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陈旧性神经损伤行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及其效果。方法54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成A、B、C、D4组。A组陈旧性神经损伤行“不开窗”神经端侧缝合;B组陈旧性神经损伤行“开窗”神经端侧缝合;C组新鲜神经损伤行“不开窗”神经端侧缝合;D组新鲜神经损伤行“开窗”神经端侧缝合。结果再生效果A组最差,D组最好,B和C介于二者之间。结论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采用两神经断端的端端缝合法 ,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上 ,或者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缝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之间 ,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神经端侧缝合术在 2 0世纪初就已开展。 190 3年Balance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术治疗面瘫 ,与此同时 ,Ham和Low将臂丛神经上干植入颈7神经根治疗臂丛上干损伤。在此后的90年 ,再没有学者进行过神经端侧缝合术的研究。1992年巴西学者Viterbo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供体神经端-侧缝合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效果的差异.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切断右侧颈5、6神经根,模拟臂丛上干损伤,分别以膈神经及同侧颈7神经根作为供体神经,按照端-端和端-侧两种缝合方式修复患侧肌皮神经,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予修复.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作神经行为学评分、电生理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3个月,以不同供体神经行端-侧缝合组均有明显神经再生现象,但效果不及对应的端-端缝合组(P<0.05).同侧颈7神经根端-侧缝合组,其行为学评分、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和神经组织学检测为各修复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上干损伤模型中,采用不同的供体神经进行端-侧缝合效果存在差异,膈神经与同侧颈7神经相比,是端-侧缝合相对较好的供体神经;利用神经端-侧缝合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尚不能达到与端-端缝合相同的效果,临床使用需掌握严格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无缺损的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提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新方法,观察神经再生和靶器官的恢复情况。方法SD大鼠80只,高位切断左侧胫神经。随机分为5组:A组:胫神经两断端行端端缝合,远端于膝关节水平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B组:断端处理同A组,远端移植正中神经作胫腓神经干之间的端侧桥接缝合。C组:单纯作断端的端端吻合。D组:胫神经干近端结扎并固定,远端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E组:近端处理同D组,远端切除部分神经段后,与腓神经干行端侧缝合。术后行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4周)D、E组有神经再生,术后12周A、B组的神经再生、传导功能及靶肌肉和运动终板的恢复情况均优于C、D、E组。结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方法,可尽早恢复对靶组织的营养和神经再支配,为高位缝合处高质量神经的长入赢得时间,提高了有效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大鼠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大鼠进行研究,实验分五组:A组,将切断的腓神经远端与正常胫神经干行端侧缝合,保留缝合部胫神经外膜;B组,同A组,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予以去除(“开窗”);C组,将一神经移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胫神经干和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D组,将胫神经切断,近端与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E组对照:仅切断腓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鼠神经端侧缝合后腓神经远端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结论:动物鼠类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规端侧缝合方法进行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实验研究,观察神经再生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效果更好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用6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出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90°断面,行腓总神经端端缝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同时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以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进行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学、肌湿重、神经电生理检测,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及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螺旋式改良缝合组(C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常规端侧缝合组(B组)(P<0.05),与端端缝合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对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常规端侧缝合法.结论 神经断端采用螺旋式改良缝合后,神经再生良好;螺旋式改良缝合法较常规端侧缝合法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缝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当临床遇动力神经缺乏时,采用神经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神经端侧缝合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目的: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术后神经的再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只大耳白兔,分6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其远断端与胫神经行端侧缝合为实验组,切断远断端后不与胫神经缝合为对照组。术后进行电生理、组织学等观察。结果:可见胫神经侧支发芽长至腓总神经。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发芽支配与供神经无关的肌肉、皮肤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都是在神经断裂时采用端端缝合。如有神经缺损,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缺损范围较小时,可采用适当游离两神经断端、改变关节位置、神经移位以及骨缩短等方法;缺损范围较大时,则采用自体神经移植予以修复,以保证在无张力下进行神经缝合。迄今为止,这些仍然是神经损伤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修复方法。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侧缝合到邻近正常神经干的侧壁上,由正常的神经干形成侧支发芽,长入侧方缝合的损伤神经远侧内,使损伤神经的功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早在1903年Balance即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治…  相似文献   

9.
