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发性乳腺小细胞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分析4例乳腺原发性小细胞癌病例资料,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nm23、C-erbB-2、NSE、CgA、Syn、CKAE1/3)及电镜观察.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7岁,肿块平均2.6cm,组织学上瘤细胞体积较小,胞浆稀少或为裸核,易见核分裂及坏死,瘤细胞呈巢片状,梁索状,泡状结构,1例可见"组织挤压"或流水样核,有1例伴有浸润性导管癌成份,1例伴导管原位癌成份;免疫组化染色NSE、CgA或Syn在4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2例作电镜,均找到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乳腺原发性小细胞癌是乳腺癌中的一种罕见类型,明确诊断对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乳腺黏液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且预后较好的乳腺癌,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外间质内有大量黏液,其中漂浮着癌细胞。在伴有黏液分泌的乳腺浸润癌中可见黏液湖中漂浮的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将之命名为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pure 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MUMPC)。探讨MU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MUMP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影响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0~80岁,中位年龄56岁,4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0~8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0.0个月,1、3和5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100%、87%和62%,1、3和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100%、95%和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临床TNM分期、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肿瘤细胞核级别、神经内分泌标志、分子分型、Ki-67增殖指数是影响MUMP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临床TNM分期、肿瘤细胞核级别、淋巴结转移是影响MU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UMPC发病率较低,5年OS率较高。TNM分期、肿瘤细胞核级别、淋巴结转移是影响MUMP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6):1278-1278
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一种非浸润性的乳腺癌,预后较好。我院1990~2006年行乳腺癌手术720例,其中乳腺DCIS26例(3.6%)均经病理学确诊,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腺黏液癌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癌,但近年发现在这种类型的乳腺癌中存在一种以微乳头状结构为特征的亚型,其形态结构类似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且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目前临床上对于它的认识和了解还远远不够。本文将对此种含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对此亚型的乳腺癌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的肺部转移,临床上非常多见,而原发肺癌的乳腺转移,则国内报道不多,我院近期收治1例原发肺癌乳腺转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芳  李雁 《现代肿瘤医学》2015,(12):1670-167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IMPC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7例乳腺IMPC患者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组织病理特点:IMPC肿瘤细胞团排列形成不含纤维血管轴心的微小乳头状或假腺管状结构,其外侧缘呈锯齿或毛刺状;每个肿瘤细胞团与周边的间质之间存在大小不等的腔隙,其内缺乏内容物。免疫组化染色EMA阳性部位在癌细胞巢团的外缘。结论:乳腺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比较少见,但因其具有高淋巴血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应引起病理及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病理分型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对7例乳腺黏液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黏液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4.73%,中位年龄42岁,绝经前患者占71.43%,病灶大小1.0-6.5cm。单纯型黏液癌均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混合型转移率为33.33%。结论:国内30-50岁女性,临床诊断为良性纤维瘤的乳房肿块,需警惕为乳腺黏液癌。乳腺黏液癌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其诊断、病理分型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对7例乳腺黏液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黏液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4.73%,中位年龄42岁,绝经前患者占71.43%,病灶大小1.0-6.5cm.单纯型黏液癌均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混合型转移率为33.33%.结论:国内30-50岁女性,临床诊断为良性纤维瘤的乳房肿块,需警惕为乳腺黏液癌.乳腺黏液癌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微小癌(MB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临床病理学资料完整的MBC 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MBC患者,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2.1%(55/2 669),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岁,均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病史为2d~3年,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要病理类型(76.4%),多数预后较好.结论...  相似文献   

10.
乳腺转移性肿瘤少见,占全部乳腺恶性肿瘤的0.4%~6.6%[1],其较低的发生率很容易被误诊为原发肿瘤,进而影响临床医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本院收治1例乳腺转移性肺小细胞癌患者,结合临床表现、细针穿刺细胞学对乳腺转移性肺小细胞癌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7岁,因"咳嗽、咳痰伴多关节疼痛30余天,加重1天"入院。查体:双侧乳腺发育正  相似文献   

11.
