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前后牙弓宽度改变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安氏I类错畸形在拔牙[牙合]不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改变,并对两种矫治方法所致牙弓宽度改变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方法50例安氏I类错畸形患者([牙合]例拔牙矫治,25例不拔牙矫治),记录矫治前后上下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牙弓宽度,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内和组间的结果差异。结果矫治前拔牙组和不拔牙组患者上下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牙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矫治结束后两组上下牙弓尖牙间牙弓宽度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组上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少,不拔牙矫治组下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时上下牙弓尖牙间牙弓宽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但不拔牙组上下牙弓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比拔牙组显著。结论拔牙矫治和不拔牙矫治安氏I类错田畸形均会[牙合]牙弓前段宽度增加,拔牙矫治与不拔牙矫治均不会导致牙弓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2.
正畸治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 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安氏Ⅰ类错袷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牙弓宽度变化的特点。方法分别测量安氏Ⅰ类错耠矫治前后的牙袷模型110副,其中拔牙组60副,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非拔牙组50副,得出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的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拔牙组矫治后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均减小,尖牙间宽度均增加,较矫治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非拔牙组矫治后的牙弓宽度除(上颌尖牙间宽度)均大于矫治前,较矫治前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0.001)。矫治前两组上下颌尖牙间及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的牙弓宽度大于拔牙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上颌尖牙间宽度拔牙组稍大于非拔牙组,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而下颌尖牙间宽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分别为28.06mm和27.21mm,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袷拔牙矫治后前部牙弓宽度不会减小,较非拔牙组反而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的变化。方法 60例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分为拔牙与非拔牙组,拔牙组采用MBT技术矫治,非拔牙组采用自锁技术矫治。收集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模型,测量上颌牙弓尖牙间、前磨牙间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上颌牙弓长度。结果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间牙弓宽度及前磨牙间宽度增大,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少,牙弓长度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t=3.25~5.58,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及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大,差异有显著性(t=3.47、3.79,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变化量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显著性(t=3.27、3.33,P<0.05)。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Ⅰ类中度拥挤错畸形与非拔牙矫治比较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减小。  相似文献   

6.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合]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合)病人牙弓及牙槽弓宽度的特点.方法 选取0例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合)病例(观察组)及0例个别正常(牙合)病例(对照组),收集各病例的原始模型.测量两组尖牙牙弓宽度、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结果 两组中除对照组上下尖牙牙弓宽度外,各指标均为男性大于女性(t=2.061~6.198,P<0.05、0.01);男性观察组上颌尖牙牙弓宽度大于对照组,男女观察组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牙槽弓宽度均小于对照组(t=2.02~6.23,P<0.05、0.01).结论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错(牙合)畸形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牙槽弓宽度均小于正常.牙列拥挤病人牙弓长度短、宽度狭窄与其错(牙合)的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研究拔牙矫治对于安氏Ⅱ类1类错颌畸形牙弓宽度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并对其实施拔牙矫正治疗,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牙颌模型、比较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结果 上颌磨牙间宽度减小(2.78±0.14)mm;下颌磨牙间宽度减小(3.68±0.16)mm;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33±0.15)mm;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增加(0.65±0.12)mm;上颌尖牙间宽度平均增加(0.23±0.11)mm;下颌尖牙间宽度矫治后平均减少(0.06±0.01)mm(均P<0.05).结论 拔牙矫正治疗可有效改善安氏Ⅱ类Ⅰ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弓的宽度,使面部形态更丰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该类畸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通过三维扫描生成数字化牙颌模型,同时建立计算机牙弓形态定量分析系统,通过定位标志点,在牙弓形态分析平面上获取各个牙位的坐标数据,利用三次方程式拟合牙弓曲线,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变化,量化牙弓形态的变化。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经过拔牙矫治后,①上颌侧切牙区以及尖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增加(P〈0.01,P〈0.05),下颌侧切牙区和尖牙区牙弓宽度无明显变化;②上、下颌前磨牙区及磨牙区牙弓宽度明显减小(P〈0.00t);③矫治后上、下颌尖牙区长度明显增加(P〈0.05),磨牙区长度明显减小(P〈0.001)。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上颌前部牙弓变宽,后部牙弓变窄,下颌前部牙弓形态未见明显缩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0.
