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4年12月笔者对777例水平斜视手术中48例V型斜视的治疗结果。48例V型斜视年龄最小5岁,最大26岁,5-14岁25 例,15-26岁23例,男29例,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或同视机检查九个方位斜视角,所有病例均伴有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43例眼底照像检查除5例7眼未查出外旋外,余均为外旋。同视机检查均无双眼单视功能。均行单眼或双眼下斜肌后徙或前转位术,同时行单眼或双眼内外直肌后徙和/或缩短术矫正内外斜视。术后随访时间 1-24月,平均10月。结果 V型斜视占水平斜视的6.17%。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斜肌功能异常,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8例(58%),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0例(42%)。手术治疗1例欠矫外,余均正位,98%,获得满意效果。22例(45.8%)获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V型外斜多于V型内斜,斜肌手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手术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共同性内斜视在手术方法、手术量、手术后双眼视觉的变化,以及手术量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例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内斜视患者.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眼科中心1年内收治20例异常及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内斜视患者.手术前常规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眼肌学的双眼视觉检查,根据检查的远近三棱镜度数设计手术量,进行斜视眼内直肌退后术、外直肌缩短术.计算手术量的三棱镜度数是在客观检查的度数基础上多加15△.手术方式: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内直肌后退的量通常为4mm,外直肌缩短的量根据看远的斜视角确定.主要指标手术后斜视度数与复视情况.结果 20例中有19例患者手术后观察3个月,且手术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三棱镜平均度数均小于 10△,所有20例患者内直肌均后退4mm,外直肌缩短的毫米数根据斜视度的不同,一般在4~6mm范围内.6例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病例术后有矛盾性复视,其中3例在1个月内复视消失,2例在3个月左右消失,1例术后1周斜视复发,斜视三棱镜度数与术前接近,复视消失;其余14例异常视网膜对应的病例手术后无复视,眼位的内斜角度均小于 10△,映光表现为正位.结论 对于和谐及企图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的内斜患者手术量的计算应为客观检查的三棱镜度数多加15△,内直肌后退量为4mm,术后矛盾性复视3个月内克服.  相似文献   

