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开维  崔瑾  彭科志 《四川中医》2008,26(2):107-109
目的:观察皮内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60例LDH患者分为皮内针组、推拿组、皮内针配合推拿组,每组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通过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观察皮内针配合推拿治疗LDH的临床疗效.检测皮内针组、推拿组、皮内针配合推拿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亮脑腓肽(LEK)、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推拿组较皮内针组临床疗效显著(P<0.05);皮内针配合推拿组较推拿组临床疗效显著(P<0.05);皮内针配合推拿组较皮内针组临床疗效显著(P<0.01).推拿组治疗后血清LEK含量增加和血清PGE2含量下降均优于皮内针组(P<0.05);皮内针配合推拿组治疗后患者血清LEK含量增加和血清PGE2含量下降均优于推拿组(P<0.05);皮内针配合推拿组治疗后患者血清LEK含量增加和血清PGE2含量下降均优于皮内针组(P<0.01).结论:单纯推拿或单纯皮内针对LDH有一定疗效,单纯推拿治疗LDH的疗效优于单纯皮内针,但两者综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或单纯皮内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其机制可能与皮内针配合推拿能升高患者血清LEK的含量,降低患者血清中PGE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皮内针不同留针时间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皮内针12h组和皮内针24h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皮内针12h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皮内针治疗,留针12h;皮内针24h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皮内针治疗,留针24h。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统计改良吞咽能力评价量表(MMASA)评分,检测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吞咽功能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皮内针12h组和皮内针24h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皮内针24h组低于皮内针12h组(P0.05)。治疗后,3组MMAS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皮内针12h组和皮内针24h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皮内针24h组高于皮内针12h组(P0.05)。治疗后,3组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皮内针12h组和皮内针24h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皮内针24h组均高于皮内针12h组(P0.05)。对照组、皮内针12h组和皮内针24h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6.7%(20/30)、90.0%(27/30)、93.3%(28/30),皮内针12h组和皮内针24h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皮内针12h组和皮内针24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在临床诊疗时,以留针24h效果较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皮内针配合耳穴压丸疗法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佳静安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皮内针配合耳穴压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差异。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HAMA及SAS总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结合耳穴压丸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皮内针结合手法训练治疗脑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皮内针组和传统针灸组。在治疗前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确定两组患儿的病情无较大差异。对传统针灸组实施传统针灸结合手法训练的治疗方案,对皮内针组实施皮内针结合手法训练的治疗方案,在研究结束后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比较两组患儿的评定结果。结果:皮内针组患儿卧位和翻身功能评分为(34.68±12.26)分,高于针灸组患儿的(31.49±9.47)分(P0.05);皮内针组患儿坐功能评分为(50.71±7.63)分,高于针灸组患儿的(49.49±7.42)分(P0.05);皮内针组患儿爬和跪功能评分为(30.78±9.35)分,高于针灸组患儿的(28.02±8.67)分(P0.05);皮内针组患儿站功能评分为(26.46±7.83)分,高于针灸组患儿的(23.02±8.24)分(P0.05);皮内针组患儿走、跑和跳功能评分为(32.64±9.71)分,高于针灸组患儿的(21.33±7.24)分(P0.05)。结论:皮内针结合手法训练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要优于传统针灸结合手法训练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结合皮内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RAU病例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30例根据辨证结果给予口服中药治疗;针药组3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皮内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溃疡疼痛、溃疡直径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针药组较中药组在减轻溃疡疼痛、缩小溃疡直径都有更明显的优势(P0.05),但两组在缩短愈合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皮内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比中药单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随机比较研究了用皮内针治疗肩酸痛及假治疗(将皮内针的针尖去掉,剩下部分不刺入皮内,只是用胶布固定在皮肤表面的假治疗法)对肩酸痛的疗效。 方法:受试者为有肩酸痛感的53名志愿者,记录受试者的自觉症状,进行闪烁试验(疲劳程度)后,随机分为针刺组(男8名、女20名)、及假针刺组(男7名、女18名)。皮内针的长度为0.6mm。治疗前后记录受试者肩酸痛的VAS值,确定活动痛、胀痛、酸痛及压痛的部位。刺激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皮内针埋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除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外,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皮内针埋针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分评定和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3种状态下(放松、干吞咽、咽水)舌骨肌群的sEMG最大波幅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针埋针配合NMES、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皮内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ECOPD伴焦虑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皮内针治疗,疗程14 d。观察比较两组焦虑抑郁评分SAS/SDS、呼吸困难MMRC评分及肺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SAS/SDS、呼吸困难MMRC评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焦虑抑郁,能更好地缓解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皮内针联合苍附导痰丸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疗效及对脂肪因子、血脂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妇科门诊脾虚痰湿肥胖型PCOS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39例)采用达英-35治疗,皮内针组(39例)在西药组基础上联合皮内针治疗,针药联合组(3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皮内针辅治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用DMARDs和NSAIDs药物,治疗组用DMARDs和皮内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和DAS28评分、RF、CRP、ESR水平的变化及依从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87%、对照组78.4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32,P0.001)。