不同端-侧缝合方式修复周围神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标准端-侧缝合方式与其他变体在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 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7组,将右侧肌皮神经切断,以同侧尺神经作为供体神经,按照端-端缝合组(end-to-end,E-E组)、端-侧缝合组(end-to-side,E-S组)、侧-侧缝合外膜开窗组(side-to-side,S-S组)、侧-侧缝合外膜不开窗组(side-to-side,S-S'组)、螺旋缠绕外膜去除组(spiral,Sp组)、螺旋缠绕外膜保留组(spiral,Sp'组)、阳性对照组(controlling group,CG组)制作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神经电生理、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3个月,各端-侧缝合组均有明显神经再生现象,但效果均不及端-端缝合组,各种端-侧缝合术式的变体与标准端-侧缝合方式相比差异不明显(P>O.05),保留神经外膜的两组为各组中效果最差.结论 神经外膜对端-侧缝合效果有影响,各种缝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通过手术方式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能力的效果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加搭桥的动物模型,比较其与端端缝合及单纯端侧缝合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均分为3组:端端缝合组(A组)、端侧缝合组(B组)、端侧缝合加搭桥组(C组)。分别于术后2、8、16周对再生神经及正常对照行电生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分析并比较神经传导速度(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神经纤维计数(NFC)、神经超微结构等指标,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在术后8周及16周时,再生神经的NCV、NFC、纤维形态、支配肌肉的CMAP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1),但不如A组。结论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加搭桥后的再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端侧缝合,但与端端缝合仍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可直接显示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方法。方法取5只成年Wistar大鼠,将右侧腓总神经切断,远端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缝合。术后3个月切取缝合部位神经和对侧正常胫神经,福尔马林、锇酸和甘油处理后,于手术显微镜下剥离结缔组织,将神经纤维梳理出,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另切取缝合口及其远端的腓总神经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神经端侧缝合口分离出的神经纤维,可见在郎飞结附近发出细小侧芽,而正常胫神经则未发现。缝合口纵切片见神经纤维从胫神经进入腓总神经,缝合口远端腓总神经横切片见大量再生纤维。结论采用神经纤维梳理技术可直观地显示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断伤行端侧缝合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2例周围神经断伤作端侧缝合术。其中,前臂尺神经长段缺损3例,远断端与邻近正中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缺损7例,远断端与邻近腓浅神经干作端侧缝合;腓总神经膝上长段缺损2例,远断端与胫神经干在膝部作端侧缝合。对照组6例,皆为腓肠神经小腿中下段的缺损,远断端未作处理。术后连续随访3~5年。结果 缺损神经支配区感觉功能有所恢复,而运动功能恢复不明显。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感觉功能有一定的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差,临床应谨慎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式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1903年Ballance等~[1]第一次报告此术式,把面神经远端缝合到副神经侧方治疗面瘫。但直到1992年Viterbo等~[2,3]就端侧缝合发表一系列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后,它才因其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而被重视,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术是将损伤神经远断端缝合到相邻神经侧方,或将一段神经用端侧缝合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失功能神经之间。术后正常的供体神经能够作为动力神经,以侧支发芽(collateralsprouting)的神经再生方式通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法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对端缝合后脊髓内神经细胞出现的时间和数量。方法 Wistar大鼠36只,切断其右侧腓总神经后,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端侧吻合组:腓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侧方窗口缝合。(B)对端缝合组:腓总神经近,远端作对端窝缝合。(C)对照组:腓总神经不作缝合。  相似文献   

15.
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组织学与荧光逆行追踪法研究端侧缝合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雌性SD大鼠,共24只,实验分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端端缝合组和端侧缝合组。3个月后,每组取2只,切取缝合口上下0.5cm的神经采用HE染色法进行缝合口形态学检查。另外6只大鼠,作为供体神经的胫神经用0.2%Diamidino Yellow,用作受体神经的腓总神经用0.2%True Blue进行逆行追踪。7~10d后经灌注取出大鼠L4~L6的DRG与相应的脊髓腰膨大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端侧缝合组缝合口近端有神经轴突经侧方长人缝合口远端。同时可以看到胫神经的束膜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神经逆行追踪法中双标细胞出现在端侧缝合组L4~L6DRG(L4,L5DRG为主)及相应的脊髓腰膨大的切片中;端端缝合组、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仅可见单标细胞。端侧缝合组DRG双标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脊髓内以大细胞为主。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的再生方式是侧枝芽生。再生纤维中既有感觉成分又有运动成分。感觉再生以痛觉为主。  相似文献   

16.
