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春  费起礼 《天津医药》2001,29(4):211-213
目的:了解有关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解剖,总结应用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具成人肢标本,测量其旋前方肌支、正中神经鱼际股支和尺神经深支的横径,以及正中神经鱼际股支起始处、尺神经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1996年4月-1997年3月,临床应用5例。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陈旧性尺神经损伤3例,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急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其中3例需游离神经移植。结果: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在旋前方上缘处、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神经干横径分别为1.3-1.9、1.5-2.3、1.8-2.3mm。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分别是75.2-84.8mm、53.5-74.0mm。临床应用经12-23个月随访,4例手内在肌功能恢复M3-M4级,1例未见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可达到肌支-股支修复的设想,缩短再生距离和时间,有利于手内在肌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7年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旋前方肌骨肌瓣转移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月骨缺血性坏死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3个月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功能活动度。结果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40±0.25)周短于B组的(11.70±0.37)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A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分别为(70.1±1.2)、(70.3±1.9)°,均大于B组的(60.3±2.1)、(60.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保留旋前方肌的内固定方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82例根据不同保留旋前方肌的内固定方法分为观察组(改良式Henry入路旋前方肌下置钢板,n=35)和对照组(Henry入路旋前方肌下骨膜外置插钢板,n=47).两组术后均随访1...  相似文献   

5.
袁杰  胡斌 《江西医药》2001,36(4):318-319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围绕腕舟骨损伤后的血运重建问题提出不少新观点和新方法,根据应用解剖学基础,我们设计以骨间前动脉背侧支为蒂的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手舟骨骨折,临床应用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应用解剖 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分为两支,一支在旋前方肌深面继续下行向远端,终于腕掌侧动脉网;另一支穿过骨间膜成为背侧支.通过观察上肢血管铸型标本及成人上肢新鲜标本,背侧支起始部口径为1.2~1.7mm,距腕横纹5~7cm,于拇短伸肌、指总伸肌间隙向远端走行,在拇短伸肌肌腹肌腱移行处附近发出骨膜支,骨膜支在拇短伸肌尺侧向桡骨远端呈孤形走行,此处距腕横纹4~5cm,背侧支主干向远端走行时分为两支,加入腕背动脉网,在桡腕关节发出桡骨茎突返支与骨膜支汇合成骨膜弓.静脉回流是通过两条伴行静脉间的众多交通支做迷宫式的逆流.  相似文献   

6.
李长青  费起礼 《天津医药》2001,29(4):211-212
目的了解有关应用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解剖,总结应用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具成人上肢标本,测量其旋前方肌支、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的横径,以及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1996年4月~1997年3月,临床应用5例。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陈旧性尺神经损伤3例,陈旧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急性正中神经损伤1例,其中3例需游离神经移植。结果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在旋前方肌上缘处、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神经干横径分别为1.3~1.9、1.5~2.3、1.8~2.3mm。正中神经鱼际肌支起始处、尺神经深支起始处至旋前方肌上缘的距离分别是75.2~84.8mm、53.5~74.0mm。临床应用经12~23个月随访,4例手内在肌功能恢复M3~M4级,1例未见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支转位修复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和尺神经深支可达到肌支-肌支修复的设想,缩短再生距离和时间,有利于手内在肌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髂骨复合瓣移植肢体运动障碍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方法:39例下颌骨缺损患者切取旋髂深动脉髂骨复合瓣41块,随访半年以上28例患者采用自拟运动功能评价百分法分优、良、可、差四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月:优53.57%(15/28),良14.29%(4/28),可21.43%(6/28),差10.71%(3/28);1年:优90%(9/10),差10%(1/10)。结论:①大多数患者运动障碍是暂时的,6个月~1年均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②股神经麻痹与术中过度剥离髂腰肌及臀肌而又未有效重建新的骨肌附丽是肢体运动障碍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口内上颌窦外结扎上颌动脉的有关问题,解剖、观测了上颌动脉的走行、外径、入翼突上颌裂的位置及其与下牙槽神经、颊神经、舌神经的关系。上颌第二磨牙处颊粘膜距上颌动脉穿翼突上颌裂处31.2±3.9mm,距脑膜中动脉起始处32.3±4.5mm,距下牙槽动脉起始处35.1±4.3mm。上颌动脉穿翼突上颌裂处距脑膜中动脉起始处27.3±4.2mm,距下牙槽动脉起始处33.9±3.2mm。口内切开颊粘膜、粘膜下层、肌层、颊肌,分离取出颊脂体,即可达上颌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带血管蒂的髂骨瓣移植入缺血坏死的股骨头内,重建股骨头的血液循环。方法:在股骨头颈交界处开窗约3×2cm ,彻底刮除坏死骨至软骨下,游离旋髂深动脉至其分枝进髂骨处,切取带髂骨膜的骨瓣约2×1 ×0-5cm ,以血管蒂为轴沿髂腰肌下隧道植入已清除死骨的股骨头骨槽内。结果:术后经2 ~5 年随访,按王岩等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4-6% 。结论:旋髂深动脉解剖位置恒定,变异少,血供充足,血管蒂长,并有相应静脉回流,形成一完整的循环系统,移植后的骨块有直接成骨能力,能加速股骨头坏死的修复。同时由于开窗减压,骨内压的降低,也为新生骨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术式远期疗效好、方法简单、易掌握、无并发症等优点,对各期患者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10.
Barton骨折临床较少见,如处理不当,可造成腕关节疼痛及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我们科于1999-06~200l-06,分别采用小钢板及张力带钢丝治疗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2~35岁。其中跌伤4例,车祸伤1例,训练伤1例,掌侧型3例,背侧型3例。术后随访8个月~2年,骨折均得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愈合时间4~6周,无腕关节疼痛及前臂前旋、旋后功能障碍。l.2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置气囊止血带。掌侧型在桡侧屈腕肌桡侧缘作纵切…  相似文献   

