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伤害认知干预的效果,为农村留守儿童伤害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汉川市某乡镇小学三、四、五年级和中学七、八年级的401名留守儿童为干预组,同时选取另一乡镇相同年级的272名留守儿童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伤害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儿童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留守儿童伤害认知得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留守儿童对伤害认知13个指标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且除"骑自行车有必要戴头盔"外,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7.27%)低于对照组(20.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在提高汉川市农村留守儿童伤害认知水平和降低伤害发生率上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应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2.
评价健康教育预防农村学龄儿童伤害的干预效果,为儿童伤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恩施市某乡镇小学三、四、五年级,中学七、八年级所有在校学生共1 006人为干预组,另一个乡镇的中小学对应年级的在校学生共1 115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儿童进行为期1a的预防儿童伤害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通过对干预前后的伤害问卷对比干预前后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学龄儿童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8.1%下降至于预后的10.2%(x2=25.560,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8,P=0.226).干预组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3.5%下降至干预后的11.7% (x2=23.127,P<0.05).干预组学龄儿童的跌落伤和烧烫伤由干预前的7.8%和1.9%分别降至干预后的3.7%和0.8% (x2值分别为16.071,4.864,P<0.05).结论 健康教育干预对减少农村学龄儿童伤害,尤其是减少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大关县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及认知现状,并探讨伤害认知影响因素,为开展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大关县5所小学264名4~6年级在校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结果 264名留守儿童中,过去1年内131名发生过非故意伤害,发生非故意伤害252人次,42人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主要的非故意伤害类型是跌落伤(20.45%)。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8.734、12.771,P<0.05)。留守儿童伤害认知得分最高42分,最低2分,148人伤害认知得分及格。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所在地为乡镇(OR=0.467,95%CI:0.227~0.959)、四年级(OR=0.362,95%CI:0.179~0.731)是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得分及格的危险因素,而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OR=2.707,95%CI:1.421~5.160)是知识得分及格的保护因素。结论 大关县留守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率较高且对非故意伤害知识认知不足,应积极开展有关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的干预,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综合性干预措施对儿童跌倒伤害预防的效果,为将来进行推广项目提供经验。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上海市范围内随机抽取11所小学,干预前选取1~3年级学生,干预后选取3~5年级相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跌倒伤害发生的相关情况。结果 干预组学生家长跌倒伤害预防知晓率从77.53%提高到92.78%(χ2=354.50,P<0.001),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DID)显示净效果相对提升了45%(Z=4.08,P<0.001);运动前热身的知晓率从91.26%提高到98.65%(χ2=174.73,P<0.001),净效果显示相对提升了46%;游乐设施的识别行为从83.32%提高到90.55%(χ2=70.89,P<0.001),净效果相对提升了44%;危险环境改善从87.62%提高到89.42%(χ2=4.97,P=0.022),净效果相对提升了34%。干预前跌倒伤害发生率对照组为6.32%,干预组为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0);干预实施后干预组的跌倒发生率降为4.33%,对照组为8.56%,净效果显示跌倒伤害发生率比干预前相对下降了69%。结论 跌倒伤害预防工作是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干预工作,应采取包括健康教育、环境改造、制度完善等综合性的干预手段才能有效地降低跌倒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遵义市凤冈县农村学龄儿童运动伤害现状及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遵义市凤冈县三所中小学四至七年级学生共465名,用自制问卷调查近一年运动伤害发生情况。结果 凤冈县农村儿童运动伤害年发生率为18.71%,男童高于女童(22.63% vs 14.41%);七年级儿童运动伤害发生率最高为29.28%,五年级最低为7.76%;留守儿童高于非留守儿童(22.26% vs 12.20%);住校儿童高于走读儿童(24.53% vs 13.83%);伤害时的主要活动是奔跑(33.33%);损伤类型主要是擦伤(4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运动前未热身(OR=3.834,95% CI:1.362~10.792),无人陪护(OR=2.403,95% CI:3.742~30.616),在水泥地板上运动(OR=4.175,95% CI:1.457~11.964),穿皮鞋(OR=7.301,95% CI:1.736~30.705)或者凉鞋(OR=4.316,95% CI:1.245~14.966)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关于“扭伤后冷敷”,未发生伤害儿童的知晓率高于发生伤害儿童(χ2=5.36,P=0.021),其它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凤冈县农村儿童运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较为明确,应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发现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类型及危险因素,评价意外伤害综合干预的效果,提高伤害对象的防护意识,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市渝中区以散居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对干预前后的散居儿童及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12.83%降至干预后1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3,P=0.219);对照组伤害率由干预前7.77%上升至干预后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干预1年后,干预组伤害防治知识得分(8.42±0.91)分,对照组(7.35±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8,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随访干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及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随访干预前后对河南省五个艾滋病防治示范县/市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社会支持度和服药依从性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评价。