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眼部及系列用品微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时运  张文华 《眼科》1996,5(1):38-40
1991年~1993年期间,对软质角膜接触配戴者眼部及系列用品污染微生物进行调查。结膜囊带菌阳性率戴镜前为33.6%,戴镜后为22.5%。P〈0.005。戴镜前结膜囊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戴镜后菌群发生了变化,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率与革兰氏阳性菌接近,戴镜者系列用品28.2%~40.6%,被微生物污染,戴镜前,后结膜囊菌群变化与接触镜系列用品污染密切相关,检查了32例戴镜并发角膜感染病例,从眼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国人版角膜接触镜配戴者生活质量量表(CLIQ)并评估其信度和效度,分析得分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英国原版CLIQ进行翻译、回译、文化调试,形成国人版量表。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4─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5例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再随机选取20例由2名调查员分别进行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01例。视功能维度因应答率小于50%被删除。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7,眼部症状维度为0.68, 便利性、经济和情感维度均>0.7,量表Guttmann Split-Half系数为0.89,眼部症状、便利性、经济和情感维度分别为0.75、0.78、0.65和0.93。认知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和Guttmann Split-Half系数均为 0.49故被删除;删除条目20后健康关注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和Guttmann Split-Half系数分别为0.68 和0.73。2名调查员之间的评分结果高度相关(r=0.87~0.99,P<0.001)。各条目的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83~1.00,量表的平均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5。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5个因子分别对应各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60.43%。眼部症状维度与年龄(r=-0.153,P=0.03)和戴镜年数(r=-0.167, P=0.018)轻度相关,情感维度与戴镜年数轻度相关(r=0.209,P=0.003)。量表总分在不同戴镜年数[(3.60±0.34)年 vs. (3.71±0.32)年,P=0.026、每月戴镜天数[(3.60±0.33)d vs. (3.70±0.33)d, P=0.041]和无/有眼部症状(3.71±0.32 vs. 3.60±0.34,P=0.021)的配戴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镜配戴者的经济维度对分高于硬镜配戴者(t=2.588,P=0.017)。结论:删去视功能维度、认知维度和条目20后,CLIQ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戴镜年数越长、每月戴镜天数越多以及无眼部症状的患者得分较高,硬镜配戴者在花费方面的担忧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角膜接触镜经验配戴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配戴者的戴镜行为、护理习惯以及对角膜接触镜医疗属性的认知程度,探讨提高配戴者戴镜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可行性对策。方法调查研究。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和杭州6个城市42家大型眼镜店对角膜接触镜经验配戴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28题(分6部分内容),包括:①配戴者基本资料和戴镜史;②当前戴镜行为;③日常护理习惯;④眼科检查和随访复查;⑤对角膜接触镜的认知评估;⑥镜片验配和影响因素。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本调查共回收到504份有效问卷。①受访者中女性439名(87.1%),男性65名(12.9%),年龄为19—42岁,平均(27.8±7.3岁);戴镜经验为6个月~12年,平均为(6-3±5.2)年。②6.2%(31/504)受访者戴日戴型镜片过夜,2周和1个月更换型配戴组比日抛组、3-6个月更换组以及〉6个月更换组更遵循更换周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2、57.52、45.91,P〈O.01)。③73.O%(368/504)受访者在操作镜片前洗手,54.0%(272/504)受访者有揉搓清洁镜片,38.1%(192/504)受访者使用护理液冲洗镜片。④67.1%(338/504)受访者从未主动随访复查,50.1%(207/413)和37.8%(68/180)受访者对戴镜期间出现的不舒适和眼病曾采用不恰当的处理方法。⑤17.1%(86/504)受访者知晓角膜接触镜为医疗用品,超过6成受访者对角膜接触镜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错误。⑥63.1%f318/504)受访者将接触镜的价格作为选择镜片的首要影响因素。结论很多配戴者在角膜接触镜使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原因可能是对角膜接触镜医疗属性认知不足,眼保健意识匮乏等。应该普及角膜接触镜配戴护理相关的公众教育,提升验配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加强初戴者的安全、规范使用宣教,以提升角膜接触镜的配戴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CL)及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及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之间的差别.方法 选取有角膜接触镜配戴适应证的屈光不正患者共172例(300眼),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任何眼病.根据患者的主观要求及眼部情况分为SCL配戴组(59例102眼)和RGPCL配戴组(113例198眼).配戴方法均为日戴型连续配戴,即每日戴镜时间不少于6 h.随访时间为3年.