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采用 3种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 3 5例 ,随访 6个月~ 4年 ,平均 2年。结果 伤椎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 4 2 %提高到术后93 5 % ,后缘由术前 94 %提高到术后 98% ,后凸角由术前 2 7 6°降低到术后 5 2°,椎管面积从术前69 %提高到术后 95 % ;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 ,较术前改善Ⅱ级以上。结论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术后迟发后凸畸形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术后脊柱迟发后凸畸形以及患椎楔变的发展规律.方法随访并回顾了 1975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访 5~ 26年,平均 8.2年.分成两组,第一组为椎弓根钉内固定组;第二组为保守治疗、棘突钢板内固定、哈氏 棒内固定等非椎弓根钉内固定组.分别测量受伤时、术后即刻、术后 1年、术后 2年、最近随 访时患椎的椎体楔变角,上下终板角.结果两组病例中,患椎术前前高、上下终板角以及患椎楔变角均无明显差异( P >0.05).手术后,椎弓根钉组各项指标均恢复.但在最近随访时,各项指标又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前脊柱后凸(上下终板角)平均为 19.5°,术后平均为 8.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0.0°;术前患椎楔变角平均为 20.7°,术后平均为 9.1°, 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15.9°.非椎弓根钉固定组在不同阶段随访时的各项指标较受伤时均下降 ,术前后凸平均为 16.6°、术后平均为 14.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3.0°;术前患椎楔变角平均为 15.6°,术后平均为 16.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2.0°.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 钉固定术远期仍存在患椎高度丢失,椎体楔变,在 2年后达到受伤时水平并保持稳定,脊柱后 凸成角畸形却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椎弓根钉固定组的椎体楔变及后凸成角改变程度轻于非椎弓根钉固定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方法:40例患者行AF系统内固定治疗,行椎板减压,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结果: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椎管截面积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无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结论:AF系统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单,能间接椎管减压、再行椎管减压后,恢复和维持脊柱正常序列、防止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节段C-D棒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短节段C-D棒折弯后对抗脊柱后凸畸形,产生过伸、撑开复位内固定,同时开窗减压和植骨.结果完成61例,随访1~6年,平均3.5年.术前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分别为50.8%和72.1%,术后一周分别为93.7%和98.2%,术后一年分别为89.7%和92.3%.cobb角术前平均23.6°,术后平均6°,腰椎生理前凸术后平均18°.结论C-D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固,使三柱产生均匀的前凸撑开,降低了前、中柱对螺钉的压缩负荷,防止椎体高度的远期丢失.对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及伤椎高度的矫正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后入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不全瘫的效果。方法对27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后路减压、植骨及Dick、RF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个月(6~20个月),脊柱后凸角度(Cobb’s角)由术前的24°平均恢复到10°(5°~1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35%(10%~60%)平均恢复到90%(80%~100%)。按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标准D级19例,E级8例。结论后入路减压加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椎管减压充分等优点,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以来应用椎弓根螺钉的治疗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全部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20个月(6~60个月),其中18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l~3级(平均2级)。A级10例有2例恢复到B级,1例恢复到C级,其余患者部分术后感觉平面下降或下肢感觉部分恢复,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3例,1例螺钉松动,无一例发生感染。随访病例均行X线片检查,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5°(11°~35°)矫正到术后10°(0°~15°),椎体前缘高度矢状径指数术前30°(15°~55°),恢复到术后85°(72°~100°)。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体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在解除神经及硬膜囊压迫的同时扩大了椎管,杜绝了继发性椎管狭窄,增加了脊柱稳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螺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注射骨水泥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3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 ̄40个月(平均24.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52.76±5.07)%和(18.12±2.29)%,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8.09±0.83)%和(0.99±0.22)%,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17.0°矫正至5.1°,平均矫正10.9°,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下地时间为18d。10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恢复1级及以上,无1例脊髓神经损伤加重者。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椎间隙塌陷,无内固定断裂或弯曲、松动。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可减少内固定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采用 3种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 42例 ,随访 8个月~ 4年 ,平均 1.9年。结果 伤椎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3 8%提高到术后 94.3 % ;后缘由术前 84%提高到术后 97.6% ;后凸成角由术前 2 6.5°减低到术后5 .2° ;椎管面积从术前 5 6%提高到术后 93 % ;40例获得 1~ 3级以上的改善。结论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椎体撬拨植骨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早期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预防术后形成“空心椎”引起的钉松动、断钉及伤椎再塌陷、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方法及结果]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8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用神经根探子撬拨压缩下陷的伤椎上终板和前中柱,使之复位,经伤椎通过椎弓根植骨成形。术后随访6~18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100%)。脊柱后凸Cobb's角度术前平均23.6°(n=23)矫正至术后平均4.4°(n=23),随访角度5.3°;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由术前平均45%恢复至术后97%,随访时95%;伤椎椎管内矢状径术前平均7.6 mm,术后17.5 mm,随访矢状径17.1 mm,无明显狭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弯曲。[结论]椎体撬拨植骨成形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安全性高,经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恢复了伤椎的强度和刚度,减少了内固定的应力,防止后凸畸形,降低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10.
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后路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内骨块的处理结果。方法后路减压处理椎管内骨块,经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占位<30%,无神经症状,可单纯行内固定。椎管占位<30%伴神经症状及椎管占位>30%行减压内固定,严重者辅以经椎弓根撬拨、植骨。并探讨脊髓探查的时机。结果本组26例通过3个月~3年随访,椎管占位由术前平均的38.4%恢复到术后平均的4.7%。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压缩54%,术后恢复到91.2%。椎体后缘高度,术前平均70%,术后恢复到93.1%。后凸崎形:Cobb角术前平均28°,术后为7°,神经功能:3例A级,1例恢复为B级,2例无改善;余者晋升1~2级。结论合并椎管内骨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通过后路能达到良好减压,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有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