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001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劲涛 《柳州医学》2005,18(3):130-13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2种亚型,即Ⅰ型和Ⅱ型。Ⅰ型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由药物引起。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中华医护杂志》2006,3(4):365-36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一般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即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都属于退行性的骨质疏松症。由于年龄增大或妇女绝经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所致的骨代谢变化,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上见于各类疾病如柯兴综合症(皮质醇增多症)营养缺乏性骨质疏松,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肢端肥大症性骨质疏松,药物所致骨质疏松、废用性骨质疏松,其他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等。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疾病不仅威胁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健康,而且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加,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典型骨折包括脊柱压缩性骨折,前臂远端骨折和髋部骨折等,预计到2025年,全球髋部骨折将增至200万。因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减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指数形式上升,男女性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率呈指数上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终生危险性女性比男性高3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绝经早期女性骨代谢状况、骨密度与血清铁蛋白的相关性,及骨质疏松症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的变化,探讨血清铁蛋白在绝经早期女性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36例50-55岁绝经早期女性行骨密度检查,根据BMD测定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测定血清Fer、ALP、β-CTX(β胶原降解物)、BGP(骨钙素)、PTH(甲状旁腺激素)、25-OHD(25羟维生素D)及生化指标。结果与正常骨量组比较,绝经早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有明显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与BGP和β-CTX呈正相关。骨质疏松组干预治疗6月后仅β-CTX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早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有明显升高;患者血清铁蛋白与β-CTX、BGP呈正相关,铁稳态失衡、铁超载参与了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中发病较为普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2001年,美国NIH提出骨质疏松定义是:一种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必不可少;而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消除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仍需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配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临床选择与应用较为复杂。根据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可将其分为基础药物、抑制骨转换剂、骨形成促进剂和解偶联剂四类。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与祖国医学的“骨瘘”、“骨枯”、“骨痹”非常相似,其中与“骨瘘”最为接近。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虚是“骨瘘”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临证时多从补肾治法着手,但临床疗效却不甚满意。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着重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认为肾虚虽然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但脾虚和血瘀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从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出发,根据四诊所得资料,临证时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5种证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和气血两虚型,并分别进行辨证施…  相似文献   

7.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甲翠  陈素芳  刘华  蔡曦光 《医学综述》2013,(20):3742-3744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基于环境、遗传因素等所致的以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熟悉各遗传易患基因结构、功能及其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掌握不同环境因素对骨质疏松形成的不同影响,结合骨质疏松遗传基因基因组学发展,根据药物代谢、疗效和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等措施,已成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有效的个体化早期预防策略及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骨质疏松症的特点是骨量减低,网状骨质微构型的瓦解和骨的机械强度减少,致使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度增加。骨量减少如不治疗可发展为骨质疏松症。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随病情的发展、病程延长,均有不同程度钙磷代谢紊乱,主要是胰岛素缺乏促进骨丢失。这种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骨质疏松治疗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6):548-55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重塑增加的疾病,骨吸收与骨形成不平衡,且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密度降低及骨微结构破坏。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存在明显缺陷,需要研究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发现,雌激素对骨的一些效应是由一氧化氮(NO)介导的,NO供体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新策略。本文对NO供体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显微结构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及继发骨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发生于老年妇女的常见疾病.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特别在绝经后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后妇女可高达25%~50%.由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日益增多,加强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并学会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赤峰地区成年人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变化规律,为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赤峰市4 633例成年人采取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 Bravo型骨密度仪,检测腰椎、股骨颈及大粗隆处骨密度(BMD),对测定结果分性别、年龄段进行分析,比较各年龄段女性和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结果:赤峰地区骨量减少总患病率为39.30%,其中男性为39.46%,女性为39.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36~50岁以及75岁以上年龄组男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15.43%,其中男性为5.31%,女性为21.5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以大于5%的速度增长,且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P<0.05)。结论:①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绝经后及老年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早期进行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②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忽视,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均不低,如何重视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防治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借助惠普资讯查阅2000年--2008年4月有关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论著和新药研发报告,就西药部分加以分析综述。结果: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在近十年有很大进展,可选择的药物也明显增加。结论:防治骨质疏松药物包括促进骨矿化、抑制骨吸收及促进骨形成三大类。防治骨质疏松要依据年龄段和病情程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好发于脊柱部位,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身长短缩及驼背等.目前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传统中医没有骨质疏松及疏松性骨折这一病名,但大量中医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应属"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肾精髓少、骨枯筋萎、脉络痹阻为其主要病机,临证特点是本虚标实.故遣方用药多按补肾填精、疏肝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等辨证施治,相关报道较多,而就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而言,复位、功能锻炼也是传统的基本疗法.现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东亮 《柳州医学》2005,18(3):134-136
老年性骨质疏松为原发性骨质疏松Ⅱ型,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一般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国外把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骨质疏松也列为Ⅱ型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特征为全身骨量明显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的脆性增高和骨折的危险性增加。故老年人易发生骨折即为骨质疏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静  周彬  刘建 《四川医学》2002,23(6):648-649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它是最常见的药物性骨质疏松 ,其发病率仅次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而居第三位 ,大约 90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可引起明显的骨量丢失 ,导致骨折的发生增加 [1 ] 。1 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1.1 糖皮质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 :成骨细胞是糖皮质激素作用于骨的主要位点。糖皮质激素引起成骨细胞功能减退是骨形成障碍的主要原因。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循环中骨钙素含量降低是成骨细胞功能受损的标志。Weinstein等 [2 ]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抑制成骨细胞的增…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及其干预治疗对种植体骨结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雯 《医学综述》2011,17(1):94-97
种植牙的成功依赖于种植体周围良好的骨质和足够的骨量,而骨质疏松症作为机体老化过程的表现,骨的质量与数量都发生了蜕变,是影响种植牙成功的风险因素之一。该种状态下种植体骨结合质量及其抗骨质疏松药物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骨质疏松症与颌骨的相关关系,骨质疏松及其药物干预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利用SD-200型单光子骨密度仪,3年内对昆明地区1002例老年人骨矿物质含量进行了调查,以研究该地区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状况,结果(1)昆明地区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老年妇女为26.19%,妇性为男性的6.22倍;(2)骨矿随增龄下降,女性骨丢失明显高于男性;(3)老年妇女骨矿降低程度与绝经年限呈负相关,提示卵巢功能衰对骨质疏松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骨疏宁颗粒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疏宁颗粒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为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现代药理学依据。[方法]建立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观察骨疏宁颗粒对大鼠体重、股骨重量、长度以及骨密度、骨硬度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和股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并设抗骨质疏松药仙灵骨葆胶囊及尼尔雌醇片为对照。[结果]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骨疏宁高、中剂量可升高大鼠股骨的骨密度、骨硬度及大鼠股骨的干重(P<0.01),高、中、低剂量可明显升高血钙水平(P<0.05或P<0.01),高剂量组还可明显升高血磷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高、中剂量可增加骨近侧端骨小梁密度和宽度。[结论]骨疏宁颗粒具有一定的抗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综述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结果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BMD小于-2s,骨质疏松时易致骨折的发生。有X线法等9种常用检查方法可对该症进行检查、诊断。并可用手术及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论 临床上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查和用手术及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受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委托,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组织编写了骨质疏松和部分骨矿盐疾病的诊疗指南。本期杂志刊出了该指南讨论稿的部分内容,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等6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