两组DAS28、VAS评分及RF、CRP、ESR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针辅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皮内针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7年1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5例老年失眠住院患者采用皮内针治疗,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8次为1疗程,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4.6%,单次治疗有效率为84.5%。治疗前后SRS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治疗老年性失眠起效快,疗效确切,护士操作简便,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日间功能状态,降低失眠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皮内针操作流程并辅以个性化宣教,提高皮内针治疗患者临床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72例面瘫患者,利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36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皮内针治疗,其中对照组选用麦粒型皮内针,改良组选用清铃揿针具,同时进行个性化宣教、规范进针操作流程。治疗期为2周。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指导2组患者对皮内针疼痛感进行评分,统计各组能够依从完成全部疗程的比例及针刺部位皮损情况。结果改良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完成全部疗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针刺部位皮损发生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皮内针操作流程辅以个性化宣教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使用皮内针治疗的依从性,且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多种针灸方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大龄儿童弱视2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多种针灸方法综合训练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皮内针、耳穴贴压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大龄儿童弱视29例,并与单纯采用综合训练组25例比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结果:治疗组视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皮内针、耳穴贴压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比单纯采用综合训练能更好地改善大龄儿童弱视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皮内针联合葛根汤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内针联合口服葛根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单用葛根汤加减治疗,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86.67%。结论:皮内针联合葛根汤加减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梁安琦  韩雅欣  张善禹  刘步平 《中医药导报》2019,25(19):104-105,120
目的:观察皮内针治疗肝源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源性呃逆诊断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皮内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胃复安)穴位注射治疗,在治疗前及完成7 d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呃逆次数、呃逆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进行比较,治疗后4周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呃逆次数评分、呃逆持续时间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内针疗法能快速改善肝源性呃逆的症状,疗效明显优于胃复安穴位注射。  相似文献   

16.
耳针病例     
病例1:对臀部疼痛的患者施行经络治疗的本治法太极疗法后,用皮电仪探测,耳的臀点确见有反应,于是,用皮内针浅刺并用胶带固定,疼痛基本消失。病例2:患者是马拉松选手,跟腱疼痛半年余,每周一次定期到该院治疗。用皮电仪进行耳穴探测,发现了足跟与趾反应点,于此两点施行皮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二脉联合皮内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6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简单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取内关、神门、百会、四神聪,痰热内扰加足三里、丰隆、内庭;阴虚火旺加太溪、心俞;气虚血瘀加血海、脾俞、膈俞、足三里;于神庭、百会平刺帽状肌腱膜0.5寸,捻转泻法;直刺关元、气海1~1.5寸,提插捻转,补法为主;余穴均平补平泻;5次/周。治疗组53例任督二脉主穴:任脉取关元、气海,督脉取百会、印堂、神庭;随证取穴与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皮内针:耳穴取皮质下、神门;取三阴交、神门、心俞;心胆气虚者配胆俞,心脾两虚配脾俞;穴位消毒,体穴用颗粒皮内针,左手按压穴位并撑开穴位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皮内针,沿皮下入针至真皮内,针身平行埋入0.5~1cm,将针柄用箭头状胶布固定,用箭头标明针尖走向。耳穴用揿针型皮内针,针尖直刺穴位后用方形胶布固定;夏季埋针1~2d,其余季节为3~4d。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AIS评分、夜间睡眠总时间、NIHSS、ADL、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4周),随访3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45%;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1.1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AIS评分、夜间睡眠总时间、NIHSS、ADL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任督二脉联合皮内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与BI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使用皮内针治疗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按压法,治疗组采用皮内针疗法,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晨峰血压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晨峰血压均下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及穴位按压法均能使老年晨峰血压降低,而皮内针法疗效优于穴位按压法,值得社区医生在慢病中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药的耳皮内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耳皮内刺组和安慰针刺组,2组患者均接受SSRIs治疗。此外,耳皮内刺组、安慰针刺组采用胶布将毫针贴敷于穴区皮肤表面的方法,留针4 h,每周5次共3周,分别在第0、1、2、3周观察2组HAMD量表、五项因子及SDS自评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第2周末,HAMD-17和SDS的减分率明显高于安慰针刺组。与安慰针刺组比较,在第2、3周末耳皮内刺组中睡眠因子的减分率较高,2组HAMD-17总分、五项因子及SDS总分在各组治疗后评分均降低。结论:SSRIs抗抑郁药物基础治疗之上加以耳皮内刺可以增强疗效,特别是在改善睡眠方面。由此可见,耳皮内针刺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