荣鑫  陈杰 《青岛医学院学报》2011,(3):251-252,25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采取拔牙与不拔牙矫治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现在仍然是争论的问题之一.笔者对7|7尚未萌出的此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采用不拔牙进行矫治:用直丝弓矫治器,通过推上磨牙向后的方法,矫治其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以及磨牙远中(牙合)关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T4K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时,对上下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6例恒牙初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年龄范围11.2±0.5岁。戴用T4K矫治器。病人戴用时间以晚上为主另外要求白天戴用1~2小时。矫治前后制取记存模型进行记录。平均疗程为12.1个月。对比每个患者矫治前后的模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矫治后患者上下牙弓中、后段宽度均有较大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基骨弓宽度的增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4K矫治器在治疗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同时具有扩大牙弓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安氏Ⅱ类Ⅰ分类(AngelⅡ1)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长度的变化。方法选择AngelⅡ1类均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病例矫治前后石膏模型13副,测量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前、中段牙弓宽度矫治后增宽,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后段牙弓宽度矫治后缩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前段牙弓长度矫治后无明显变化;全牙弓长度矫治后缩短,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矫治后的前段牙弓宽度增加;后段牙弓宽度有缩窄;全牙弓长度有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为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除SPP.SPPW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上气道矢状径的其他测量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安氏Ⅱ类与Ⅲ类患者数字化牙颌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为临床矫治计划的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30例安氏Ⅱ类与30例安氏Ⅲ类患者,扫描其石膏模型生成数字化模型,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对数字化模型的牙弓宽度及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5.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各测量牙位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牙弓与基骨弓宽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牙弓宽度为(52.94±1.85)mm,基骨弓宽度为(52.31±3.03)mm,其他牙位测量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安氏Ⅱ类与Ⅲ类错牙合畸形基骨弓宽度对比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区、上颌第二磨牙区、下颌第二前磨牙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牙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安氏Ⅱ类上颌尖牙区宽度较安氏Ⅲ类患者大,其他部位牙弓宽度较Ⅲ类患者小;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基骨弓宽度大于安氏Ⅲ类患者,而下颌基骨弓宽度小于安氏Ⅲ类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颊旁间隙的变化及影响颊旁间隙改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依据颈椎分期,选取生长发育结束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拔牙组18例,非拔牙组17例,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正面微笑像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 矫治后拔牙组颊旁间隙增大(P<0.01),非拔牙组颊旁间隙无变化(P>0.05),治疗前后颊旁间隙的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颊旁间隙面积比与后面高比呈正相关;与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拔牙矫治使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颊旁间隙增大,非拔牙矫治对颊旁间隙无影响;颅面的垂直骨面型及上下切牙的唇倾度与颊旁间隙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安氏Ⅱ类Ⅰ分类(Angd Ⅱ^1)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牙弓宽度、长度的变化。方法选择Angd Ⅱ^1类均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病例矫治前后石膏模型13副,测量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颌前、中段牙弓宽度矫治后增宽,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后段牙弓宽度矫治后缩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前段牙弓长度矫治后无明显变化;全牙弓长度矫治后缩短,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后的前段牙弓宽度增加;后段牙弓宽度有缩窄;全牙弓长度有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中拔牙位置的选择和矫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正常或后缩,上下牙弓拥挤度在Ⅰ度以内的患者11名,拔牙模式为.第二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下牙弓拥挤度为Ⅱ~Ⅲ度的患者10名,拔牙模式为.第三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拥挤度Ⅲ度,下牙弓轻微拥挤或无拥挤4名,拔牙模式为.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系统矫治.结果所有病例均达到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对齐.前两组病例磨牙关系为中性,第三组病例磨牙关系为完全的远中关系.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上颌一般选择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牙模式则与下颌后缩程度、下牙列拥挤度、下前牙唇倾度以及磨牙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2种拔牙模式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下切牙较直立、下颌牙弓轻度拥挤但磨牙严重远中关系,且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牙性或轻度骨性的安氏Ⅱ1类错牙 合的患者28例,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13例只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B组15例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下颌2个第三磨牙.2组均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应用头影测量技术对其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 2组患者矫治后,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尖牙达中性、磨牙达完全远中关系.矫治后B组较A组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平均向远中多移动1.35 mm,鼻唇角平均多增大1.43°,而A组较B组L1/MP平均多增大2.37°,下切牙凸距平均多增大0.79 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种拔牙模式矫治这类安氏Ⅱ1类错牙 合,其软、硬组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个第三磨牙矫治后,下前牙仍保持直立,上前牙得到更多的内收,侧貌改善更趋向协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牙列拥挤患者拔牙矫治及年龄因素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28例16岁以下牙列拥挤拔牙患者,28例16岁以上牙列拥挤拔牙患者,在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测量牙弓宽度,其中包括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磨牙间宽度减小;对比得出16岁以下组尖牙间宽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列拥挤患者拔牙矫治不会导致牙弓狭窄;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尤其是16岁以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