端侧缝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远端缝合到邻近正常神经的侧方.多数研究表明再生神经来源于吻合口部供体神经的侧支发芽,并获得功能恢复;再生机制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许旺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有关;理论上这一方法既不牺牲供体神经,又可使受损神经获得功能恢复.研究还发现端侧缝合后供体神经纤维发生了变性,供体神经对肌肉的双重支配也可能发生.端侧缝合的临床应用结果并不一致,但有望为长段神经缺损、仅存神经远端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端侧缝合与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为临床提供端侧缝合与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疗效优劣的实验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36只,按术后取材时间分为1、2、3个月组,每组12只。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1)端侧缝合组(前肢右侧):于臂丛内侧束远端外侧外膜上开窗,将桡神经远断端和内侧束开窗处作外膜端侧缝合。(2)神经移位组(前肢左侧):在正中神经远端切断神经,将其近端和桡神经远断端作端端缝合。术后两组各时间组行电生理、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运动终板面积及抗神经丝(neurofilament,NF)免疫组化和神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端侧缝合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潜伏期,NF阳性表达强度均劣于神经移位组(P<0.01);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及运动终板面积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1)。结论 端侧缝合组术后远端神经虽可再生但疗效明显差于神经移位组,故临床上是否可用其来修复臂丛神经损伤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转位缝合、带血运神经移植方法疗效的优劣。方法 健康兔24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端侧缝合;B组为胫神经近断端转位于腓总神经远断端缝合;C组将腓总神经制成6cm长带血运移植段原位缝合做电生理检查后取材,测肌湿重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MCV、SCV显示A与B、A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神经轴突再生显示A与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A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质量同神经转位缝合与长段带血运神经移植相比基本相同,但神经转住缝合优于带血运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9.
曾荣  康毅  孙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4):1071-1073
目的 :用神经端侧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长段缺损 13例 ,对其疗效进行评定和分析。方法 :10例采用供体神经束、膜开窗 ,将受损神经远断端以 45°角端端缝合于供体神经“窗口” ,3例供体神经束、膜开窗 ,受损神经因缺损过长 ,远断端借一段腓肠神经端侧缝合于供体神经“窗口”。结果 :术后随访 13~ 3 6个月 ,优 (M 4S3 ) 7例 ,良 (M 3S4) 3例 ,可 (M 2S2 ) 2例 ,差 (M 1S1) 1例 ,优良率为 76.9%。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通过侧支再生 ,为临床克服难修复的周围神经长段缺损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鼠周围神经端侧缝合与侧侧缝合修复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进一步探讨神经缝合修复方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 将SD鼠分为两组。端-侧缝合组将腓神经远侧断端与去外膜胫神经(开窗)行端侧缝合,开窗大小相当于腓神经的直径。侧-侧缝合组将腓神经远侧断段侧壁去除外膜,同样胫神经侧壁去外膜,两者去除外膜的面积相当于腓神经直径的3倍。将去外膜的两神经干进行侧-侧缝合。通过足印分析法,组织学方法,电生理,神经纤维密度等测量。比较两种修复法神经再生质量。 结果 术后16周时端-侧组和侧-侧组腓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39.92±11.67)和(-64.49±31.31)(P=0.033),有显著差异。电生理术后16周侧-侧组腓神经潜伏期(Lat)(1.17±0.26)、波幅(Amp)(24.9±3.59)优于端-侧组Lat(1.42±0.06)、Amp(16.5±7.04)。组织学检查显示侧-侧组神经纤维密度(4330±672)较端-侧组(3186±199)高。 结论 鼠类腓-胫神经侧-侧缝合对神经再生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