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院外急救中应用静脉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操作方便、固定牢固,适用于院外急救患者的搬运,不受患者体位变动、躁动,以及途中救护车的颠簸的影响,可减少针头移位脱出,提高了抢救小作效率。本文回顾了49例不同年龄的院外急救烧伤患者,使用静脉套管针穿刺输液后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分析了烧伤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讨论了穿刺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喉罩是介于气管插管和面罩之间的通气工具,为人工气道的建立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且简便的补充手段,亦可用于协助气管内插管和心肺复苏中作为紧急通气道使用。随着喉罩产品的推陈出新,喉罩的优越性渐趋明显,喉罩使用率逐步提高。合肥急救中心于2011年引进插管型喉罩,作为气管插管的补充,应用于院外急救中需要建立紧急通气道,但又难以在短时间内成功进行气管插管或不能行气管插管的患者,本文就喉罩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通过骨髓腔输液与常规静脉输液对于院外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北京急救中心中区分中心院外救治的创伤失血性性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骨髓腔穿刺组(IO,n=50)和常规静脉穿刺组(IV,n=50)。分别应用骨髄腔穿刺或常规静脉穿刺进行快速补液治疗。比较建立补液通道所用的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现场救后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骨髓腔穿刺组建立有效补液通道时间明显比常规辞脉穿刺组短(P<0.05),骨髓腔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穿刺组(P<0.05),骨疏腔穿刺组现场救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穿刺组(P<0.05),骨髓腔穿刺组发生液体渗漏的患者明显少于常规静脉穿刺组(P<0.05)。结论常规静脉穿刺对救治环境和患者自身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院外现场急救因其特殊性有时难以保证常规静脉穿刺的顺利进行。采用骨髓腔穿刺建立补液通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输液通路穩定性高,方便及时给予抢救药物,可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骨髓腔穿刺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在院外现场抢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与人口结构迈向老龄化,急救呼叫量逐年增加,但行业普遍存在着医生短缺与流失、医生队伍不稳定的现象,直接导致急救呼叫满足率低、急救网络难以扩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北京市院外急救事业发展的阻力和"瓶颈"[1].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钢针. 1 优势 传统的钢针刺激性强,容易产生静脉炎,在静脉穿刺中容易刺破静脉导致渗液.而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针管柔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双头输液,具有避免反复穿刺、保护患者静脉、利于患者活动和搬运,随时保持静脉通道、便于及时给药和减轻护士工作量等优点,适用于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者[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提高院外急救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方法。方法在院外急救管理中应用双向同步物质和精神激励,在调整薪酬、职称激励、单病种质控等六方面进行双向同步物质激励,采用职工大会、季度座谈和政策倾斜等五方面措施进行双向同步精神激励;比较、分析实施前后相关业务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双向同步物质精神激励应用后,急性ST段抬高心梗患者受理时间由304 s降至210 s,现场送达医院时间由2024 s降至752 s,现场救治时间由2216 s降至1640 s,接报至到达时间由3215 s降至2648 s。结论采用双向同步激励可有效提高院外急救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输液器材,近年来国内应用日趋广泛,在临床应用效果、应用范围、穿刺置管方法,以及观察护理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昆山市急救中在急救车上对患者应用将静脉留置针技术,拓展急救手段,提高急救速度和质量,尤其对于创伤、中毒等患者的院外抗休克、解毒治疗可有效保证重要脏器循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和社会节约医疗资源,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急救自行车”是指放在急救车上的电动自行车。北京999急救中心自2009年启用急救电动车30辆,分布于10个站点。车长为90 cm,体积小,可以折叠,车前装有车筐放急救物品,与其配套的这些车均配备了双肩背微型急救包,里面装有GPS导航设备、呼吸器、氧气瓶、止血绷带、血压仪,世界上最先进的小型心电图等设备以及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伤的急救药品。并携带800兆电台,随时和指挥中心联系,上报现场情况,接受指令。  相似文献   

9.
冲突是组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学术界对冲突的研究也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何管理组织中出现的冲突,对组织的成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杜宇研究认为,应该从不同意见、负面情感、恶意妨碍三个方面来定义冲突[1].  相似文献   

10.