结果 基线和随访调查分别纳入研究对象911人和860人,其中抗病毒治疗者分别为798人和795人。HIV/AIDS患者基线与随访调查的社会支持总平均得分分别为(38.64±7.87)分和(40.36±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6,P<0.001);随访干预后调查对象各维度支持得分均高于基线调查平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研究对象基线与随访调查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与依从性差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48,P<0.001)。结论 随访干预可以有效提高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和服药依从性,且社会支持得分越高,服药依从性越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为引导民族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版)对广西西部某市中小学的129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男女留守儿童、单亲与非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在E、P、N、L 4个维度标准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汉族相比,壮族留守儿童N维度得分较低,L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居住在农村和县城的留守儿童P、N、L维度EPQ标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农村留守男性儿童情绪不稳,掩饰性强,女性儿童存在较高的精神质倾向;汉族、壮族留守儿童典型的情绪不稳,而且壮族留守儿童掩饰性强。农村的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存在更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但城镇的留守儿童掩饰程度高;单亲家庭儿童情绪典型的不稳定,但非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存在更高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倾向,掩饰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健康管理干预手段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效果,为老年人慢性疾病防治提供建议。方法 招募2013年3~12月到南京市某社区医院进行体检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筛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654名,随机分成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进行为期18个月的健康管理,对照组常规管理,比较管理前后的客观指标和生命质量改变情况。结果 健康管理干预后,管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收缩压控制平均降低(5.56±1.66)mmHg、舒张压控制平均降低(2.94±1.24)mmHg、血糖控制平均降低(0.70±0.12)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生命质量方面,管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功能得分平均提高(0.81±0.06)分、心理功能得分平均提高(0.75±0.07)分、社会功能方得分平均提高(0.81±0.09)分、糖尿病特异模块得分平均提高(2.07±0.10)分、生命质量得分平均提高(0.95±0.04)分、而高血压特异模块得分平均降低(0.67±1.1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由多水平模型可知,在管理期内,管理组生命质量得分每月增加0.03分,对照组生命质量得分每月减少0.04分。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随时间迁移有所提升。结论 健康管理的实施有利于慢性疾病患者对血压及血糖的控制,且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中医药高校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国内四个区域8所中医药高校,获取7 14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6 534份,男生有1 778(27.21%)人,女生有4 756(72.79%)人;平均年龄为(20.32±1.23)岁。PSQI平均得分为(4.58±2.30)分,睡眠差(PSQI ≥ 8)的检出率为10.33%。城市生源学生的PSQI得分(4.36±2.32)优于乡镇(4.64±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9,P<0.001),外向型(4.50±2.38)和中间型(4.54±2.25)性格的学生PSQI得分优于内向型(4.7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81,P=0.002),体质指数正常者的PSQI得分(4.52±2.22)优于低体重者(4.64±2.38)、超重者(4.89±2.60)和肥胖者(5.0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92,P=0.001);性别间PS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5,P=0.996)。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日常压力数、生活满意度、规律饮食等12个因素可能影响了大学生的睡眠状况。结论 我国中医药高校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多,睡眠质量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敏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12-13,16
目的了解淮北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现状,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提供相关依据。方法运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淮北市82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和196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校满意度的同伴、教师和学业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3.02,2.97,P值均〈0.01)。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因子、家庭适应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因子等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各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学校环境因子、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因子上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家庭背景的留守儿童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的女生、初二年级学生及城镇家庭学生的生活质量更低。  相似文献   

12.
