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母亲孕期体重超标或肥胖,其孩子一出生就会出现血管壁增厚,日后心脏病危险也将随之升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平均年龄为35岁的一组女性,这些女性在怀孕16周内体重指数从体重不达标到严重肥胖不等。研究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7天内对其腹部大动脉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自身体重同患有相关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并且研究具体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5月~2017年03月健康体检人群200例作为实验对象;针对其体重指数同患有相关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回顾性分析,并且对于肥胖患者研究相关方法加以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自身体重指数同患有高脂血症疾病、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疾病以及胆结石疾病表现为显著的相关性.对于肥胖患者在施以护理干预期间,着重于运动方面、饮食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等展开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出现系列疾病的概率.患者的体重指数呈现出升高的情况后,患有糖尿病、胆结石疾病以及高血压疾病概率呈现出显著的升高(P<0.05),患有高脂血症疾病概率未呈现出相关性(P>0.05);患者存在高脂肪饮食习惯以及存在进食甜食习惯,同不存在以上习惯的患者比较,出现肥胖的概率呈现为显著升高(P<0.05);对于不喜欢运动健康体检人群同喜欢运动健康人群比较,出现肥胖的概率呈现为显著升高(P<0.05).结论:如果健康体检人员自身体重指数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高,则患有高脂血症疾病以及胆结石疾病等概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高,对此需要创建护理方案对肥胖患者施以护理干预,以将高脂血症等疾病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李兰  赵艾兰  徐蓉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205-1206
目的:研究不同出生体重婴幼儿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五华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2002~2003年度出生并接受系统管理的355例不同出生体重婴幼儿随访资料,用WHO标准诊断肥胖。结果:高出生体重儿肥胖检出率(25.53%),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12.50%)及低出生体重儿(5.32%),三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出生体重男女婴幼儿肥胖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肥胖程度均以轻度为主;4个月内婴儿特别是两个月组婴儿更易发生肥胖,占肥胖儿总数的46.43%;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幼儿比较,肥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出生体重是婴幼儿发生肥胖的重要因素,预防应从胎儿期抓起,干预年龄段重点在4个月内,出生后前几个月的母乳喂养对日后肥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期体重增长模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3月1日至9月30日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检及分娩的单胎GDM孕产妇共976例,按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11.5%,112例)、正常体重组(63.7%,622例)、超重/肥胖组(24.8%,242例);按孕期体重增长模式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45.1%,440例)、体重增长适宜组(38.2%,373例)、体重增长过多组(16.7%,16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不同体重增长模式GDM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不同孕前BMI患者,孕期增重情况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肥胖组(F=46.39,P<0.01)。不同孕期增重模式下,新生儿出生体重为体重增长过多组>增长适宜组>增长不足组(F=16.81,P<0.01),大于孕龄儿(LGA)发生率情况亦同(χ2 =31.14,P<0.01);手术助产、巨大儿发生率均为体重增长过多组>增长适宜组>增长不足组(χ2 =3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重控制情况与新发糖尿病(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研究队列满足条件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比较随访体重控制在不同水平时DM的发病率,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体重控制情况与随访新发DM的关系.结果 3 168名研究对象中,有102例新发糖尿病患者;基线体重偏瘦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的DM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4%、4.1%、5.5%、5.7%;基线体重正常、超重但随访转为肥胖的人群DM发病率分别为15.4%、7.2%,而随访体重保持或控制为正常的人群DM发病率仅为4.9%;多因素凋整后,以体重保持正常的人群为对照组,基线体重正常但随访转肥胖的人群发生DM的RR为4.09,95%CI为1.75~9.54,基线体重肥胖随访仍为肥胖的人群发生DM的RR为2.89,95%CI为1.54~5.42.结论 若随访人群的体重能有效控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将会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36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205例产前BMI≥28者为产前肥胖组,156例产前BMI<28者且孕期体重增长≤15kg为产前体重正常组。分析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产科并发症有无差异性。结果:肥胖组孕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切口延期愈合、产科并发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杜建英  邹红霞  宋艳  迟洁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73-4275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对排卵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被确定为单纯性肥胖所致不孕的104例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实验组52例,通过控制体重、降低体重指数,观察两组排卵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52例,均无体重改善,自发排卵2例,占4%。实验组52例,体重平均减轻(5.55±1.31)kg,自发排卵12例,占24%。结论:通过降低体重指数,可改善排卵功能,是单纯性肥胖不孕患者改善排卵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无锡地区1 435对巨大儿和正常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随访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与肥胖相关的资料,分析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巨大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10%和2.86%,正常儿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69%和1.61%;巨大儿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高于正常儿(P <0.01);巨大儿与正常儿相比,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分别为1.35和1.78,AR值分别为3.41%和1.26%。经趋势χ2检验发现,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均增加(P<0.01),发生超重和肥胖的RR值和AR值也随之增加;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重、性别、父亲和母亲的BMI以及喜欢吃油炸食品可能为儿童期BMI的影响因素。 【结论】 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有关,预防肥胖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9.
