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一次性20ml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成人创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实验设定的胫骨骨髓腔输液的纳入标准,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心肺复苏急救的成人创伤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计27例,首选胫骨骨髓腔输液通;对照组35例首选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比较两组通道建立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补液速度,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两组通道建立的时间、首次给药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补液速度比较:骨髓腔输液通道在未加压情况下,与外周静脉补液速度有差异(P<0.05);在加压的情况下,与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速度差异不大(P>0.05).结论 在成人创伤实施心肺复苏术的院外及院内急救中,若外周静脉通道难以建立,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穿刺胫骨骨髓腔输液可达到快速给药、加压快速输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导致的急性微循环灌注量减少(微循环障碍)是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根本原因,包括创伤后大量失血、复杂性骨折、挤压伤、大血管破裂以及广泛软组织损伤后血浆大量外渗等.创伤患者失血量达30%就可危及生命.32.6% ~59.5%的伤员死于失血性休克[1].因此,快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途径进行复苏是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关键.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对3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救治过程中行骨髓腔穿刺输液,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种常见不同骨髓腔穿刺部位在成人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急救成人组中无法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骨髓穿刺部位分为A组(肱骨近端部位穿刺)、B组(胫骨近端部位穿刺)、C组(胫骨远端部位穿刺),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骨髓腔输液通路建立时间、穿刺后及冲洗时患者疼痛评分(NRS)、输液速率、血压回升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总体操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输液速率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血压回升时间A组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骨髓腔输液通道建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A组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C组,总体操作满意程度A组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髓腔穿刺输液相较于胫骨近端、胫骨远端穿刺输液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是一种理想的骨髓腔穿刺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便携式超声在院外急救困难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2017年12月-2018年1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院外急救科接诊的135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超声引导组和常规对照组,超声引导组将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静脉穿刺过粒,包含有操作前静脉血管评估,操作时实施引导,操作后进行确认评估。常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触摸或者触摸不到依据解剖学血管走向进行言穿。对照两组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引导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8.06%,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常规对照组。结论在院外急救中使用便携式超声引导静脉穿刺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高氧液对高原地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压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48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止血、吸氧、留置导尿、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快速输血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静脉输液时采用高氧液,首次500 ml,每隔2 h 1次,对照组则输注等量未处理过的复方乳酸钠。观察休克指标改善或恢复所用的时间。结果治疗组血压回升、心率恢复正常、尿量、末梢循环及血气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高原地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静脉通路给高氧液,可以迅速提高患者的Pa02、SaO2,增加尿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缩短组织缺氧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输注高氧液相对简单易行,未发现明显的禁忌症和并发症,是高原地区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建立静脉通道的方法一般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穿刺及静脉切开等。但对于危重患者,外周静脉常收缩塌陷,穿刺困难,中心静脉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且较耗时,导致最佳用药时机丧失。建立骨髓腔通道进行骨髓输液作为一种有效的输液方式,被国外急救组织广泛采用。我院应用骨髓腔输液创伤急救患者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132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LFR组[60例,当平均动脉压(MAP)上升至50~60 mmHg时即减慢输液速度,限制液体入量,维持MAP在50 mmHg左右]和积极液体复苏组(72例,采取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MAP在70 mmHg左右),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FR组院前输液量为(232±215)ml,显著低于AFR组[(830±542)ml,P<0.01],LFR组术前输液量为(328±309)ml,显著低于AFR组(1905±1340,P<0.01).LFR组死亡率为13.3%,显著低于AFR组(27.8%,P<0.05,单侧).LFR组术前剩余碱(BE)值为(-7.9±5.9)mmol/L,显著低于AFR组(-9.9±5.7,P<0.05),LFR组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68±97)×109,显著高于AFR组[(233±91)×109,P<0.05];LFR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为(12.3±1.7)s,显著低于AFR组[(14.5±1.9)s,P<0.01];LFR组术前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36.5±14.1)s,显著短于AFR组[(41.8±18.5)s,P<0.05].结论 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液体复苏法可能优于积极液体复苏法.  相似文献   

8.