分别于配戴前、配戴后6个月和3年进行检查,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比例及变异系数,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对两组戴镜前后的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后3年,S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27.1±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CCT较戴镜前减少(3.1±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时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戴镜后3年时RGPCL组CTT较SCL组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S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水平曲率和垂直曲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GPCL组戴镜后各时间点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RGPCL组角膜曲率较SCL组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SCL组和RGPCL组戴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戴镜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3年,SCL组和RGPCL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降低了(368.5±31.5)个/mm^2和(140.2±5.6)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角形比例和变异系数:SCL组戴镜后3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戴镜前后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戴镜后3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配戴RGPCL对患者角膜形态及功能的影响较小,同长期配戴SCL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轻中度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方法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轻中度近视青少年21例42眼,使用眼前节分析仪(Orbsean—Ⅱ)评价戴镜后1天、1周、1月、3-6个月的角膜变化。结果配戴者角膜地形图3mm区域角膜曲率平均值下降,戴镜1周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diff值下降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diff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最薄厚度减少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white—to—white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轻中度近视使用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中央区曲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形态的改变,停戴接触镜后,角膜形态会逐渐恢复,其恢复时间还与配戴镜片的种类、配戴方式、配戴时间的长短、个体差异等均有相对的关系;配戴接触镜后还可以引起角膜厚度的改变.角膜地形图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接触镜配戴者的角膜形态改变,尤其是对接触镜配戴者进行屈光治疗时,可以适当掌握手术时机,同时,可用于鉴别早期圆锥角膜及指导接触镜的更佳验配.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因配戴软性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而产生角膜新生血管的33例59眼,对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与戴镜年限、连续戴镜时间、角膜与镜片的匹配有密切关系,对于此并发症的治疗采用停戴接触镜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镜片及护理用品的微生物状况,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感染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配戴角膜塑型镜者结膜囊、常规清洗消毒前后镜片、镜盒及护理液取材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培养,并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细菌检查阳性率结膜囊为66.3%;清洗消毒前后镜片分别为72.4%和11.2%(P<0.01);镜盒同清洗消毒前镜片;多功能护理液为8%(4/50).眼部感染者均检出有细菌生长.结论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镜片及护理用品有微生物污染,常规的护理操作可明显减少镜片上污染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及泪液的影响。方法: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1 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0例80眼,平均年龄13.68±2.32岁,戴镜前平均等效球镜-3.61±1.48D,夜间戴镜8~10h,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wk;1,3,6,12mo的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表面规则指数( SRI)、泪膜破裂时间( BUT)、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结果:戴镜后12 mo与戴镜前相比,屈光度明显降低,平均等效球镜从-3.61±1.48D下降为-1.39±1.3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9±1.55D下降为40.13±1.41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SRI升高,从0.34±0.01增加到0.37±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BUT 减少,从10.39±2.25s下降到7.26±1.77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以上指标均在戴镜1wk后趋于稳定,戴镜后1,3,6,12mo各指标与戴镜后1wk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病例数增加,以Ⅰ级为主,戴镜后1wk;1,3,6,12mo角膜染色Ⅰ级分别为15眼(18.8%),9眼(11.3%),13眼(16.3%),9眼(11.3%),12眼(15.0%)。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荧光素染色Ⅰ级者的BUT均比0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使近视度下降,角膜变平坦,不影响泪液的基础分泌,但泪膜稳定性下降,应注意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戴角膜塑形(OK)镜前后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的动态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1于我院收治的近视儿童40例80眼,依据等效球镜度数(SE)水平将试验对象分为低度组、中度组,均选择夜戴型OK镜配戴治疗,分别于戴镜前、戴镜1wk,1、6mo,1a检测并记录患儿的裸眼视力(LogMAR),眼部A超监测患儿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轴长度(AL)水平,综合验光仪验光测量SE水平,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K)值,采用ORA分析仪测量角膜补偿眼压(IOPcc)水平,同时计算出CH和CRF数值。