徐敏  宋学茹  张慧英  韩玉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5):3854-3856
目的:探讨肥胖与非肥胖的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内分泌指标差异及治疗效果的差异以及治疗后体重下降对内分泌指标改善的影响。方法:118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按照体重指数分为非肥胖组72例、肥胖组46例和按照治疗后体重指数的下降分为BMI下降<2、BMI下降≥2组各59例,观察其治疗前后内分泌指标及其改善情况。结果: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肥胖组LH、T、TG、LDL、Fins、HOMA-IR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S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肥胖组与非肥胖组LH、T、TG、LDL、Fins、HOMA-IR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MI下降≥2组较BMI下降<2组LH、T、TG、LDL、Fins、HOMA-IR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肥胖较非肥胖者存在更为明显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但初诊时体重指数对治疗效果无影响;治疗后体重下降的程度对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内分泌及代谢指标改善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重指数与脂肪肝、血脂及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参加校体检所有人员均进行病史询问并检查血压、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心电图、胸透、眼底检查、空腹12小时的晨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空腹上腹部B超检查。对资料完整离退休高血压患者313例,按体重指数(BMI)分为三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进行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TC、TG、LDL均高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MI与脂肪肝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s=0.911,P<0.01),肥胖组与正常组、超重组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升高,超重组较正常组血压值高。结论肥胖高血压患者应减轻体重,BMI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对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肥胖引发糖尿病的危险(1)肥胖诊断:①标准体重法: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10%为正常,10%-20%为超重,>20%为肥胖。②体重指数法(BML):实际体重÷身高(米)2,>23为超重,>25为肥胖。(2)肥胖分型: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脂肪组织中储存过多的脂肪而言。①多细胞型: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与高血压病、高血脂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760例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冀东油田职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测定血脂、血糖,计算体重指数。根据体重指数的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对其与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本次体检者中男性体检者肥胖发生率是女性体检者的2.8倍,提示该人群不同性别肥胖的发生率存在差异,男性肥胖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研究还显示,冀东油田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患病率随着肥胖程度的不断加重,呈上升趋势。结论:体重超标及肥胖在冀东油田男性职工中发病率已经较高,由肥胖导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在冀东油田职工中患病率也已经较高,严重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应研究制订行之有效的卫生政策,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保障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正常体重儿童少年腹型肥胖的检出率及血压特征,为控制青少年肥胖和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中38 816名7。17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依据BMI和腰围指标判定体重状况和腹型肥胖。结果7-17岁中小学生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5.37%、72.47%、12.92%和9.24%。在正常体重的学生中,腹型肥胖检出率为5.86%(女生7.19%,男生4.33%),女生高于男生(P<0.01)。正常体重腹型肥胖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z值)高于正常腰围组(P<0.01)。结论正常体重腹型肥胖儿童少年的血压水平较高,应列为高风险人群并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最新研究表明,肥胖会使人减寿,肥胖造成的危害与终身吸烟相等。研究人员把体重指数(BMI)作为研究指标(BMI指数=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Kg/m^2)。一般人们把人体健康指数在25~29的人界定为超重,人体健康指数在30以上的界定为肥胖。  相似文献   

15.
在谈论减肥这个话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测试一下自己是否属于"肥胖一族"。目前,国际上惯用的标准体重测量方式为: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m2。正常的体重指数应该介于18~25之间,25~30之间属于超重,高于30为轻度肥胖,高于35为中度肥胖,超过40的为重度肥胖。也就是说,一位身高175厘米的成年男性,体重介于55公斤至77公斤之间,都属于正常体重范畴。如果您真的有必要减轻体重,而且属于单纯性肥胖,那么,可以参考我们为您收集的减肥小贴士,通过科学的方法达到健身美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田勘 《健康博览》2006,(11):13-13
新近完成的两项大规模研究证明,超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和肥胖(超过标准体重20%)都可增加死亡危险,对于男性而言更是如此。对美国50万名50~71岁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人员通过问卷方式对这些人在10年间的各项身体指数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问卷是在1995年和1996年  相似文献   

17.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静然  冯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1-1902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高危妊娠提供依据。方法:以体重指数(BM I)为标准分组,分析孕妇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是5.8%、6.9%和11.2%,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期增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糖尿病明显增多,是正常体重组的4倍,肥胖组妊高征明显增加。3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钳使用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肥胖组和孕期增重过多者巨大儿、妊娠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肥胖常常与糖尿病相伴。有调查显示,80%~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或肥胖。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往往比较关注血糖的变化,而忽视了体重的增加,或者认为只要控制好血糖就万事大吉。实际上,体重的稳定控制是控制血糖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环节。研究显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10%,可使空腹血糖下降60%,糖尿病相关死亡下降3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 18岁成人共计179 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水平自我评价、慢性病患病知晓情况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和血脂四项。选取收集到的87 552名超重肥胖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我国有74.7%(95%CI:73.3%~76.1%)的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我体重水平,其中轻度低估率为60.7%(59.6%~61.7%),严重低估率为14.0%(13.1%~14.9%)。较高年龄、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和肥胖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高血压患者知晓和血脂异常患者知晓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中国大部分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身的体重水平,低估受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慢性病知晓等因素影响,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7 638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BMI组人群在随访期间的全死因死亡风险(hazard ratio,HR)值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77 451人年,平均随访4.39年,随访期间共死亡1 274人,低体重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 ≤ BMI < 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 ≤ BMI < 28.0 kg/m2)、肥胖组(BMI ≥ 28.0 kg/m2)死亡人数分别为39人、575人、484人和176人,相应的死亡率分别为15.6%、9.5%、6.2%、5.1%。调整混杂因素后,以正常体重组为参照,低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死亡风险的HR值(95%CI)分别为1.66(95%CI:1.20~2.30),0.68(95%CI:0.61~0.77),0.58(95%CI:0.48~0.68)。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低体重人群的全死因死亡风险最高,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较低,超重和肥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