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辉  郑曙翘  贾其余  俞宇  曹溢 《安徽医药》2013,34(7):967-968
目的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16例伴三角韧带损伤的外踝骨折全部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按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11例,良5例。其中有2例外踝伤口有轻度感染,经换药等对症治疗后愈合良好。结论治疗伴三角韧带损伤的外踝骨折时,除使骨折解剖复位外,对损伤的三角韧带进行重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载荷关节,生理功能要求很高。踝部的严重损伤包括合并距骨脱位的踝关节骨折,此类损伤的发生条件通常为踝部受到较大的暴力作用,故常伴有关节四周韧带同时受到损伤的情况。踝关节骨折伴距骨脱位手法整复及手术内固定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经手术治疗后可能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1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以改良术式修复三角韧带损伤.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结果 10 例中 9例切口1期愈合.1例术后外踝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于术后3周愈合,内踝伤口全部1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疗效评定根据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8例;良:2例;可:0 例;差:0例.结论 踝关节损伤中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三角韧带,改良三角韧带修补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创伤小,是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踝部扭伤是骨科常见损伤之一,而三角韧带损伤作为其中一种损伤类型,常常被认为可以自动修复,而放弃进一步处理,往往遗有踝关节不稳,疼痛等后遗症状.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对32例不同程度的三角韧带损伤而处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病例报告和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而三踝骨折又是复杂严重的关节内骨折,是除内、外踝骨折外,后踝(即胫骨关节面后唇)骨折移位可造成踝关节向后外侧脱位,可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及三角韧带的损伤。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要求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并修复损伤的韧带,以便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自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共对58例三踝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了治疗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在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56例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用Mazur[1]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49例,良7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除了要固定内、外踝,还需常规探查三角韧带有无损伤,若有损伤则予以修复。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就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62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手术治疗踝部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对腓骨的移位,短缩,旋转移位等畸形进行了纠正,观察组缝合修补三角韧带,对照组不予处理。结果 62例患者的Mazur评分优50例良11例可1例未见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观察组优秀率93.5%,对照组为67.7%,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组手术治疗方法对于踝部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是有效的,三角韧带应该进行人工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X线平片诊断的踝关节复杂骨折、X线检查未显示骨折线临床怀疑骨折者及X线检查发现骨碎片不能明确碎骨片来源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所提图像进行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技术分析,明确诊断.结果 65例踝关节骨折中,右踝骨折38例,左踝骨折27例.其中单纯外踝骨折15例;单纯内踝骨折12例;内外踝骨折10例;外踝、后踝骨折8例;三踝骨折19例;1例儿童内踝骨骺板部骨折(初次检查msCT未明确诊断,经MRI检查,诊断骨骺损伤,一个月后复查msCT见骨痂形成,明确诊断).结论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踝关节骨折中有明显优势,是踝关节部复杂骨折及x线平片不明确诊断临床怀疑骨折病例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生理功能要求高。因足外翻型,内翻型,外旋型和纵向挤压型损伤,导致内外踝,前后踝骨折,下胫腓关节分离伴有外侧副韧带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踝关节外伤引起的下胫腓关节分离,踝穴增宽。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使关节面对合不良,日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造成患者远期踝关节不稳疼痛的后遗症。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94例踝关节骨折脱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角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踝关节三角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固定腓骨后行三角韧带重建术,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18个月进行随访,除3例出现后踝骨折延迟愈合外,其他愈合较好,根据Mazur评分系统的评分结果,手术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如下:优21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高达91.89%(34例/37例)。结论:伴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手术固定腓骨后行修复三角韧带术,临床有效率高,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踝部骨折43例,外踝骨折用三分之一管形钢板固定,内踝骨折用2枚螺丝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后踝骨折主要通过闭合复位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1~2枚长螺丝钉在下胫腓关节上方固定。结果43例病人经随访6月~3年半,根据Leeds标准评定,优良39例,可4例。结论 本内固定方法能恢复踝关节稳定,手术创伤小,能使踝关节得到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骨折多合并韧带断裂,韧带断裂是否需要修复一直存在争议。我科对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所有合并三角韧带及外侧韧带完全断裂的患者在骨折复位固定的同时修复韧带,术后随访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效果满意,现报到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19-67岁,平均39.7岁;致伤原因:扭伤86,交通伤14例,损伤按照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损伤64例;旋前外旋型损伤28;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踝关节扭伤十分多见,人们由于工作繁忙,常常不把它当回事,其实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踝关节扭伤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也会留下一定的后遗症,给你的生活带来痛苦。 踝关节是个负重关节,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是靠周围的韧带来维持。踝部有两条主要的韧带:一条位于踝部内侧,称三角韧带;一条位于踝部外侧,称为外侧副韧带。踝关节扭伤导致踝部重要韧带的损伤。踝关节扭伤分为  相似文献   

14.
