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18例涎腺恶性混合瘤(MMT),均经病理证实。初治病例12例,复治病例6例。腮腺9例,颌下腺7例,上颌窦和腭部各1例。病程2个月~22年。随访14例,随访时间2年~7年,其中无瘤生存7例,带瘤生存4例,死亡3例。镜下除可见混合瘤结构外,尚可见到不同性质的恶性成分。并讨论了MMT的诊断问题、良性混合瘤恶变的临床判断指标及临床病理和预后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涎腺的腺泡细胞癌是一种相当罕见类型的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2.5%。尽管肿瘤的细胞成分在HE 染色下类似于正常的浆液腺泡,然而,一般认为此瘤来自涎腺的闰管或终末小管上皮。1950年以前,此瘤命名繁多,包括浆液腺泡腺瘤,腺泡细胞腺癌,或腺泡细胞瘤。然而,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判断其生物学行为,迄今仍未能获得解决。 相似文献
3.
恶性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Tumor简称MMT)或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nant Pleomorphic Adenoma)是一种恶性度较的高涎腺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15%,占涎腺混合瘤的2~10%。目前国内外对此瘤的组织来源、命名、分类及病理诊断标准等尚未统一认识,本文对18例MMT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涎腺Kaposi肉瘤(Kaposi sarcoma,KS)罕见,迄今仅有3例个案报道,尚缺乏关于该病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分子和随访信息等全面分析资料。本文对6例涎腺KS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张世濬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7,(3)
在迄今研究的基础上,所谓混合瘤究属单一的上皮性来源抑或来自上皮性和结缔组织细胞两种成分,显然还存在着很大争议。作者以21例手术切除的涎腺混合瘤标本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其中3例来自领下腺,1例来自小诞腺,其余均来自腮腺。15例(70书)系女性。切除后,立即将部份肿瘤固定于以磷酸盐缓冲 相似文献
6.
涎腺混合瘤定量形态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伟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1989,3(1):6-7
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仪对60例正常涎腺、良恶性混合瘤、生长活跃型及腺癌细胞核的形态测量,结果表明良性混合瘤的核形态指数较正常组织高(P<0.01),恶性较良性混合瘤高(P<0.01),细胞生长活跃型与恶性混合瘤间无显著差异,因而在细胞学上可认为前者是一局部恶性。测定细胞核的有关形态参数有助于良恶性混合瘤及交界性病变的确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简称MLEL)系指在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淋巴上皮成分恶变的肿瘤。临床并不多见,表现症状不典型,诊断也比较困难。本文旨在通过我院诊治的6例作一临床分析,以期有助于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占重要的比例。我科自1959年~1991年收治经病理确诊的涎腺混合瘤患者198例,本文重点对少数民族涎腺混合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涎腺混合瘤发生于下颌骨者较少见,我院曾治疗2例现报告如下: 例1:女,40岁。住院号:1245.因右下颌骨骨体部膨大伴疼痛3月而入院。检查:从右下颌骨体部到下颌骨角有4×3cm~2大小、质硬、不活动、无压痛之肿块,穿刺为胶质样液体。口内8缺失,其舌侧牙槽粘膜突出约有3×3cm~2大小,表面光滑无溃疡,触之有乒乓感,X线片示:从7至升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陈×,男,25岁,农民。因右颊皮下缓慢增大无痛性新生物数年,于1980年112月5日来院门诊。检查见右鼻脬沟变浅,右鼻翼旁约1厘米处见一椭园形新生物,约2×3厘米大小,肤色如常。新生物质硬,边缘清楚,能移动,联合触诊新生物位于皮下。手术见新生物于皮下,包腠完整,分离容易,肿物为实质性,剖面 相似文献
11.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法等。随访时间3个月-24年。结果 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4-72岁(平均50岁)。6例肿物由良性肿瘤恶变而来,主要发生于腮腺及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包块,溃疡,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所有肿瘤均在肿物外无瘤区扩大切除,部分病例实施了舌骨上清扫术或全颈淋巴清扫术。15例中8例系复发病例,3例经病理证实有颌下或颈淋巴结转移,1例肺转移。组织学检查发现,绝大多数肿物侵入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呈多样化,有透明型,梭形,上皮样型,浆细胞样型或混合型。本组以透明细胞为主,占9例。结论 恶性肌上皮瘤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低但局部复发率很高。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引起局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13.
<正> 涎腺混合瘤或称多形腺瘤,多发生于大涎腺,以腮腺为最多,口腔内因含有丰富的小涎腺,其中以软腭及软硬腭交界处为好发部位,发生于硬腭而侵袭上颌,并突出于面部形成畸形,在国内文献中很少报道。兹将我院所见上颌巨大囊性涎腺混合瘤恶性变1例报告于下。患者陈××,女,50岁。住院号32899。患者于5年前右侧上腭生一肿块,逐渐长大,后突出于右侧面部。于2年前曾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切除,当时仅排出一些黑咖啡色液体,面部肿胀即消失。2年后上腭及面部肿胀较前严重,并感觉右侧牙齿松动,前牙伸长,时有黑色液体从龈袋溢出。同时面部肿胀至眶下缘,影响视力,由当地医院转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14.
李和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2,(6)
原发于大涎腺的肉瘤很罕见,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0.3%到1.5%。本文介绍了11例原发于腮腺的肉瘤其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男性8人,女性3人,年龄7~75岁,平均42岁。11例肉瘤包括: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和骨肉瘤各2例。所有患者均主诉腮腺区无痛性增大的包块,发现2周至10个月不等,3例出现面瘫,就诊时均未发现颈淋巴结转移。治疗根据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决定首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16.
涎腺导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森林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24(4):218-220
涎腺导管癌是一类主要发生于腮腺的,临床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早期侵犯周围组织,淋巴及血行转移率高,患者预后差,组织学表现与乳腺导癌极为相似;其组织来源为排泄管的储备细胞,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和根治性颈淋巴清扫为主,并辅以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17.
18.
姜修思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94,(6)
涎腺导管癌(SDC)是一种独特而少见的肿瘤。肿瘤常见于大涎腺,发生在较大的叶间腺管或叶外腺管。SDC不仅管内生长,而且有管外浸润趋向,可早期发生区域性转移或远位转移,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报告7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根据光镜形态分为9个亚型,即腺癌型、鳞癌型、肌上皮癌、低分化癌、癌肉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各型。对不同组织类型和多项恶性指标及随访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