结果:戴镜后1wk,1、6mo,1a裸眼视力(LogMAR)水平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SE、角膜曲率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戴镜后1wk,1、6mo,1a CH及CRF明显低于戴镜前(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 CH明显升高(t=6.010、6.447、6.556,均P<0.05)、CRF明显升高(t=6.429、6.786、7.143,均P<0.05)。戴镜后1wk,1mo, CH、CRF分别与K、CCT呈明显正相关(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8.330、3.922、3.432、3.334,均P<0.05)、中度组CH明显低于戴镜前(t=13.276、4.964、4.052、4.387,均P<0.05)。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H明显升高(t=4.413、4.903、5.001,均P<0.05)、中度组CH明显升高(t=8.312、8.773、8.889,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H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089,P<0.05)。戴镜后1wk,1、6mo,1a低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8.684、3.928、3.618、3.308,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低于戴镜前(t=15.432、5.576、5.057、4.668,均P<0.05); 与戴镜后1wk相比,戴镜后1、6mo,1a低度组CRF明显升高(t=4.755、5.065、5.376,均P<0.05)、中度组CRF明显升高(t=9.856、10.374、10.764,均P<0.05)。戴镜后1wk,中度组患儿CRF水平明显低于低度组(t=2.610,P<0.05)。

结论:配戴OK镜后CH及CRF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戴镜后1wk时CH及CRF水平最低,戴镜后1mo恢复至稳定状态,配戴OK镜不影响角膜生物学性能。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CH及CRF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以达到最佳矫正效果,此现象与角膜曲率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对近视儿童角膜高阶像差及眼轴发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8 - 14岁接受角膜塑形术的近视儿童20例(40眼),测量戴镜前,戴镜后1周、6个月及1.5年角膜地形图、角膜高阶像差和眼轴。比较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治疗区不同偏心状态各时间点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分析戴镜后光学治疗区偏心状态与眼轴变化值的相关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 治疗区中心主要呈颞下方向的中度偏心( 0.5 - 1.0 mm),各时间点偏心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塑形镜戴镜后角膜总高阶像差、总三阶像差、总彗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F=4.491、5.297、2.927,均P< 0.05)。戴镜后1.5年,偏心距离与角膜各像差变化值无相关性。戴镜后1.5年,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延长(t=-0.725,P< 0.05),但眼轴变化值与偏心距离不相关。结论: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光学中心偏心距离在戴镜后1周达到稳定并可引起戴镜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增加,但在戴镜1.5年后光学治疗区中心偏心程度对眼轴发育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与角膜塑形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触镜室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9例(57眼),平均年龄(9.7±2.1)岁,等效球镜度范围-1.00~-4.75 D,验配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屈光检查、Oculus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地形图、Canon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子(CRF)。根据角膜中央K值及e值采用经验法进行镜片验配。分别于戴镜1 d及7 d后进行角膜曲率测量,测得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对戴镜前、戴镜后1 d、戴镜后7 d的视力、角膜曲率进行方差分析,并分别对CH及CRF值与戴镜1 d、7 d后角膜曲率变化值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配戴1 d后角膜曲率平坦K1由(42.76±0.78)D下降到(41.78±0.86)D,戴镜7 d后下降为(40.52±1.26)D(F=71.962,P<0.05),戴镜1 d后陡峭K2由(43.91±0.81)D下降到(43.34±0.89)D,戴镜7 d后下降到(42.14±1.44)D(F=40.602,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CRF值与戴镜后1 d、7 d角膜曲率平坦K1、陡峭K2的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及CRF值在角膜塑形术角膜重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配戴软性及硬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形态及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屈光不正患者60例(120眼),分别予以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contactlens,SCL)及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CL),其中SCL组30例(60眼),RGPCL组30例(60眼),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a、2a角膜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Diff值、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戴镜前RGPCL组角膜上下表面屈光力差值为(0.98±0.49)D,戴镜后1a为(0.66±0.43)D,戴镜后2a为(0.59±0.37)D,均较戴镜前减小(P<0.05);戴镜后1a、2a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均较戴镜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L组戴镜后1a、2a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I-S值、前后表面Diff值、前房深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前中央角膜厚度为(549±26)μm,戴镜后1a为(527±29)μ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2a为(509±31)μ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配戴RGPCL对角膜代谢和功能影响不明显,且能够提供更好的光学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4.