3.
V型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 1 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 1 0 2 7例斜视中 1 2 2例V型斜视病例的病史资料及治疗结果。 1 2 2例V型斜视男 62例 ,女 60例 ,最大年龄为 2 8岁 ,最小年龄为 4岁 ,平均年龄 1 1 6岁。所有病例接受三棱镜和 /或同视机九方位斜视角检查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 1 5 △ ~ 42 △ ,平均 2 7△ 。根据有无垂直肌肉功能异常分别选择垂直肌肉手术或 /和水平肌肉移位 ,包括下斜肌后徙、上斜肌折叠、内外直肌后徙或联合上下移位。术后随访时间 1~ 1 8月 ,平均 9月。结果 V型斜视占同期斜视病例的 1 1 88%。其中V型外斜视 79例 (65 % ) ,V型内斜视 3 8例 (3 1 % ) ,原在位正位的V型斜视 5例 (4 % )。引起V型斜视的常见原因为垂直肌肉功能异常 (86% ) ,包括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 (4 5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 7% )、上直肌不全麻痹 (4 % ) ,水平肌肉附着异常 (1 4% )。手术治疗 87%获得满意效果 (上方斜视度与下方斜视度相差小于 1 5 △ ,水平斜视度小于 1 0 △)。结论 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 ,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 ,常合并水平斜视 ,外斜视多于内斜视。根据引起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2例共同性斜视和22例麻痹性斜视病人行斜视矫正手术,将截除的外直肌或内直肌用95%酒精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结果81例共同性外斜视中,内直肌退行性改变57例(70.4%),内直肌纤维化10例(12.3%),内直肌玻璃样变10例(12.3%),正常4例(4.9%);51例共同性内斜视中,外直肌退行性变18例(35.3%),外直肌纤维化28例(54.9%),外直肌玻璃样变5例(9.8%),22例麻痹性斜视中,13例内直肌和3例外直肌发生纤维化,6例外直肌发生玻璃样变。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直肌的病理结果经X~2检验P<0.01。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之间及先天性内斜视与共同性内斜视之间经X~2检验P<0.05。结论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病较久的恒定性外斜视比发病晚的间歇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纤维化的百分比较大,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斜视的病变程度与眼外肌功能是成反比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研究应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器矫治青少年学生斜视的效果。方法:采用创新设计的由"双片异向旋转三棱镜组"所构成的正位视训练器对双眼有融合能力的内、外斜视学生共95例进行正位视训练3~6mo,对训练前后的斜视度、斜视性质、视觉不适症状进行对比观察和研究。结果:训练后,71例外斜视学生的斜视度下降均值为(6.82±2.55)△(P<0.01),外斜矫治有效率为82%,显效率为15%;24例内斜视学生的斜视度下降均值为(5.71±2.20)△(P<0.01),内斜矫治的有效率为67%,显效率为17%。显性外斜转为隐性者占21%,间歇性外斜转为隐性者占79%;显性内斜转为隐性者占35%。视觉不适症状有改善者占74%,明显改善者占48%。结论:应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器对双眼有融合功能的内、外斜视学生进行正位视训练,矫治斜视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主眼直肌延长法治疗特发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为眼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学说很多.日本三井幸彦等通过对斜视原因及治疗的研究.对外斜视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一般特发性外斜视,包括废用性外斜视,其发病原因是由于主眼(即固视眼)有一种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即外斜眼)的外直肌,使该肌特续收缩,从而引起外斜视.强调应对主眼进行手术,以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单眼或双眼的外直肌悬吊-后退术,手术量是依据远距离的外斜视度数,术中对后退量调整,术后6周后用三棱镜测量看远的斜视角,对所有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患者治愈,7例好转,1例出现内斜。结论外直肌悬吊.后退术安全、有效,可代替常规的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棱镜、视野弧检查法在斜视手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共同性内、外斜视患者145例,年龄2~50岁,术前均用三棱镜、视野弧法检查斜视度,根据检查结果及眼轴长度设计手术量,评估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结果:在共同性内、外斜视轻度、重度组中,远、近距离三棱镜与视野弧法所测的斜视度,经统计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在中度斜视组,两种方法所查斜视度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共同性内、外斜视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斜视术后共同性内、外斜视组功能治愈率分别为70.83%,67.01%;临床治愈率分别为20.84%,24.74%;无效分别为8.33%,8.25%。结论:三棱镜、视野弧两种检查法在斜视度检查中应相互补充,同时参考眼轴长度,有利于提高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求治疗儿童微小内斜视的有效疗法。方法:使用压贴三棱镜抵消30例微小内斜视性弱视儿童的内斜视度,同时使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并对本组患者进行了12~48mo的随访观察。结果:弱视治愈10例(33%),好转12例(40%),无效8例(27%)。总有效率73.33%。11例旁中心注视有8例(73%)转变为中心注视;12例异常视网膜对应有10例(83%)转变为正常视网膜对应。有近距离立体视的人数从6例(20%)增加到23例(77%)(χ2=19.28,P<0.01)。有远距离立体视的人数从13例(43%)增加到21例(70%)(χ2=4.34,P<0.05)。结论:用压贴三棱镜抵消微小内斜视患者的斜视度,有利于治疗旁中心注视及异常视网膜对应,有利于建立立体视功能。在使用压贴三棱镜矫正斜视的同时使用综合疗法治疗微小斜视性弱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特殊类型斜视与一般斜视不同,大部分为眼外肌结构异常或邻近组织结构异常所致[1]。斜视的诊治成为眼科日常诊疗工作的一部分。本文报告了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General ExtraocularMuscle Fibrosis Syndrome)、A-V综合征(A andV phenomenon)、麻痹性斜视(ParalyticStrabismus)典型病例。同时通过文献复习结合临床实践,讨论这几种特殊斜视的诊断与治疗,指出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旨在积累、丰富临床资料,交流临床经验体会,不断提高斜视的诊治水平。病例1眼外肌广泛纤维化综合征(固定性左眼上斜视、外斜视合并上睑下垂、弱视、立体盲—…  相似文献   

11.
25例肌性视力疲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肌性视力疲劳的三棱镜和手术治疗效。方法:选择有外隐斜伴辐辏功能不足性视力疲劳患者25例,15例采用三棱镜矫正法,10例采用外直肌退后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视力疲劳症状明显改善,但正向融合范围未见增大,手术组未见远期复视。结论:三棱镜和外直肌退后术可帮助外隐斜视力疲劳患者充分利用其有限的正向融合空间来改善视力疲劳。  相似文献   

12.
麻痹性斜视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包括先天及嬰儿期,主要为肌肉神经发育异常,产伤及婴儿期的全身性疾患所致的眼肌麻痹,需尽早手术治疗。后天性由于核或周围神经的外伤、炎症、肿瘤、循环障碍、变性等引起的眼肌麻痹。当病因消除或原发病治愈后遗留眼肌麻痹,除戴矫正三棱镜外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麻痹性斜视并不少见,但由于诊断及手术的复杂性,不如共转性斜视手术开展的普遍。  相似文献   

