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67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AVM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74.6%,出血率为3.0%。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67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AVM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74.6%,出血率为3.0%。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动静脉畸形(AVM)γ刀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我中心治疗的106例脑AVM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75.4%的患者脑AVM完全闭塞,15.1%的患者病灶明显缩小,病灶大小无变化者为7.5%,2例(1.9%)术后AVM破裂出血,无一例死亡。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其疗效与脑AVM的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典型脑动静脉畸形的γ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52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典型脑AVM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88.5%,出血率为3.8%,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类型、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7年4月至1999年11月对46例脑AVM采取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10~63岁(平均33岁)。临床表现:头痛20例,癫痫发作12例,运动障碍6例,感觉障碍5例,语言障碍3例。治疗前30例患者出现过至少一次颅内出血,其中9例因脑内血肿行急诊开颅手术。1.2 脑AVM的部位和分级 位于额叶、颞顶、枕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型(AVM)的治疗效果及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自1997年4月-2000年11月我们对4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施行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手段。先使用氢丙烯正丁酯(Bucrylate,NBCA)栓塞动静脉畸形,使体积缩小,对高血流体积较大者,采取分次逐步栓塞。所有病例在最后一次血管内治疗一周后行γ刀治疗,在MRI定位下,确定AVM的大小和边界,根据病灶大小,部位和类型设计照射的靶点位置,靶点个数(2-8个不等)周边剂量,中心剂量和剂量曲线,本组病例周边剂量为11-27Gy(平均20.3Gy);中心剂量20-50Gy(平均40.5Gy)。结果 34例(73.9%)患者脑AVM完全闭塞,7例(15.2%)患者病灶明显缩小,病灶大小无变化者为6.5%(3例),2例(4.3%)术后脑AVM出血,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脑AVM是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尤其适合脑AVM体积较大,位于重要功能区,手术难度大,患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小而深在的动静脉畸形普遍采用放射外科治疗并已有许多成功的报道,病灶消失率为58%~100%,其高低取决于病灶体积和放射系统。放射后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发生率很低。然而对用γ刀治疗后血管造影所示的病灶体积慢性变化却缺乏定量分析,在此我们定量研究了放射后AVM体积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治疗前AVM体积、放射剂量和供血动脉数目等因素的关系,并评价了不同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共有22个病人接受了该治疗,年龄9~54岁,平均23岁,男11人、女11人,之前均未接受过手术或介入放射治疗。病灶体积由以下公式得到:V=a×b×c,其中a、b、c分别为病灶的横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从前后位和侧位早期动脉期的脑血管造影片上测得。治疗前AVM体积为0.15~  相似文献   

