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自体游离自然变性缝匠肌为肌桥,缝接9只狗股神经缺损3cm;术后10个月切取桥接神经部位,并将其分成神经近段(正常神经部位)、肌桥段、神经远段(再生神经部位)和远、近端缝合段等5个部分。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Luzex—F图像分析仪测定。结果无髓和有髓神经纤维均获得再生成功。神经近段与远段内的有髓神经纤维,在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但神经近段一般均较神经远段粗,而神经远段的神经纤维密度较近段的大。由此可进一步证实长肌纤维组成的缝匠肌,确实是一个具有适宜神经再生条件的肌肉,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一个神经再生效果好,且取材容易的桥接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探求更为理想的肌桥。方法对取材于犬的缝匠肌颅、尾侧部的肌桥进行组化分型及桥接缺损神经的实验观察。结果实验用的肌桥均由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混合配布,但数量比例有较大差异。缝匠肌的颅侧部主要由Ⅱ型肌纤维组成,尾侧部主要由Ⅰ型肌纤维组成。由Ⅰ型肌纤维为主要构成的缝匠肌尾侧部桥接的缺损神经再生效果较好。结论肌桥的肌型配布差异对缺损神经的再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缺损神经的再生效果,探求更为理想的肌桥。方法:对取材于犬的缝匠肌颅、尾侧部的肌桥进行了组化分型及桥接缺损神经的实验观察。结果:实验用的肌桥均由Ⅰ型和Ⅱ型的肌纤维混合配布组成,但构成比例有较大差异。取材于缝匠肌颅侧部的肌桥主要由Ⅱ型肌纤维组成,取材于尾侧部的肌桥主要由Ⅰ型肌纤维组成。由Ⅰ型肌纤维为主要构成的缝匠肌尾侧部肌桥桥接的缺损神经的再生效果较好。结论:肌桥的肌型配布差异对桥接后的缺损神经的再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知桥接神经缺损的肌桥与其桥接神经再生间的变化关系,从而为改善肌桥神经再生效果提供形态学依据,采用50只兔的100条肌条和30条狗的60条肌条为研究对象,分A、B、C三组,A组用30只兔不同长度和排列的肌纤维组成的三种肌条各20条,在切取每条肌肉时将其分成两条,其中一条为肌桥桥接正中神经缺损3cm处,另一条分离标本观察肌桥肌纤维的排列。B组用20条狗和20只兔红、白肌纤维组成的肌肉80条。红肌纤维为主的缝匠肌尾侧部、指浅屈肌和以白肌纤维为主的缝匠肌颅侧部及桡侧伸腕肌,各切取2条与正中神经缺损3cm处桥接。C组用10条狗缝匠肌肌条,并…  相似文献   

5.
用自然变性缝匠肌桥接15只狗在股神经缺损3cm和左肢正中神经缺损3cm,而右肢正中神经缺损3cm,用其左肢切下来的3cm正中神经缝接。术后不同时间,切取缝接神经,常规制成光、电镜标本及测定有关电生理指标。结果显示用缝匠肌和正中神经缝接狗神经缺损后,无论形态学观察抑或电生理指标测定,均证明神经再生获得成功,两者在神生效果上无明显差异。术后180天有2/3有髓神经纤维达靶器官取得再生成功。由此可知长肌纤维组成的缝匠肌可能是一个神经再生效果好的,而且取材容易的桥接物。  相似文献   

6.
