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应用免疫印迹技术(immunoblottechnique,IBT)对人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的检测进行探讨,旨在寻找一种简便易行、敏感快速、能对人牙菌斑中变链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检测方法。1材料和方法:①材料:醋酸纤维素膜(简称醋纤膜,浙江生产);...  相似文献   

2.
口腔的链球菌族属于微需氧菌,易受到氧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作者采用连续培养方法,观察血型链球菌(以下简称为血链菌)34和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Ingbritt(c)在有氧情况下的生长状态,得出血链菌34的耐氧能力高于变链菌Ingbritt(c)的结果。这一结果与血链菌为牙菌斑的先锋定殖菌的现象相一致。而变链菌的耐氧能力差使其生长,以及致龋作用对牙菌斑的内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口腔的链球菌族属于微需氧菌,易受到氧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作者采用连续培养方法,观察血型链球菌(以下简称为血链菌)34和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Ingbritt(c)在有氧情况下的生长状态,得出血链菌34的耐氧能力高于变链菌Ingbritt(c)的结果,这一结果与血链菌为牙菌斑的先锋定殖菌的现象相一致,而变链菌的耐氧能力差使其生长,以及致龋作用对牙菌斑的内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高龋及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分离株的蔗糖粘附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方法:选取本实验室从10例高龋儿童和10例无龋儿童(3 ̄5岁)牙菌斑内分离、鉴定所得的60株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来自高龋儿童(dmfs≥6)的39株和无龋儿童(dmfs=0)的21株变链菌在含糖培养基中对玻壁的粘附情况。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之间牙菌斑内变链菌分离株的玻壁粘附能力。结果:在含1%蔗糖的培养基中,高龋组变链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55.49+26.16)%,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27.01+18.39)%,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含蔗糖环境中,分离自高龋儿童牙菌斑的变链菌株对玻壁的粘附能力高于来自无龋儿童的变链菌分离株,提示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5.
奶瓶龋的变链菌和乳杆菌水平及产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变链菌和乳杆菌与奶瓶龋的关系。方法:将2~215岁幼儿30名分为有龋组和无龋组,每组15 名。从上前牙唇面刮取牙菌斑,进行细菌培养,对变链菌和乳杆菌数目作出统计。取全口牙菌斑,用酶联仪进行乳酸分析。结果:奶瓶龋儿童有较高的变链菌和乳杆菌检出率,两者检出率均为100%。龋损部位的变链菌和乳杆菌数目为5110?1136和4182?1118,超过无龋儿童的相应部位。有龋儿童耐酸菌产乳酸量13629116nmol/OD?161194 nmol/OD高于无龋儿童。结论:变链菌和乳杆菌可能是奶瓶龋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口腔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以下简称变链菌)的胞外萄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GTF)能利用蔗糖综合大分子,具有粘附性的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葡聚糖。这些大分子多糖对变链菌在牙面的定居、牙菌斑的形成,以及龋齿的发生、发展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变链菌在龋病  相似文献   

7.
天然药物防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天然药物防龋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基于目前所广为接受的龋病病因学说,细菌及牙菌斑被认为是主要致龋因素,其中变链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病原菌,因此防龋中药的筛选及研究工作大多从抑制变链菌生长和菌斑形成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口腔中3 种致龋菌的抑制效果.方法: 将30 名13~15 岁龋易感儿童随机分为3 组,即麦芽糖醇口香糖组(A组)、木糖醇口香糖组(B组)、空白胶母口香糖组(C组).咀嚼口香糖前后共收集2 次牙菌斑,运用平板法进行牙菌斑中细菌培养计数观察咀嚼口香糖前后3 种致龋菌(变链、乳杆、黏放)数量的变化.结果: 与咀嚼前相比,咀嚼口香糖4 周后A、B、C 3 组变链、乳杆、黏放致龋菌数量均呈下降趋势(P<0.001);与C组相比,咀嚼口香糖4 周后A、B 2 组更能显著降低变链数量(P<0.05);3 组间乳杆菌数量和黏放数量的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麦芽糖醇口香糖抑制牙菌斑内变链菌数量较为明显,对乳杆菌、黏放菌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 口腔微生物丛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存在着广泛的微生物种属,来源于口腔不同部位的标本,其占优势的细菌种类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牙菌斑内,厌氧链球菌占较大的数量,其中的大多数可被鉴定为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轻型链球菌(简称变链、血链、唾链和轻链)。一些资料已证明,变链与龋病发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唾链和血链虽可导致动物实验性龋,但对人类无致龋性或致龋性小。为研究牙菌斑中常见的厌氧链球菌,本文对在此环境下分离的四种链球菌作了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阳性检出率的比较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奶瓶龋儿童口腔变链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儿童口腔内的变链菌基因型与奶瓶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取20名奶瓶龋及20名无龋儿童牙菌斑及唾液接种于TYCSB培养基计数并筛选MS,采用AP-PCR法鉴定变链菌基因型。结果:奶瓶龋组儿童唾液及菌斑变链菌计数高于无龋组;并且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变链菌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14/20vs 5/20)。结论:患有奶瓶龋的儿童不仅变链菌计数高,而且多数被两个以上基因型的MS感染。  相似文献   