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过程中,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快速补液扩容,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但由于休克状态下周围循环衰竭,末稍静脉塌陷而常常无法建立输液通道而延误抢救时机.骨髓输液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时,除了可以给药,其进液的速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加压的情况下,骨髓输液的速度达到原来的几倍,可以成功地用于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自2010 年3 月起,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当中应用经骨髓输液与经静脉输液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严重创伤或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简单、安全、有效、快速地建立输注通道,直接关系到急诊救治的成功与否。当传统的静脉输注通道变得困难或不可能时,骨髓腔内(Intraosseous,IO)输注技术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该项技术能迅速、可靠地建立输液通道,并且不影响心肺复苏术的实施,为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休克抢救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对于急性喉梗阻及严重呼吸困难不具备条件气管插管或反复气管插管失败者,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气道并保障通气是院外急诊救治的关键,如不有抢救措施患者可能会失去生命,紧急环甲膜穿刺虽然不能做为永久开放气道的手段,但在院外危急情况下是最有效的初级救治措施。笔者对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5月~2013年11月救治的22例严重呼吸困难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紧急环甲膜穿刺在该类患者现场抢救中的作用和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显像仪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在儿科急诊危重症困难穿刺患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症,需要进行静脉穿刺者,且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共206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73例,年龄1 d~15岁.按照穿刺方法不同分为常规静脉穿刺组和血管显像仪穿刺组,其中常规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结合多维度协同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以北京世纪坛医院2019年1—5月入组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1—5月入组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干预,观察组采取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结合多维度协同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治疗指标、负面情绪、生命质量、急救满意度、抢救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球囊时间、支架置入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以及环境领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心力衰竭、休克、胸痛及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分级分区管理结合多维度协同干预的急救效果显著,生命质量显著改善,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性休克42例急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手术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42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性休克,的治疗经过,总结最佳治疗措施与流程。结果42例患者年龄(31.6±4.8)岁,停经(49.4±6.2)d,均因下腹痛入院.有休克症状,腹腔穿刺均抽出不凝血,术前血色素平均(6.7±3.2)g/dl。36例经“绿色通道”直送手术室。开放两路以上静脉输液通道(其中一路中心静脉)行液体复苏,同时快诱导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进行开腹(34例)或腹腔镜下手术(8例),腹腔出血(1123±436)ml,异体输血前均给予自体血液清洗回输(768±247)ml。手术切除患侧输卵管、宫角或剥取胚囊保留附件,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结论“绿色通道”快速入院直送手术室,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迅速液体复苏,快诱导插管全麻下手术,配合自体血液清洗回输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剂理液体复苏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死亡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进行性出血性休克兔模型,随机分为3组(无补液(对照)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输注0.9%氯化钠溶液与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溶液混合复苏液(体积比2:1)。无补液组不输液,小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1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50~60mmHg调整,大剂量复苏组按失血量2倍输液,速度参照平均动脉压目标值70~80mmHg调整,于休克0、1、2、3、4h分别检测血清肌酐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4h死亡率及比较肾脏病理切片等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死亡率显著低于无补液组,P〈0.01,与大剂量复苏组相比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肌酐(cr)与对照组、大剂量液体复苏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休克模型形成后个时间段MAP各不相同,P〈0.05;各组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各异,差别较明显。结论对进行性出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降低休克早期死亡率;早期进行小剂量液体复苏可以改善。肾功能,更有效的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无锡市院外急救心肺复苏效果急救人员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提高院外急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无锡市急救中心接诊心搏骤停患者并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医生进行分析,对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资、急救技能、现场组织抢救能力医生的心肺复苏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本科以上(含本科)组与本科以下学历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级职称以上组与中级职称以下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年资急救医生组与低年资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组与一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场组织抢救能力较强急救医生组与现场组织抢救能力一般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救医生的学历、职称对心肺复苏效果无影响;高年资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低年资急救医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一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现场组织抢救能力较强的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现场组织抢救能力一般急救医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术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前实施GnRH-a预处理的患者记为A组(n=39),术前实施孕三烯酮预处理患者记为B组(n=32),术前未实施预处理患者记为C组(n=31)。比较三组预处理前后手术指标,术后3个月月经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6个月内复发率和有生育需求者妊娠成功率。结果三组术中膨宫液使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月经来潮时间、术后3个月月经改善情况和改善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膨宫液吸收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最多,B组次之,A组最少;A组黏膜切净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复发率远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有生育需求者妊娠成功率均远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应用GnRH-a联合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能够明显缩小肌瘤体积,减少术中膨宫液吸收量,降低术中黏膜残留风险,控制复发,提高有生育需求者妊娠成功率,且效果明显优于孕三烯酮预处理和未预处理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症超声指导儿童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泉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78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常规体液复苏,n=39)与观察组(重症超声指导下体液复苏,n=39),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h后,两组患儿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显著上升(P<0.05),心率(heart rate,HR)显著下降(P<0.05),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无显著性改变(P>0.05),两组CVP.HR,MA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h后,两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显著上升(P<0.05),乳酸(Lac)及中心静脉二氧化碳分压(Pv-aCO2)水平显著下降(P<0.05),两组治疗12h后ScvO2、Lac及Pv-aCO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频率、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7d及28 d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超声能准确指导脓毒症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有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大量输注晶体液与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20±13.62)岁,接受晶体液输注,发病48h内晶体液入量〉15L组19例,〈15L组31例。50例中13例并发腹腔高压(IAH)但没有达到腹腔问隔室综合征(ACS)的标准,8例并发ACS,余29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休克后48h内晶体液输入量与IAH(包含ACS)发病率的关系。结果休克后48h内晶体液输入量ACS组为(11.77±3.68)L,显著高于IAH组[(8.25±2.43)L,t=2.68,P〈0.05]和对照[(5.59±2.71)L,t=-2.75,P〈0.05]。而IAH组的48h内品体液输入量亦显著高于对照组(t=2.62,P〈0.05)。晶体液入量〉15L组的IAH(包含ACS)发病率为68.42%(13/19),显著高于晶体液入量〈15L组(25.81%,8/31,P〈0.05)。结论大量晶体液的输入与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LAH与ACS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