为确认神经肌桥内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将狗的缝匠肌条桥接在股神经缺损处,术后10个月进行HRP的逆行观察。结果表明,桥接侧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均已再生,并且证明了再生神经纤维逆行运输功能已得到恢复。同时,还发现红肌桥比白肌桥的神经再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人缝匠肌肌构筑特征与肌内神经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缝匠肌肌构筑特征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尸体缝匠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用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缝匠肌是一块由长肌束平行排列构成的带状肌,肌质量(97.9±13.3)g,肌长(47.3±4.3)cm,肌纤维长(40.0±3.8)cm,羽状角0°,生理横切面积(2.0±2.3)cm2;缝匠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发出分支支配肌的上部和中下部,且两部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相互独立。缝匠肌中下部肌内神经分支少,吻合少,区域性分布较明显。结论缝匠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肌构筑学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8条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桥接处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对照纽在脊髓桥接处不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膜内外结缔增生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肌桥段内再生的神经纤维明显较对照组多。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的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减轻结缔组织增生的干扰,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轴突再生,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延缓肌萎缩提高功能恢复.方法:切除狗L1-2L3-4脊髓节段,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术后不同时间采用行为学和形态学方法进行测试和观察.结果:肌桥段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肌萎缩逐渐恢复,双下肢运动功能有所恢复,Tarlov Motor Scotol分级2~4级.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减轻结缔组织增生的干扰,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延缓肌萎缩提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刘静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843+1845
目的:探讨和研究人体的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肌内神经分布和临床意义,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利用大体解剖法对20具尸体进行解剖,对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进行观察,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定位神经入肌点分别利用H.E染色法和Sihler肌内神经染色法对肌梭分布和神经分支分布进行观察。结果:缝匠肌是长肌束平行构建而成的带状肌,股直肌则是由短肌束构成的羽肌,两者的肌梭分布密度分别为38.04个/g和19.37个/g,缝匠肌的神经入肌点、股直肌外上部和内下部三者距离髂前上棘的直线距离分别为(9.75±1.30)cm、(10.23±0.97)cm和(14.48±1.12)cm。结论:缝匠肌是带状肌,而股直肌是羽肌,了解两者的神经分布对于临床外科手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中的作用。方法:SD雄性大白鼠3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A组:异体静脉桥接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其内填充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失;B组:自体神经移植;C组:微囊化NIH3T3细胞。于术后4、8及12周进行足迹试验,术后12周进行电生理学测试及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4、8和12周不同时间点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成熟程度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A 组和B组明显优于C组 (P<0.05)。结论: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 微胶囊与外周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辅加微囊化转NGF基因NIH3T3细胞对修复缺损的神经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瘤的形成机制和致痛机理及周围神经与带蒂骨骼肌桥接吻合后神经瘤的生长情况。方法 :Wistar大白鼠 4 0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将左侧坐骨神经在适当水平切断 ,远端神经切除 ,实验组近端神经分为两束 ,用带蒂骨骼肌桥接两个神经断端 ,对照组近端神经置于原位。饲养 16周进行检测。结果 :实验组再生的神经纤维顺利通过吻合口长入骨骼肌肌桥内 ,并在肌桥的肌束内生长 ,分布于肌纤维之间 ,未见神经瘤形成 ;对照组均有典型的神经瘤形成。结论 :采用带蒂骨骼肌桥接断裂的周围神经近端后再生的神经纤维能顺利通过吻合 ,并沿肌外膜内和肌束之间生长 ,可防止神经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入缝匠肌和股直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密度和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标志定位缝匠肌和股直肌神经入肌点;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梭分布;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和股直肌肌内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医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毕格犬5cm缺损的坐骨神经,桥接组n=5,缺损组n=5。术后定期观察术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6月,进行电生理学检测,并对再生神经和靶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桥接组术后6月,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已完全降解,再生神经组织修复了坐骨神经5cm缺损,动物术肢承重能力恢复较好,行走、奔跑或上下楼梯时两后肢比较协调;而缺损组动物术肢难以承重,两后肢运动极不协调。神经三色染色显示,桥接段再生神经纤维密集,形成大量的再生单位。电生理学检测,桥接组术侧均记录到了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s),而缺损组未记录到CMAPs。桥接组腓肠肌无明显萎缩,肌肉三色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缺损组腓肠肌明显萎缩,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5c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6月,再生神经修复了缺损,并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靶肌实现了神经的重支配,动物术肢的运动功能取得了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缝匠肌前移治疗因髌韧带外侧紧张、内侧松弛、Q角大于正常所引起的髌软骨软化症、髌骨半脱位及复发性髌骨脱位。方法 游离缝匠肌下1/3段,止点不切断,移至髌骨前固定,建立髌骨向内的可变拉应力,使Q角变小。结果 治疗髌软骨软化症8例10膝,随访7例8膝,髌股关节痛消失;髌骨半脱位7例9膝,随访6例7膝,髌骨无再半脱位;复发性髌骨脱位15例18膝,随访12例13膝,髌骨无再脱位。结论 本方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适应髌骨向外侧移位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