乳腺导管癌7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期乳腺导管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对72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4例(61.1%),术后效果均满意,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大多数I、II期乳腺导管癌和部分Ⅲ期乳腺癌病人,肿瘤或淋巴结融合巳侵犯胸肌,肿瘤距胸肌近或肿瘤位于乳房深部,或乳腺小而肿瘤大时,Halsted根治术仍是可采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刘仪萱  姚峰 《现代肿瘤医学》2021,(21):3766-3769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等。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5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两组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ER-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标志物(Ki67)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DCIS-MI组和IDC组患者在年龄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在已绝经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比例均低于IDC组(P<0.05);DCIS-MI组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IDC组(P<0.05),ER、PR及HER-2阳性表达率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Luminal A型比例高于IDC组,而Luminal B(HER-2-)型比例低于IDC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子分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CIS-MI组患者单纯乳房切除术比例(10.9%)显著高于IDC组(0.8%)(P<0.05)。DCIS-MI患者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其比例分别为60.0%、16.4%,与IDC组患者采用相同手术方式的比例(67.3%、19.9%)无显著差异。DCIS-MI组化疗比例、放疗比例均低于IDC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药治疗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和IDC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97.0%和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962,P=0.026)。结论:与IDC患者相比,DCIS-MI组患者绝经前状态比例高、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Ki67阳性率更低,Luminal A型比例更高而Luminal B(HER-2-)型比例更低;DCIS-MI组患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比例更高,放疗及化疗比例更低,其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3.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乳腺上皮肿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占乳腺癌的3%~6%[1]。国内尚少见男性患者的报道,而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更为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1例男性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4年前发现右侧乳头下方肿块,未予重视,近1年来自觉有所增大,于2011年8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14.
《世界肿瘤杂志》2004,3(1):47-4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通过7例IMPC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乳腺IMPC发病年龄28-67岁,平均46.5岁,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组织学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IMPC组织结构即肿瘤细胞乳头状或桑葚样排列,由纤细的胶原纤维或纤维血管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生长。7例中5例有血管淋巴管内癌栓,伴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67/100)。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肿瘤乳头外侧缘和腺管样结构的内侧缘;E-cadherin强表达于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CD31显示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Ki67表达率为10%-15%。ER、PR和HER2的表达则不尽相同。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侵袭、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合EMA、E-cadherin、CD31等标记物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通过7例IMPC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乳腺IMPC发病年龄28-67岁,平均46.5岁,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组织学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IMPC组织结构即肿瘤细胞乳头状或桑葚样排列,由纤细的胶原纤维或纤维血管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生长。7例中5例有血管淋巴管内癌栓,伴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67/100)。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肿瘤乳头外侧缘和腺管样结构的内侧缘;E-cadherin强表达于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CD31显示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Ki67表达率为10%-15%。ER、PR和HER2的表达则不尽相同。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侵袭、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合EMA、E-cadherin、CD31等标记物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乳腺硬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乳腺硬癌临床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40例女性原发乳腺硬癌进行回顾性。结果:硬癌占乳腺癌总发病率的2%,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3.6%和38.4%,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硬癌X线检出率为71.9%,细针吸细胞学检出率为57.1%。结论乳腺硬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X线特点为星形肿块影,密度低,毛刺多,钙化少。细针吸细胞学诊断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加深对其认识。方法光镜观察13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用En Vision法进行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和NSE)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3例女性,年龄43-79(平均66.5)a,60a以上9例(69.2%)。肿瘤直径1.2-3.0(平均1.65)cm。组织学类型为1例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原位癌,11例为实性型(2例形态似粘液癌,9例与浸润性导管癌形态交叉重叠),1例为小细胞型。全部病例50%以上肿瘤细胞表达2种以上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11例ER、PR阳性,不足半数病例表达P53、C-erbB-2,多数病例Ki-67表达指数较低。临床分期为12例Ⅰ期,1例ⅡA期。11例术后随访时间9-100(平均42)mo,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于老年妇女。在形态上呈多向性,与普通型乳腺癌交叉重叠。在临床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微癌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癌的诊治经验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47例甲状腺微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40例,男性7例,女:男5.7:1。以甲状腺结节就诊的29例,在健康查体中超声发现甲状腺结节18例。发现结节到就诊时间最长15年。手术前47例均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其中30例提示甲状腺结节内存在钙化呈细砂粒状。术前行甲状腺结节穿刺19例,有8例诊断为甲状腺癌,4例诊断为甲状腺腺瘤,5例诊断为甲状腺肿,2例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手术行冰冻快速病理诊断43例(包括术前8例),误诊4例。结论:甲状腺微癌误诊率较高,彩色超声显示甲状腺结节内细砂粒样钙化对甲状腺微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甲状腺微癌的手术治疗应与甲状腺癌一样对待,甲状腺微癌同样有较高的转移率。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微癌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癌的诊治经验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47例甲状腺微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40例,男性7例,女:男5.7:1.以甲状腺结节就诊的29例,在健康查体中超声发现甲状腺结节18例.发现结节到就诊时间最长15年.手术前47例均行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其中30例提示甲状腺结节内存在钙化呈细砂粒状.术前行甲状腺结节穿刺19例,有8例诊断为甲状腺癌,4例诊断为甲状腺腺瘤,5例诊断为甲状腺肿,2例诊断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手术行冰冻快速病理诊断43例(包括术前8例),误诊4例.结论:甲状腺微癌误诊率较高,彩色超声显示甲状腺结节内细砂粒样钙化对甲状腺微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甲状腺微癌的手术治疗应与甲状腺癌一样对待,甲状腺微癌同样有较高的转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