评估学校一家庭一个人综合干预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即时效果和远期效果,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遵义地区6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水平差的留守初中生,选取其中3所学校的55名学生为实验组进行综合干预,另3所学校选取53名学生为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及干预结束6个月后3个时间点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79±0.27与2.57±0.50;1.64±0.37与2.68±0.49);干预结束6个月后,实验组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得分均较对照组低(1.85±0.30与2.50±0.46;1.81±0.40与2.55±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在表达看法、了解自己、增加自信、乐于分享、感觉活动经验有意义、感觉信任和坦诚方面得分均比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综合干预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得以保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伤害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伤害措施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2个层中各随机抽取一个镇,再从当地随机抽取3所小学、3所中学的3~9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学生自填问卷方式调查近一年内的伤害发生情况、个人情况、家庭环境和学校情况。运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伤害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一年内当地的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为17.50%(440人)。单因素检验提示学段、独生情况、健康状况、焦虑状况、伤害知识水平、伤害行为水平、与同学的关系、老师对学生态度、老师强调安全问题的组间伤害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中学、身体健康、行为水平合格、与同学关系融洽是保护因素(均有P<0.05),焦虑是危险因素(OR=1.262,95%CI:1.009~1.577,P=0.041)。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伤害情况受多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在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的同时,积极做好伤害教育工作,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分析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状况及家庭综合环境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Conners父母用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池州市1 512名农村幼儿园3~5岁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留守率为31.9%,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8.7%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5,P>0.05);心身障碍(5.0%)和学习问题(3.7%)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较突出的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较为落后县区、单亲照看、男童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较为多见.行为问题的干预要侧重经济落后家庭,并重点关注男童的行为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5.
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影响,为进行高危人群个性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的10所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2 854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过去1年有660名(23.1%)儿童发生过非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倾向儿童109例,伤害倾向的发生率为3.8%(109/2 854),最主要的伤害类型是跌落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x2值分别为7.680,7.171,7.277,4.492,P值均<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是儿童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0.653,0.533,P值均<0.05).结论 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倾向,不良的教养方式增加伤害倾向的发生风险.在进行伤害干预时,应关注来自母亲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14岁以下农村儿童非致死性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为当地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菏泽市东明县乡镇4所中小学及2所幼儿园的儿童475名为调查对象进行自拟问卷调查, 数据经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的475名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40%。碰撞(20.53%)、跌落(18.95%)、中毒(13.68%)为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类型的前三位。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25.3%)和休闲活动场所(23.7%), 发生部位以上肢和头面部为主, 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中致残占3.1%。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儿童性格以及是否留守儿童是农村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伤害组家长的意外伤害认知低于非伤害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2, P<0.05)。结论 菏泽市农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 伤害类型以跌落、碰撞为主;影响儿童意外伤害的因素以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对伤害的认知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甘肃省某贫困农村地区7~12岁学龄儿童维生素A (vitamin A,VA)营养状况,对VA营养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两贫困地区的396名7~12岁学龄儿童进行膳食调查、血清VA水平检测。干预组儿童进行VA营养饼干干预,对照组正常饮食,六个月后再次进行血清VA测定。结果 该地区7~12岁儿童膳食VA平均水平为328.45 μgRE,血清VA平均水平为433.19 μg/L,VA缺乏率为4.29%,VA边缘缺乏率为12.37%。干预六个月后,干预组儿童血清VA水平增长值为(44.03±6.48)μg/L,对照组儿童血清VA水平增长值为(6.65±4.34)μg/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451,P<0.001);干预后干预组儿童血清VA缺乏率为1.06%,对照组缺乏率为3.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0,P=0.204),干预组血清VA边缘缺乏率为3.53%,对照组血清VA边缘缺乏率为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3,P=0.013)。结论 甘肃省某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处于VA轻度缺乏状态,补充红棕榈油营养饼干能明显改善儿童VA营养缺乏的状况,这可能成为当地解决儿童VA缺乏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