角膜塑形镜:中国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 3a来 ,角膜塑形镜 (OK镜 )的旋风刮入我国的大江南北 ,不少医院 ,特别是基层医院甚至眼镜店都纷纷上马。据不完全统计 ,推销 OK镜的厂家达 17家 ,每月销售的镜片达 2 0 0 0 0付。这里除了商业经济利益因素的驱动外 ,媒体的误导也是重要的原因。典型的误导内容有 :(1)“戴镜只数月 ,视力就 OK”;(2 )戴 3m o近视就能治好 ;(3)美国 FDA已批准 ;(4 )无副作用 ;(5 )一片到底 ,无须换片 ;(6 )只要一台角膜计 ,无需其他眼科设备。为此 ,在厂商获得巨额利润同时 ,不少配戴者与配戴单位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配戴者出现不少并发症 ,配戴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厚度、曲率的影响。 方法:检测143例(286只眼)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地形图。154例(308只眼)正常人为正常对照。比较连续配戴角膜接触镜不同年限患者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的差异。 结果:配戴SCL较短者(≤2年)的CCT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戴镜时间超过2年的II组和III组与对照组及配戴SCL≤2年的I组CCT相比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配戴SCL对角膜曲率无显著影响 结论:短期配戴SCL后角膜厚度尚无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厚度逐渐变薄。而不论长期或者较短时间配戴SCL角膜曲率并无显著变化,但随着戴镜时间的延长角膜的不规则性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配戴Paragon CRT角膜塑形镜后光学治疗区直径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眼轴增长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04/2022-09配戴Paragon CRT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资料226例226眼。分析戴镜后1mo光学治疗区直径的相关因素以及重叠光学治疗区面积/瞳孔面积比值与戴镜后1a眼轴增长量的关系。结果:戴镜后1mo,光学治疗区直径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与平坦角膜偏心率呈正相关。戴镜后1a,小直径光学区组眼轴增长量(0.25±0.18mm)显著小于大直径光学区组(0.34±0.24mm,P=0.002),小面积比值组眼轴增长量(0.24±0.19mm)显著小于大面积比值组(0.35±0.23mm,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重叠光学治疗区面积/瞳孔面积比值两个因素影响眼轴增长(均P<0.05)。结论:中央角膜越厚、平坦角膜偏心率越小的配戴者光学治疗区直径更小,且光学治疗区直径及重叠光学治疗区面积/瞳孔面积比值均与眼轴增长量相关。  相似文献   

17.
喻谦  刘娟  付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095-1098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效果及对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根据年龄分为11~14岁组58例116眼,15~18岁组62例124眼,均给予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6、12mo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改善情况、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平均屈光度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11~14岁组戴镜6、12mo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优于15~1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但戴镜6、12mo,11~14岁组与15~18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11~14岁组戴镜6、12mo眼轴长度大于15~1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戴镜前后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6、12mo各时间段及组间戴镜前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有助于改善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尤其低年龄近视人群效果较佳,且对前房深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配戴者依从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验配RGPCL患者的复查频率,换镜频率及眼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A超和非接触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查频率,角膜地形图检查频率;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北京患者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率分别为80.2%、72.5%,57.1%,61.5%,57.1%,外地患者为35.4%,43.1%,54.5%,57.O%,54.9%;所有戴镜患者戴镜适应后平均2-3月复查一次,12-15个月换镜一次.并发症主要为角膜轻度点染(I级),北京患者22例(12.1%),外地7例(3.8%).北京患者A超及角膜内皮显微镜6个月检查频率、角膜地形图3个月、6个月检查频率分别为83.5%,86.8%,91.2%,36.3%;外地患者分别为89.9%,92.4%,96.2%,41.8%;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角膜厚度各项参数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CL戴镜患者在严格的医疗监控下依从性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未引起明显角结膜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连续配戴对眼表上皮的影响以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CL配戴者依据连续戴镜时间分为<12h组、12~24h组和>24h组,共3组。对正常对照组(35例70眼)与病例组(99例198眼)进行用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vital staining,FLS)、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conjunctivalimpression cytology,CIC),对比各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结果:SCL戴镜各组FLS记分、杯状细胞密度与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h组与12~24h组之间,<12h组与>24h组之间FLS、杯状细胞密度与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24h组与>24h组之间FLS、杯状细胞密度与结膜上皮鳞状化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会导致眼表上皮损伤和结膜杯状细胞减少,结膜上皮角化。且持续戴镜时间越长,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治屈光不正的效果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观察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Super.OEX)矫正屈光不正的效果、使用安全程度以及配戴者的适应情况。方法:对来本中心验镜RGPCL的36例患者72眼,根据屈光度、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适合的镜片。分别于戴镜1w、1个月、3个月后进行戴镜视力、眩光对比敏感度、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地形图和裂隙灯等各项眼科检查:结果:配戴RGPCL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尤其对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P=0.005)。部分戴镜眼对比敏感度比戴框架眼镜眼有提高。配戴RGPCL的舒适度较好,但初戴者需要数日的适应。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眼轴长度、角膜厚度均无明显变化。戴镜后未见有严重的角结膜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容易被接受的,并且明显优于框架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