者视功能损害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20例(40只眼)正常人和21例(42只眼)中晚期青光眼的眼动脉、睫状后短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速度(End Diast01ic Veloclty,EDV),计算其阻力指数(ResistiveIndex,RI).结果:青光眼组与正常组比较,青光眼组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阻力指数则明显增高,二者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均P<0.001).而慢性闭角青光眼及开角青光眼组无论在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之间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因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青光眼的视功能损害与视神经的血供不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普勒-声相检查法研究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神经乳头的血液由眼动脉分支的后睫状动脉供应,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这一血流速度大大降低。荧光血管造影研究证实慢性青光眼患者的视乳头的血流速度较慢。多普勒-声相检查法(Doppler-sonography)是一种无损伤、可重复而且安全的研究血流的方法。通常应用多普勒-声相检查法检测眼动脉以便获得  相似文献   

13.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iu L  Wang T  Li Z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178-182,I010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结合A超检查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以了解急性发作时睫状环阻滞的状况。方法 对27例(31只眼)抗青光眼术后发生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进行实时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与同一眼术前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影像进行对比观察;并以54只正常眼和72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发作时,18只眼(58.1%)睫状体和晶体完全相贴,13只眼(41.9%)睫状体和晶体间有一间  相似文献   

14.
视神经疾病为危害视功能的严重疾病,其发病机理尚在研究中。文献报道视神经血液供应不良常导致视神经萎缩。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主要分枝之一)是筛板区和筛板前区视神经血液供应的唯一源泉,也是筛板后区视神经主要供血来源,而视盘、视盘周围的血液循环与眼内压和睫状后动脉灌注压密切相关。当眼压与血压的平衡失调,睫  相似文献   

15.
一般概述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是Von Graeke首先描述的。当时称恶性青光眼,并认为是闭角型青光眼的术后并发症。近30年来对此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发病机理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命名为睫状环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既反映了临床特点,又能反映发病机理。关于本病的归类亦有相应的不同看法。1869年起,起初本病被认为是闭角型青  相似文献   

16.
抗青光眼手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赵靖  王守境 《眼科新进展》2001,21(5):323-32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眼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抗青光眼手术对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利用标准化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技术检测POAG患者16例20眼手术前后的眼球后血流状态。结果 抗青光眼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提高,血流阻力下降。结论 抗青光眼术后眼血流可得到改善,有益于保护视功能。CDI检测技术应标准化,实现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角膜层间灼烙并睫状前动脉结扎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附七例报告)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胡磊,程普斋,王智崇大泡性角膜病是晚期青光眼的常见并发症,为解除患者痛苦,多实施眼球摘除等破坏性手术治疗。近来,我们采用角膜层间灼烙并睫状前动脉结扎术治疗七例晚期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上,把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三类,即:虹膜膨隆型、虹膜高褶型(短房角型)及睫状环阻塞型(恶性青光眼)。通过临床观察,感觉到这三种类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虹膜膨隆型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个体的血管系统对高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0.
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恶性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青光眼又称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常发生于闭角型青光眼及白内障等内眼手术后,临床治疗比较困难,若处理不当,常以失明而告终。我们于1996年以来对8例恶性青光眼病人采用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般资料本组共8例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