11.
链球菌和放线菌均为人牙菌斑中的主要成员,而且链球菌中的变链菌已被公认为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但放线菌与龋病的关系尚未确定,尽管许多报道论及粘性放线菌与牙骨质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正> 当代学者们已公认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致病菌是变形链球菌(变链菌)。有关变链菌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该菌的生长规律以便有效地予以控制,本文测试了上海市儿童牙菌斑内分离的变链菌株和国外参考菌株的生长速度,并讨论了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3.
菌斑固相、变形链球菌及葡聚糖对酸的缓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代谢后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40名18~21岁的大学生的饥饿牙菌斑,体外10%蔗糖孵育1h。体外制备无糖培养和2%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以25mmol/L KCl制备菌斑固相、变链菌团和不溶性葡聚糖混悬液及可溶性葡聚糖溶液,用1mmol/LHCl滴定并计数细菌密度,统计学分析。结果变链菌团代谢蔗糖后的缓冲容量为(0·099±0·047)mmol/L,比无蔗糖培养的变链菌团的缓冲容量(0·609±0·202)mmol/L低,且缓冲力随细菌密度降低直线下降,葡聚糖几乎没有缓冲作用[(0·028~0·032)mmol/L]。人牙菌斑固相缓冲力的变化规律与体外纯菌培养研究结果一致。结论菌斑固相缓冲力与所含细菌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无龋根面和牙骨质龋菌斑菌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选择门诊患者28人,分为无龋恨面组和牙骨质龋组进行了细菌学研究。结果提示:轻链菌、粘放菌和内氏放线菌是参与菌斑组成的基本成员;变链菌在牙骨质龋组中显著多于正常无龋根面组达10倍以上,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提示变链菌为根龋的主要致病菌;而韦荣氏菌是基础牙菌斑微生物群落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有龋和无龋人牙菌斑菌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无龋和有龋的儿童,青年,中老年人牙菌斑菌丛进行了分析,发现牙菌斑中大部分细菌不随年龄变化而更迭,但放线菌随年龄增加而增多,乳杆菌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尽管年龄不同,但有龋组中变链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均明显高于无龋组。奈瑟氏菌,血链菌,轻链菌,韦永氏菌和放线菌在有龋和无龋组中无明显差异,但奈瑟氏菌的属内构成比在有龋和无龋组中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血型链球菌和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血型链球菌(以下简称血链菌)34和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菌)Ingbritt(c)葡糖基转移酶(GTF)的活性测定,以及合成胞外多糖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提取血链菌34的胞外GTF的酶蛋白量比变链菌Ingbritt(c)多,而变链菌Ingbritt(c)胞外GTF的酶活性高于血链菌34;(2)血链菌34的胞外GTF酶具有合成IG和SG的能力,与变链菌Ingbritt(c)的胞外GTF酶一样具有多形性,血链菌可以催化形成足够的葡聚糖来激活变链菌引物依赖型的GTF酶,对牙菌斑的后继定殖菌是非常有利的;(3)获取血链菌34的GTF纯酶制剂比变链菌Ingbritt(c)容易。  相似文献   

17.
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后牙菌斑pH值变化趋势;寡核苷酸转化变形链球菌方法的筛选;变链菌细胞外多糖合成与乳牙高龋的关系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HA2基因与牙周病关系的研究;中药白芨抑制变形链球菌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重症婴幼儿龋(S-ECC)儿童及无龋儿童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简称变链菌)的致龋性,为S-ECC的早期检测及预防奠定基础.方法 按照NIH标准,将67名3~5岁儿童分为S-ECC组(n=35)、无龋组(n=32),采集牙面菌斑,经分离、鉴定获取纯化的变链菌株,接种至蔗糖浓度为20%的TYCSB液体培养基,检...  相似文献   

19.
一些学者强调了变形链球菌具有集居于牙面及造成龋病的能力。已经证实,变链对牙面的粘附是由于葡糖基转移酶合成的不溶性胞外多糖所致。此外,Hotz等人指出,变聚糖对限制牙菌斑扩散的性质大有帮助,因此推测水解这些葡聚糖的酶对预防龋齿应该有效。在离体试验中很早就已证实,由trichoderma harzianum OMZ779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幼儿猛性龋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幼儿猛性龋的优势病原菌,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生理生化学和 DNAG+C mol%测定方法,对30名2~5岁猛性龋患儿牙菌斑菌丛进行分离鉴定,采样部位为上颌患龋乳切牙龋损部位及邻近健康釉质表面,对照组的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则采集上颌乳前牙唇面颈1/3处的菌斑。结果:猛性龋儿童龋损部位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及两个采样部位菌斑标本中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P<0105)。结论: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为幼儿猛性龋的优势病原菌。关键词 幼儿猛性龋变链菌远缘链球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