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征瀚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7,37(4):238-243
《宋以前医籍考》汲取历代书目之长,体例严谨,资料丰富,考证细密,分类合理。较全而地反映了宋以前医籍的流传情况,堪称我国宋以前古典医籍著录及考证的集大成者。同时,也为中医文献工作者提供了方法学的范本。该书的成书及出版过程颇为曲折。 相似文献
2.
3.
杜勇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6):7-9
王乐陶先生所著<新安医籍考>(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收录新安医籍850余种,洋洋大观,实为研究新安医学之利器.笔者读书之暇,补遗订正如下. 相似文献
4.
郭秀梅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45-47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由冈田研吉、牧角和宏、小高修司三位临床医师编著的。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载三氏对谈,第二部为三氏各论。此书记载了他们学术成长经历及成果,也表达了他们对汉方医学研究前景及目标的追求。此书编撰,有别于江户时期各流派《伤寒论》研究专书的体例,其书从《伤寒论》之外,网罗历代伤寒文献资料,条理各家传承,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论》形成、变迁及发展。书中收载了《伤寒论》“可不可篇”、“六经提纲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说”、“阳明病胃中寒及胃家实说”、“并病、合病”、 “主之、宜之、属之”之意义及方剂、用药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籍考》是中日医学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医学目录著作。通过对此书收录医籍出处的整理和统计,归纳日本著名医家丹波氏父子在编撰此书时所收医籍的来源,发现近60%医籍来自目录书和地方志;通过分析考据各类相关文献,研究作者收录医籍的规律及其编撰思路,发现所收医籍内容上以方药治疗为主,不收神仙、房中、兽医类书籍,编排方式以时间... 相似文献
6.
7.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的主要载体,它产生于秦汉之际,发展于宋金元三代,鼎盛于明清两季,记载了中国历代医家研究总结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文献宝库。整理研究山西清代以前医家和医著,分析其时代和地域分布。结果自周朝至清代,收集到山西医家125人,其中清代有78人,占62.4%,其次是明代;医家籍贯涉及县市42个,其中以榆次(8人)、永济县(8人)为多;收集到的161部医著中,以榆次出书最多,共24部,占总数的14.91%,其次为曲沃12部;以内科类医籍为主,有59部,占36.64%,其次为伤寒、温病类的有15部,诊法14部,医经、本草各12部,医案医话10部。对山西医家及医籍的深入研究,可以启迪近现代名医的成长,促进山西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注解伤寒论》撰注年代 ,后世诸家多以严器之“甲子中秋日”为据 ,推断其成书年代约为 114 4年 ,但据有关文献考证 ,该书至少在 114 0年以前已经完成。由于普通人于金刻本难得一见 ,而赵刻本流传广泛 ,故使人对《注解伤寒论》的撰年有所误解。成无己死于临潢之后 ,此书辗转流离 ,为王鼎乡人所得 ,由其从临潢带回中原 ,付与王鼎 ,由于经济原因 ,王氏在十二年之后才得以将此书付梓。此书的首次刊刻地点为河南。 相似文献
9.
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中医药图书 662部 ,首次将“医方”列为一级类目 ,并开创性地将所著录的中医古籍分为 2 6类 ,对后世医籍分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Du Y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3,33(1):11-13
《永乐大典》引用元代医籍较多,但大多今已散佚,其作者生平大多不明了。通过认真考证,其中9部著作的著录及流传情况、作者的生平事迹,尚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11.
《注解伤寒论》书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清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3):33-34
成无已,金·聊摄人,首次全文逐条注解《伤寒论》,开《伤寒论》注释之先河,尚有《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药方论》一卷等著作。成氏注《伤寒论》一书,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多不同,究其原因,或许成氏注本,原来可能只名《伤寒论》,其他冠词及辍语,或系后人所知,故历代著录名称极多。现聊述如下:1 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成无已注《伤寒论》之书名古今书目及引书著录成无己注《伤寒论》之书名名目繁多,约有以下几种称谓:1 .1 《成无己伤寒论》 《宋史·艺文志》著录:“《成无己伤寒论》一卷。”《文渊阁书目》著录:“《成无己伤寒论》,一部二册。… 相似文献
12.
Li Y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1999,29(2):104-108
关于《注解伤寒论》所据之祖本,一般认为其本于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然通过对成注本与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对校,发现异文特多,难以均用误写来解释。且某些异文,成注本虽与林校本有异,然与《金匮玉函经》中相应的文字同,说明此等异文非成公任意改动所致。又宋代《伤寒论》传本众多,如将《伤寒补亡论》中引《伤寒论》文与林校本对校,发现郭氏引文所据之底本非为林校官定本,即宋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一定均采用林亿等校定之官本,成注本之祖本亦非本于林校本。 相似文献
13.
来雅庭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16-18
《眼科宝籍》和《眼科要旨》是《新安医籍考》未载的眼科医籍。《眼科宝籍》1卷系程松崖眼科系列医籍较晚的一部复刊本,从江鼎臣、李宗媚序文中探明该书作者并非出自清初医家程衍道(字敬通)之手,而真正作者为同宗同里清乾嘉年间另一位医家程正通(字松崖)先生。全书共载主症、主方17首,较具代表单验方10首。该书贯穿按图识症、以症统方、识症选方、简便易行的原则,用药轻灵,方中大量使用风类药是其主要特色。因此,民间抄本较多,流传甚广。《眼科要旨》3卷,为清末新安涉外医家张廷桂(字子襄)刊刻于清光绪元年。是在《银海精微》、《眼方琐言》的基础上,“采其奥旨,参其遗漏,撮其大略,增其妙意”而成,不拘五轮学说,突出藏象辨治,主张内服与外点药物为主,慎用刀割、火灸治眼病的学术思想。全书共载眼科专用方剂近100首,是一本难得的眼科专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伤寒论》作为一部旷世奇书,近两千年来,对它的研究从没有间断过,各家著述颇多,可以说创造了针对于一部书而著述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在中医界流传的主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注解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等,各本之间版本流传上有先后之别,内容上异同之处,给初学者或《伤寒论》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通过介绍常见《伤寒论》版本的简略,为喜爱和学习《伤寒论》的同志提供线索,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伤寒论》版本。 相似文献
17.
18.
《伤寒论》的版本一向为学者所注意,但因年代久远,汉唐之时,书籍皆靠手抄传授而无刻版印刷,难以广为流传.通过对近10年《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归纳总结《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和现况.近年来,对于《伤寒论》版本研究的成果并不特别突出,《伤寒论》在版本研究方面,多数认同以宋本和成注本为权威版本.《伤寒论》版本的研究者中以钱超尘教授为首,其对宋本《伤寒论》的研究最为透彻,对张仲景本人及宋本《伤寒论》的流传演变研究颇为详细.另有其他学者亦对宋本《伤寒论》及其他版本的《伤寒论》进行了版本研究,但研究不够深入且不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 ,指出《注解伤寒论》的学术特色为据经释论 ,以《内经》、《难经》理论为指导思想。首提“半表半里证”;首提太阳府病说 ;首次详析伤寒方药之治则 ,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理论将《伤寒论》之治则及配伍方法作了理论性的概括 ;阐释病机 ,在应用六经辨证法的同时 ,亦结合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方法 ,是虽无八纲辨证之说 ,然已有八纲辨证之实 ,进一步揭示和丰富了《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杨东方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2):18-21
《四库全书总目》问世后,历代学者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错误。仅就金元明清医籍而言,就有很多提要存在考证不精确、议论不公允的问题。对前人未论述的13条提要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