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外伤后的视网膜脱离大多由于玻璃体的积血机化牵引所致,然而其它因素也不容忽视,如晶体摘除等,后者在外伤后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上常可成为外伤后远期机网膜脱离的病因。该类病例由于病理变化复杂、临床治疗常甚困难、手术成功率低,以致预后差。我科于1993年曾收治了1例外伤后无晶体的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经药物和手术治疗后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导如下:病例介绍代××,男,17岁,学生,住院号524017。因右眼突然视力减退伴源侧黑影半月就诊。患者于1979年11月(3岁时)因右眼被剪刀刺伤而行角膜修补术。1980年4月发生外伤性…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奇  张晰 《眼科研究》1995,13(2):117-119
伴脉络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发病占同期视网膜脱离的4.15%。分析住院手术135眼,总痊愈率为65.93%与同期不含脉络脱离的视网膜脱离成功率相比,复位率低且明显差异(P〈0.01),将135例脉络膜脱离分为花边,半月,球形三型,花边型组手术成功率较高,放视网膜下液有很高的意外率,封闭了裂孔,可以完成环扎术,不放水更有利。对注气要慎重,术前术后要早用、用足激素,同足激素,同时尽早手术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手术成功率。方法 根据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结果 40例40眼,出院时复位33眼(83%);未复位7眼(18%),2-14胡访结果复位32眼(80%);未复位8眼(20%)。结论 术前术后早用皮质类固醇,同时尽早手术,提高成功率;花边型脉络膜脱离组手术成功率高,与其它两型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视功能的恢复与脉络膜、视网膜脱离时间长短有关;严格放液原则,预防术后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复发,减少未复位率。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2岁,汉族,农民。2002年12月因左眼鞭炮炸伤后疼痛,视力剧降在当地医院就诊。据病历记载当时眼科情况:左眼视力:数指/眼前,眼压:T 1。左眼睑皮下淤血,结膜混合充血( ),角膜上皮水肿,前房深,前房积血Ⅱ级,虹膜震颤,虹膜9点~12点根部断离,未见晶状体。眼后段窥不清。当时行左  相似文献   

6.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因常合并葡萄膜炎、低眼压以及迅速发展的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改变,其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之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脱离术后脉络膜脱离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从1993年1月-1994年1月共行网脱手术251例254眼,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31眼占12.2%。其中出血性脉络膜脱离3眼占1.1%,浆液性脉络膜脱离28眼占11.1%。  相似文献   

8.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伴脉络膜脱离(脉脱)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的预后影响.方法139例140眼中Ⅱ级膜57眼(40.7%),ⅡA级膜62眼(44.3%).ⅢB级膜21眼(15.0%).64眼行环扎加压手术(scleralbucklingsurgery,SB),76眼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closedvirteoussurgery.CV).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大于3月,最长达2年,平均3.7月,一次手术复位109眼(77.9%),最终复位率89.3%(125/140).Ⅱ级膜中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82.1%、94.4%(P>0.05),其中裂孔大小合计>3PD的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58.3%、92.3%(P<0.05);ⅢA级膜中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64.0%、86.4%(P<0.05);ⅢB级膜均采用CV手术,一次手术复位率57.1%.结论对于膜形成不严重的Ⅱ级膜行SB手术比较合适,但裂孔合计>3PD的宜行CV手术,对于ⅢA级膜及以上的行CV手术更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PPV)复位视网膜后硅油填充状态下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T)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35例首次接受PPV成功复位视网膜的RRDCD患者纳入研究(作为RRDCD组)。记录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眼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SCT。36例首次接受PPV成功复位视网膜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作为RRD组及40例医院的体检者作为正常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H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等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d、1周,RRDCD组、RRD组SCT均较正常组厚(术后1d:t=9.220,P<0.001;t=6.826,P<0.001。术后1周:t=4.341,P=0.011;t=2.849,P=0.034),而这2个时间点RRDCD组和RRD组间的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RRD组SCT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7,P=0.646),而RRDCD组SCT相对正常组及RRD组都要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4,P=0.028;t=-6.207,P=0.010)。术后RRDCD组和RRD组SCT均呈持续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3个月,RRDCD组SCT与BCVA呈正相关(r=0.399,P=0.017),RRD组SCT与BCVA无相关性(r=0.109,P=0.529)。结论RRDCD术后黄斑SCT变薄,且SCT与BCVA相关。SCT可以作为评估RRDCD术后视力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1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因常合并葡萄膜炎、低眼压以及迅速发展的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改变,其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之前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RDCD)患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探究眼血流是否参与RRDCD的发生。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0名研究对象入组,其中RRDCD患者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3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患眼和健康眼的眼动脉(OR)、睫状后动脉(PC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参数,并收集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详细的眼科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RRD组和RRD对侧眼组,RRDCD组和RRDCD对侧眼组,分析RRDCD的临床特征,并对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参数比较。再分析比较各组眼血流参数。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RD组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相比OA、CRA的峰值收缩速度(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降低(P<0.05)。RRDCD组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相比,眼压明显降低,CRA和PCA的PSV和EDV降低(P<0.05)。RRDCD组患眼和RRD组患眼相比,RRDCD组患眼PCA的阻力指数(RI)降低(P<0.05)。结论RRD患者患眼OA、CRA血流速度降低,RRDCD患眼CRA、PCA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CA血流供应减少可能解释了RD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2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一月,于200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8,左眼下方视网膜青灰色隆起,未见裂洞。怀疑血管瘤可能,予B超,MRI检查,提示:左眼视网膜脱离,未见隆起病灶。2003年2月15日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光感,左眼角膜透明,晶体透明,视网膜全脱离,隆起至晶体后,B超未见视网膜下隆起病灶。2003年2月18日本院行左眼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术中灌注针尖插入晶状体,行晶切,颞上,鼻下切开周边视网膜,共180度,放出积血,脉络膜上出血点电凝,光凝,视网膜周边至赤道部行光凝…  相似文献   