13.
外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Mai GH  Deng DM  Lin XM  Kang Y  Guo Y  Yang X  Yuan CX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156-159
探讨外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外斜视A征患者行上斜肌减弱术、内直肌缩短术或(和)外直肌后退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位、斜视度数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在32例外斜视A征患者中,上斜肌功能亢进31例(双眼27例,单眼4例),内直肌功能不足20例(双眼16例,单眼4例)。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13例(双眼12例,单眼1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18例(双眼15例,单眼3例);行内直肌缩短术17例(双眼11例,单眼6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及外直肌后退术10例;行外直肌后退术4例(双眼1例,单眼3例)。术后眼位恢复至正位28例(87.5%),外斜视A征消失31例(96.9%),其中4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外斜视A征作为斜视A-V综合征中的主要斜视类型,上斜肌功能亢进和内直肌功能不足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临床特征;矫正外斜视A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上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远期效果。方法共同性斜视163例,其中内斜视66例,外斜视97例。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直肌加强术或直肌加强联合减弱术,加强术式包括直肌线状折叠术和经典的直肌缩短术,减弱术式均为直肌后退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直肌线状折叠术和直肌缩短术。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看近(33cm)和看远(5m)时第一眼位水平斜视度。分别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1年的斜视度数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内斜视组采用直肌折叠术和直肌缩短术相比,术后1周、1月、1年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斜视组采用直肌折叠术和直肌缩短术相比,术后1周、1月、1年的变化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外斜视组术后1年时的斜视度和术后1周及1月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直肌线状折叠术与传统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有同等的效果。但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15.
龚琦  邵庆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96-2097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现时间的关系。
  方法:对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中将截除的内直肌用4%甲醛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并进行HE和Masson染色。
  结果:共同性外斜视30例中,内直肌纤维大小不一、形态异常,数量减少,肌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经Masson染色后发现,发现斜视较久患者组眼外肌肌纤维含量明显少于发现时间较短患者组(P<0.05) 。
  结论: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现斜视时间较久的共同性外斜视比发现时间较短的共同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明显的纤维化,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随着斜视时间的延长,眼外肌纤维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离性水平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分离性水平斜视病例。结果分离性水平斜视临床特征1.分离眼呈间歇性不对称的水平偏斜,以向外分离多见,可双眼发生不对称的分离;2.斜视角变化大,难以用三棱镜准确中和;3常合并垂直分离、眼震和弱视。治疗首选外直肌后徙或超常量后徙术。合并分离性垂直斜视者若同时伴下斜肌亢进,选择下斜肌转位术;不伴下斜肌亢进,选择上直肌后徙术。结论分离性水平斜视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眼球不对称或单侧的外飘,且不符合Hering法则。外直肌后徙或超常量后徙术治疗分离性水平斜视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外斜视的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1979年开始日本三井等对斜视的原因和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对外斜视,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认为一般特发性外斜视,包括废用性外斜视,其发生原因是由于主眼(Master eye)即固视眼有一种异常的持续性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Slave eye)即外斜眼的外直肌,使该肌收缩,从而引起外斜视。提出,应该对主眼进行手术矫正的治疗方针,这与我们以往对待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放在视力差的眼、经常外斜的眼、屈光度数大的眼上进行有很大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行双眼外直肌后徙(A组)和单眼一退一截(B组)手术治疗的49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组26例,B组2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者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3.8±9.4)月,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Δ为正位.结果 A组眼位正位率为53.8%,B组眼位正位率为82.6%,A、B两组眼位正位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 P=0.032),B组眼位正位率高于A组.结论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应首选单眼一退一截手术.  相似文献   

19.
A型外斜视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A型外斜视的病因、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自 1995- 01/2003- 12 收治的 1 825 例斜视中62 例 A 型外斜视病例的病历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依据是否伴有上斜肌功能过强、原位水平斜视及双眼视觉功能情况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或断腱术和 / 或水平直肌手术, 术后随访时间 6 ̄18( 平均 9) mo。结果: A型外斜视占同期斜视患者 3.4%。在同期所有的A- V征中, A- 外斜占 21.2%; 术后眼位恢复正位 52 例( 83.9%) , A征消失 56 例( 90.4%) , 术后 54 例获得立体视功能( 包括术前 3 例存在立体视功能患者) 。结论: A型外斜视是一种较常见的斜视类型, 发病原因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 常合并水平斜视, 应依据是否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及双眼视情况,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可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对外斜视的原因和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作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认为外斜视是由于主眼(注视眼)有一种异常的持续性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外斜眼)的外直肌,引起该肌的收缩而导致外斜视。特别是逆位相眼球反射运动与外斜视关系的明确,即对外斜视患者,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