院外急救是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也是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随着社会发展,交通的发达,各种交通事故及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多发性创伤所占比例较高,江西省宜春市紧急救援中心接诊患者中创伤类占44.7%.此类患者发病急,病情重,且多伴有骨折,甚至多发性骨折.正确使用真空夹板固定院外急救患者骨折部位,能有效降低骨折患者在院外急救途中的再损伤率和死亡率,提高院外急救抢救成功率并广泛应用于120急救、消防、矿山、体育等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模式在脑卒中院外急救中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1月一2018年9月武汉市急救中心收治的12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1月一2018年9月武汉市急救中心收治的接受院外一体化急救模式64例脑卒中患者纳为试验组。另择规范制度实施前,2016年11月一2017年11月武汉市急救中心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急救相关指标、接诊医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从呼救到接受院外急救时间、从呼救至入院接受专业救护时间、出车速度、建立静脉通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初步诊断准确率、无后遗症率、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患者对院外急救满意度、接诊医生对院外急救满意度分别为93.75%、17.19%、60.94%J 5.63%、98.44%、96.88%,对照组分别为79.69%、4.69%、42.19%、35.94%、85.94%、82.81%,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脑卒中院外急救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急救速度及医护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殊职业人群对现场救护的认知状况与能力需求,为特殊职业人群现场救护能力的界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金华市区交警、消防员、出租车司机等3种不同职业共70名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特殊职业人群对现场救护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对救护技能的认知状况。结果3种特殊职业人群在救护现场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有差异,对现场救护能力的需求有差异。结论由于各从业人员的职业特点及现场救护知识的储备不同,造成他们现场救护的心理、行为反应不同,对救护能力的需求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急救知识认知现状,为教育部门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温州医学院2011级945名大学新生进行有关急救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 大学新生急救知识知晓率偏低,总体的知晓率为25.5%;电视或网络为目前知识来源的最主要的媒介;学习态度大多较好,有九成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急救知识感兴趣或很感兴趣.讨论大学新生的急救知识缺乏,映射了我国中小学生急救教育的匮乏.教育部门应引起重视,制定相关教育计划,对各阶段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系统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武警部队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讨当前武警部队基层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分析武警基层部队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效果评价形式,提出部队基层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在基层开展急救技术健康教育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平时教育;分类准备,执行任务前强化;随队保障,见缝插针教育指导;立足受众,针对性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四平市高中生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探讨高中生急救知识不足的原因,为相关部门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抽取四平市某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497名高一、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四平市高中生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测试成绩及格率为4.23%;单项测试成绩中,心肺复苏的及格率最低为1.8%,创伤急救成绩及格率为34.6%,其他急救知识中,触电、中暑、中毒的及格率分别为83.70%、44.06%和13.48%.高二生成绩显著高于高一生,P<0.05.高中生通过电视和网络获得急救知识的分别占49.5%、22.7%,在培训班中获得急救知识的仅占3%.结论 四平市高中生急救知识水平较低,应加强开展相关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警察和高中毕业生对院外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获取途径、学习意愿及学习需求,探讨进行院外急救知识与技术培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60名警察及750名高中毕业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结果 警察组和高中生组施救意愿分别为85%、93.4%,最终主要影响因素为“怕承担法律责任”和“和自己没关系”;两组人群参训率分别为23.3%、19.8%;两组人群对院外急救技能知晓率集中在“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结论 两组人群对院外急救技能掌握情况较差,救护意识薄弱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援.健全法制、培训制度、科学施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郑州市中小学生急救观念及相关基本急救技术的掌握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抽样调查郑州市二七区中小学三所学校六个班级,填写自行设计的问卷,并当堂收回,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中小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程度,但相应的急救基本技术还很欠缺,尤其是救命的重要技术不知道的有36%,其他技术掌握不准确的或处理错误的占10%~45%.结论 中小学生的急救观念和基本急救技术有待于提高,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高,老师对急救意识和技术的提高对于中小学生急救的普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充市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需求情况,为高校开展相关急救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南充市3所高校1200名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南充市大学生对于“援救溺水者适宜的方法”知晓率最高,为96.4%;对于“心脏骤停后多少时间是进行现场急救的黄金时间”知晓率最低,为14.8%。总知晓率为61.7%。不同性别、年级、家庭住址、是否接受过社会机构培训的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832、0.330、0.183、0.130,P值均>0.05),而不同专业、是否接受过高校课程培训、不同培训途径的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67.205、58.624、8.275,P值均<0.05)。若学校设立现场急救培训课程,有93.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接受系统的急救培训后,有91.7%(945/1030)的大学生表示在遇到有人需要现场急救时,愿意出手相助。结论南充市大学生对一些简单、常规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较好,对一些专业性较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不佳,但具有很高的学习需求和现场施救意愿,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系统化的急救知识普及和急救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情况及当前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基地建设和管理,促进不同省份之间的工作交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依据基地评审指标体系对基地建设工作进行评审。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对各年度、各省、各项工作得分进行统计描述,并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基于覆盖率、总分对各省基地建设效果、基于各项工作得分对应急救护工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成基地65家,其中按照基地建设效果大致可归类为5类,第一类包括天津、上海、安徽、山东、河南、甘肃;第二类包括内蒙古、辽宁、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青海;第三类包括吉林、广西、重庆、云南、新疆;第四类包括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第五类包括江西和宁夏,各省基地建设效果差异较大。22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按照得分情况也大致分为5类,机构设置、传播活动、人员配备是目前完成较好的工作,而科研创新、数据管理、定期审核是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结论我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今后工作中不仅要关注薄弱环节,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也要继续落实常规培训工作,确保基地切实长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仿真模拟急救知识培训提升医务人员急救能力,以期进一步提高儿科急救技术能力。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湖南省儿童医院1456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实施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开展急救知识教学,培训前后采用自制《应急技能相关知识问卷》对培训对象儿科急救知识进行测评,利用问卷星平台设置考卷,比较培训效果,通过统计答题用时判断其培训前后急救反应能力。结果培训后不同职称、年龄、职业等特征医务人员急救知识知晓水平、答题用时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系统医务人员与其他系统比较优势明显,培训后知识得分达(98.36±15.04)分。结论仿真情景模拟教学对于儿科医务人员急救知识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能有效提升其急救反应能力,可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