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 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2.
目前颅内动脉夹层的相关报告甚少,有必要研究发生颅内动脉夹层的动脉壁部位及其合理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当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夹层时,会发生血管闭塞造成缺血,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动脉的夹层,将导致动脉膨起,形成动脉瘤样扩张,甚至发生血管破裂。本文综述文献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论述颅内动脉夹层的病理、病因学及其相关的临床问题,为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头颈部夹层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及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本文就头颈部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指由于脑动脉内膜的局部撕裂,在强有力的血液冲击下,导致内膜逐步剥离、扩展而形成的管壁结构异常,从而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当血液进入内膜与中膜之间时,可引起管腔狭窄,出现脑缺血症状;当血液进入中膜与外膜之间时,称为夹层动脉瘤,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根据发病部位,CAD可分为颅内动脉夹层和颅外动脉夹层。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的提高~([1]),颅内动脉夹层的患病率已经超过颅外动脉夹层,特别是在东亚人群中。CAD是儿童及青壮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仅次于动脉粥样硬化~([1-3])。本文就CAD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动脉夹层是指血液在动脉压的作用下进入动脉壁夹层中.血管壁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并扩展到内膜和中膜之间时,可引起血管闭塞发生脑缺血;当夹层发生在中膜和外膜之间时,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常导致脑出血.  相似文献   

6.
<正>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临床易混淆问题做简要评析。1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概念及发病机制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是指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当累  相似文献   

7.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 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 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颅内 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类型及目前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对于难治性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6~12月应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治疗15例患者,包括9例颅内动脉瘤和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年龄14~62岁.结果 在13例患者中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动脉瘤或瘘完全消除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在另两例患者中,因血管迂曲带膜支架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于带膜支架放置后3个月至1年获脑血管造影随访,病变未显影.1例载瘤动脉闭塞,余者载瘤(瘘)动脉畅通.结论 对于宽颈、假性和夹层颅内动脉瘤以及球囊难以闭塞瘘口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带膜支架是有用的血管内治疗工具.  相似文献   

9.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以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难度最大。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开颅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内科保守治疗。该文就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IVBDAs)是发生于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以动脉瘤 形成为主要形态学改变的动脉夹层,发病原因及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还 可能随时间进展演变转换,影像表现复杂多变,人们对IVBDAs的流行病学、自然病史、病因及发病机制、 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尚存有争议,现参考近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综述IVBDAs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67例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5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支架置入32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4例,微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1例;17例未行外科治疗。结果 CTA及MRA造影随访28例,DSA造影随访20例,42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术后3 d再次出血死亡,4例复查见椎动脉闭塞,1例遗留进食呛咳;未治疗17例中,4例住院期间又突然发生出血死亡。结论采用支架置入重建受累血管的真腔、闭塞假腔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3.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缘于未破裂颅 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对预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 痛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动脉瘤本身形成的扩张、压迫、血管壁剥离、动脉搏动以及微出血有关, 炎症机制参与其中。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并无特异性特征,以偏头痛样头痛为主,新发 的、剧烈的、持续的以及性质变化频繁的头痛需警惕动脉瘤破裂可能,SWI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头痛。 缘于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治疗更倾向于简单的盘绕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Jostent脉带膜支架对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8年11月应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治疗10例颅内动脉瘤。结果8例患者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完全消失并保持载瘤动脉畅通;另2例患者因血管纡曲带膜支架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于带膜支架放置后6个月造影随访,屁示颅内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畅通。结论带膜支架对于某些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可选的较好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带膜支架的制作工艺仍有待发展和优化,以使之适用于脑血管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染色技术检测iNOS在颅内囊性动脉瘤和正常动脉血管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所有脑动脉瘤标本中均可见iNOS表达,而正常脑动脉标本中则未见其表达:iNOS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动脉瘤壁外膜和中膜的炎症浸润区的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胞浆内。结论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局部iNOS过度表达,继而合成大量的NO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等方法 治疗18例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基本致密栓塞、2例非致密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术后3例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善),3例经远外侧入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其中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死亡、1例中残;I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和偏侧肢体麻木,其余患者术后平稳.17例获得1个月至3年随访,无一例动脉瘤复发或进展.结论 用于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方法 有多种,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或引起脑梗死,以及动脉瘤形态(如局限性偏侧型)、是否位于优势侧、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因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价值。方法复杂动脉瘤12例,其中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7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跨越动脉瘤颈后释放,通过支架的网眼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致密填塞7例,大部分填塞5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方法对我科2004年1月到2010年1月收治的3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出院时按GOS评分,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20例,中、重残者9例,死亡4例,其中2例为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后死亡,l例因呼吸衰竭而死亡,l例再出血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死亡率12.1%。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在临床特征上既有普通动脉瘤的出血特征又有颅内肿瘤的占位特征,还可以表现为缺血特征,临床上易误诊。手术目的在于解除动脉瘤对周围重要结构的压迫、防止再出血并保持足够的脑供血。手术涉及硬膜外充分剥离、载瘤动脉较长时间阻断、组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血管重建等多种手段,故手术策略是在对颅内血管全面有效管理的基础上清除占位效应,而不是简单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正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指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可形成壁内血肿、假腔,血液进入内膜与中膜之间时,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进入外膜下导致管壁膨出,形成夹层动脉瘤~([1])。脑动脉夹层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年龄小于45岁的青年卒中事件约20%是由动脉夹层所致~([1])。夹层可累及多个部位及多条血管,但并不是所有的夹层都会导致血管出现显著的管腔变化~([2])。以往公认脑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诊断脑血管夹层的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告自制带生物膜跨血管包裹件动脉痛夹(带膜包裹夹)治疗6例难治性动脉瘤,探讨其发展、应用范围及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4-2005年,我科应用带膜包裹夹治疗前循环动脉瘤3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其中梭形动脉瘤2例,夹层动脉瘤1例,宽颈动脉瘤3例;6例均为难治性破裂动脉瘤.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者5例,轻残1例.结论 带膜包裹夹是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在难治性动脉瘤中的治疗作用值得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