11.
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在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移植于股骨颈骨折处骨槽内。结果 随访2~11年,50例术后4~6个月达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优良。结论 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血运丰富,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是治疗股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解剖研究,设计以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为蒂的大转子及股骨近端外后侧骨膜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动物实验成功之后,临床应用16例,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随诊1~5年,未见股骨头坏死。结果证明带血管蒂的大转子骨膜移植为股骨颈骨折处的愈合和股骨头的血供重建提供了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在胫骨骨折不愈合处作长约4.0cm×1.5cm×1.5cm骨槽,去除死骨及硬化骨,再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入胫骨槽内并固定,游离血管与邻近下肢血管吻合提供血供。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最早术后8周有新骨形成,术后12周髂骨块与胫骨组织愈合,效果满意。31例骨折骨性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6,10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术后31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治愈率100%,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具有改善骨折处血液循环,利用骨瓣生长能力促进骨生长、加速骨愈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陈爱民  王庆荣 《江苏医药》1992,18(6):317-318
作者采用旋髂深血管、缝匠肌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陈旧骨折骨不连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颈粗隆骨囊肿4例,共13例。旋髂深血管血供丰富,缝匠肌蒂除有一定的血供外,又能起到保护血管蒂的功能,经随访其疗效优于单纯血管,肌蒂髂骨瓣的移植。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不能判定性别的童尸左前臂标本上,明显地见到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的肌束,以一共腱附于肱骨内上髁的骨面上,紧贴于旋前圆肌肱骨头的尺侧,宽约1cm。起始后立即分成两个小肌束。一为到拇长屈肌的,该肌腹长为6cm,圆柱状,续于细而扁的腱上,此腱长约2cm,达于拇长屈肌的尺侧缘与其腱性结构相延续,接壤处相当于旋前圆肌抵止处的上端。格氏解剖学上曾记载为拇长屈肌或另有一小肌头起于尺骨冠状突内侧缘或肱骨内上髁,但未提及其形态、长度和止端处;张銎著人体解剖学一书也提及“常  相似文献   

16.
张志霖  朱亚平 《江苏医药》1996,22(7):482-482
我科自1987年10月至1995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旋髂深动脉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颈骨折41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有随访结果的38例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33例,女5例。年龄19~68岁,平均51.9岁。左侧26例,右侧12例。伤后就诊时间:一周以内35例,二周以内2例,1例为伤后五周。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头颈型9例,颈中型4例,均有移位。治疗方法:先行股骨下端骨牵引,10~14天后手术。均作切开复位,三刃钉内固定。同时切取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转移于股骨颈骨折处。治疗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一般为3~6…  相似文献   

17.
吴铎  黄淳  肖学明  欧琼慧 《贵州医药》2004,28(2):151-152
股骨颈骨折后引起的骨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两个难以解决的并发症,单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我院从1996~2002年共收治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8例,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2例,带缝匠肌肌蒂骨瓣移植术6例,带股方肌肌蒂骨瓣8例,有2例拒绝手  相似文献   

18.
王泳楗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978-979
肱骨干骨折后无论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其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较其它部位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为高 ,特别是手术治疗时骨不连的发生率可达8 3 % ,几乎为非手术治疗的3倍。现将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如下 :1解剖原因肱骨是上肢最长的管状骨 ,上半略圆柱状 ,下半呈三棱柱状 ,肱骨干上起肱骨外科颈下1cm处 ,下达肱骨髁上2cm处。肱骨干中、下1/3交界处后外侧有一桡神经沟 ,沟内有桡神经紧贴。肱骨滋养动脉发自肱动脉 ,从位于肱骨体内侧缘近中点处的滋养孔进入营养肱骨。肱骨干上部有肌力强大的三角肌、胸大肌、背阔…  相似文献   

19.
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fracture of radius)系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包括Colles骨折、Smith骨折和Barton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好发于中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所有急诊骨折的17%.对一部分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的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复位不良及复位后不稳再移位的病例,保守治疗易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正中神经嵌压、腕部畸形、持续性的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2004年6月~2009年12月,我科对不同类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简称外支架)及闭合复位外支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35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骨前肌瓣联合邮票植皮和负压引流术在修复胫骨外露伴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疗效。方法19例胫骨骨折伴有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患者,予行胫骨前肌瓣转移修复,封闭式负压引流,创面二期行自体刃厚邮票植皮、负压引流术。结果术后18例肌瓣及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经刃厚邮票植皮后愈合。1例肌瓣远端出现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所有患者愈合时间10~28d,平均19.5d,随访1~24个月(平均12.5个月),皮片色泽、质地、弹性良好,骨折均愈合。结论胫骨前肌瓣联合自体刃厚邮票植皮和负压引流术,适用于胫骨骨折伴胫骨外露伴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