9.
有关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界的难题,X刀作为一种微侵袭手段,可以单独运用或辅助治疗AVM病人。X刀治疗AVM的机理是使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增生和血管腔内瘀血、血栓形成;而后出现血管内皮增殖,内皮细胞下结缔组织增生,血管腔变窄以至完全闭塞。X刀治疗AVM的疗效与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和放射剂量等因素有关。虽然可以出现脑水肿、出血等并发症,但大多比较轻微,X刀逐渐成为治疗AV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γ刀放射治疗后不同随访阶段放射性脑水肿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自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十余年间内经γ刀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经磁共振检查随访351例次.统计γ刀术后不同随访阶段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并采用采用x2检验分析. 结果 γ刀放射治疗后本组患者放射性脑水肿阳性率为36.2%;不同随访阶段放射性脑水肿阳性率分别为:≤12月43.0%,13~36月45.3%,37~60月23.1%,61~120月13.6%,>120月5.9%;各随访阶段间放射性脑水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14,P=0.000). 结论 放射性脑水肿是脑动静脉畸形γ刀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可出现顽固性放射性脑水肿.γ刀治疗后第一阶段(≤12月)、第二阶段(13~36月)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较高,应临床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动静畸形的X-刀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脑外科收治28例AVM,X-刀治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的总结.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癫痫12例,术后7例明显缓解,2例1.5年消失.术前16例头痛,术后半年~1年明显减轻,畸形血管团1年闭塞率39.2%,2年闭塞率78.5%.结论X-刀治疗AVM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症状.50例病人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病人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结果随访时间14~82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62.2%,减轻为8.1%.23例癫痫病人中9例(39.1%)癫痫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病人用药量减少且癫痫症状获完全控制,4例(17.4%)病人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44/54(81.5%).1例病人29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病变明显减小,而再次行X-刀治疗.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2例病人(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改变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效果及适应症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2000年9月~2002年10月住院的2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施行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先应用二氰基丙烯酸异丁酯(Bucrylate,NBCA)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使体积缩小。对血液速度快、体积较大者,采取分次逐步栓塞。在最后1次栓塞3~5天后行γ刀治疗,在MRI定位下确定AVM的大小和边界,根据病灶大小、部位和类型设计照射的靶点位置、靶点个数、周边剂量、中心剂量和剂量曲线。结果 脑AVM完全闭塞者12例,闭塞率57.1%,病灶明显缩小6例(28.6%),病灶大小无变化3例(14.3%),术后脑AVM出血l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脑AV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尤其适合于大~巨大型脑AVM、脑深部AVM或功能区、复杂AVM以及手术难度大、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优点,费用高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15.
显微手术及γ-刀治疗大脑表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大脑表浅动静脉畸形 (AVMs)显微手术与γ 刀治疗的疗效。方法 显微手术治疗 31例 ,γ 刀治疗 46例。通过血管造影、CT等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管闭塞率、再出血率、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率。结果  31例 ( 1 0 0 %)显微手术后血管巢均完全消失 ,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 2例 ( 6 4 %) ,无术后再出血。 46例γ 刀治疗后 ,2 6例 ( 5 6 5 %)显示血管巢消失 ,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 4例 ( 8 7%) ,术后再出血 5例 ( 1 0 8%) ,死亡 2例 ( 4 3%)。结论 治疗大脑表浅AVMs ,显微手术优于γ 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95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Lawrence放射实验室创始用加速带电粒子作为能源用于定向放射外科。这项技术当初主要用来抑制垂体激素分泌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后来治疗的病种逐渐增多,如前列腺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垂体腺瘤、脑动静脉畸形(AVM)、腔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及松果体瘤等,经治疗的病人迄今已超过6  相似文献   

18.
195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Lawrence放射实验室创始用加速带电粒子作为能源用于定向放射外科.这项技术当初主要用来抑制垂体激素分泌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后来治疗的病种逐渐增多,如前列腺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垂体腺瘤、脑动静脉畸形(AVM)、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及松果体瘤等,经治疗的病人迄今已超过6000余例.当前拥有此项特殊技术设备的只有波士顿、莫斯科、加利福尼亚等少数几个医疗中心.  相似文献   

19.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育异常.一般采用手术、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对直径大于3cm的巨大AVM,采用一种方法难以治愈,需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22例巨大脑血管畸形,血管内栓塞后采用分次多靶点照射,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颅内血管畸形的γ-刀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γ-刀治疗颅内血管畸形的若干问题。方法:应用OUR—XCD型旋转式γ—刀对以例颅内血管畸形进行治疗,其中动静脉畸形(AVM)43例,海绵状血管瘤20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治疗的周边计量10—23Cy,中心计量20--46Cy,靶点数1--6个。结果:本组28例得到3个月—2年的随访,14例临床症状或影像资料好转,10例临床症状及影像资料均无改变,4例临床症状加重。结论:AVMγ—刀治疗疗效最佳,海绵状血管瘤次之,静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及血管曲张不主张行γ—刀治疗。γ—刀治疗AVM的疗效与射线剂量呈正相关,与AVM的大小呈负相关,团型结构的AVM的疗效远高于瘘型结构的AVM。AVM合并相关动脉瘤的γ—刀治疗原则是先手术夹闭或栓塞动脉瘤,再行γ—刀治疗。DSA在颅内血管畸形的分类诊断和构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