邓浩  吕俊生  王道俊  朱波涛  张维亚 《安徽医药》2021,25(10):1989-1992
目的 探讨三角韧带损伤修复对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踝关节内侧间隙和关节外翻的影响.方法 建湖县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120例踝关节骨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病人60例,两组病人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采取三角韧带修复手术.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恢复、疼痛情况、主动外翻角以及外翻力度、踝关节内侧间隙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对照组良好率55%,观察组75%,P<0.05),踝关节主动外翻角显著低于对照组,(24.05±0.80)°比(28.68±0.76)°,P<0.001,外翻力度显著高于对照组,(482.05±10.80)N比(453.68±10.76)N,P<0.001;两组踝关节内侧间隙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踝关节内侧间隙显著低于对照组,(2.49±1.22)mm比(3.12±1.43)mm,P<0.05.结论 三角韧带损伤修复手术对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踝关节内侧间隙和关节外翻显著改善,功能恢复良好,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王克强  吴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32-233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方法,为今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00例踝关节骨折,其中外踝骨折23例,下胫腓关节分离30例,后踝骨折20例,内踝及内侧三角韧带断裂修复27例。术后均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本组患者中,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感染。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术后恢复优秀55例,良好20例。结论在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时候,需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和韧带软组织的受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以及术后康复训练,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骨折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关节为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关节,特别是在行走时的负荷值约为体重的5倍。因此,当踝关节骨折时,若治疗不当,将会对关节的功能特别是行走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所以,踝关节骨折的复位要求较其他关节为高。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的内外踝和距骨组成。外踝尖比内踝尖长约0.5厘米,距骨体前宽后窄,因此当踝关节背伸时踝穴轻度张开。此时,关节周围的韧带紧张,踝关节不易骨折。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较外侧副韧带坚强,故临床上踩关节内翻损伤较外翻损伤多见。  相似文献   

17.
黄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31-232
目的总结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1例,双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2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7例。结果术后随访均获临床愈合,伤口一期愈合29例,1例出现伤口感染,积极处理后愈合,优良率达96.7%。结论对于踝部骨折联合下胫腓损伤者,要在认真分析损伤基础上,积极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可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后期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韩亚芳  刘长伟 《河北医药》2012,34(11):1671-1672
下胫腓分离在足踝部创伤中比较常见,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踝部损伤的10%[1],通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单独发生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病例也屡见报道[2].下胫腓分离常由旋前外旋、旋前外展型骨折引起,也可由旋后位创伤所致的外踝韧带损伤引起,而单纯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多是由过伸位外旋和胫距关节轴向挤压所致.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踝关节骨折脱位属于踝部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并发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踝部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对于较严重的损伤予以下胫腓螺钉固定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对于踝部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进一步进展,尤其是固定后可能出现断钉、下胫腓骨性连接等并发症[1],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内固定治疗必要性仍有争论[2]。2010—2015年作者治疗踝部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踝关节由踝穴(胫骨下端关节面与内、外踝)距骨以及周嗣的韧带组成.临床所谓之前踝是指胫骨下关节面前上缘略向前凸的骨嵴:后踝指胫骨下关节面顶部向后下方的延伸,可防止距骨后移,也称之为第三踝.三踝骨折(Conon骨折)多为内、外和后踝的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骨折移位大,韧带损伤较严重,常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后者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1].我院自2002~2007年诊治三踝骨折5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