15.
曾××男50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年余于2006年2月15日入院。2005年初曾经检查血糖高,出现“三多一少”现象,自行饮食控制后血糖多次复查正常。视力:右眼0.06,左眼0.8。右眼晶状体皮质混浊,核呈2度硬化,后囊膜混浊,眼底模糊不清。左眼晶状体皮质混浊,眼底没有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前眼压:右眼为14m m H g,左眼为15mmHg。术前B超检查结果:双眼玻璃体混浊,以右眼明显。术前空腹血糖:6.8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4.66mmol/L,C反应蛋白3.6mg/L。患者于2月17日行右眼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取等量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各1ml行球后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简称冲击疗法)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简称脉脱型网脱)术前应用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冲击疗法,对照组10例(10眼)在本病术前采用一般疗法。比较二者术后的疗效。结果 手术复位率:治疗组70%,对照组40%,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术前采用冲击疗法治疗本病,能更迅速、更可靠地抑制脉络膜炎症,更快地使脉脱减轻或消失,更快地使  相似文献   

17.
外伤后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之术前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5%-8.6%,本病预后较差,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手术时机难以掌握.据文献报道一般复位率仅为35%~62%.若合并外伤因素,眼底情况将更为复杂.因此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对本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报告3例.例1,刘××,女,38岁.右眼前黑幕伴视力急聚下降1月余,于1993年11月15日来我院就诊.发病前1周右眼有拳击伤史.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4,J_r7看不见,左眼1.0,J_1.眼压右眼1.94kPa,左眼2.31kPa(1kPa=7.5mmHg).右角膜清,前房稍深,KP(-),闪光( ),瞳孔圆7mm(药物性散大),晶体清亮,轻微晃动.左眼正常.眼底检查:右视网膜全脱离,视乳头色泽正常,距视乳头鼻侧约2PD可见一圆孔,孔边翘起,视网膜可见较小的固定皱折,下方隐见脉络膜扁平脱离.临床诊断(1)右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2)右眼顿挫伤.全身及右眼结膜下皮质类固醇治疗1周后,行右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外冷凝及气液交换术.术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18.
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茹  王景昭 《眼科》1996,5(2):90-92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复杂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然而远期疗效不尽相同,仍有11%~53%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1995年2月~1995年12月连续收治15例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分别采取巩膜外手术,硅油下视网膜手术,硅油取出后玻璃体一视网膜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12例视网膜复位(80%),其术后视力为0.1~0.7者10只眼,0.05以下者2只眼,随访3~10个月,平均4.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对23例(23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术前7 d即开始口服强的松,采用标准平坦部三切口玻璃体切割及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酌情联合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术中新发现裂孔 5个(21.74%);术后6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20眼(86.96%),部分复位2眼(8.70%),未复位1眼(4.35%);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0.1以上为5眼(21.74%);术后并发症较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 tinopathy,PVR)的发生率较低.结论对眼内增殖明显,视网膜裂孔位于大范围脉络膜脱离区或术前未发现裂孔的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是可以优先考虑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选择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61例61眼,与同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非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2例53眼进行对比研究,观察二者眼部体征及手术复位率等情况,并分析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好发因素。结果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眼前节反应重,眼压低(平均4mmHg),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前者的一次性手术复位率为65.51%,后者为88.6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组中年龄50岁以上及屈光度-6D以上的患者占总例数的50%以上,27.87%的患者合并有黄斑裂孔。结论脉络膜脱离伴视网膜脱离具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症状,老年人和高度近视者好发,多合并有黄斑裂孔,其手术复位率显著低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