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古方3则重用防风的意义李永堂(浙江省余杭市第一人民医院余杭311100)关键词防风白术芍药散玉屏风散泻黄散1防风于白术芍药散中之意义白术芍药散(《医统》,即《医学正传》引刘草窗“痛泻要方”)所治之证,是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故又名痛泻要方。腹痛泄泻...  相似文献   

2.
戚景如老中医业医四十余载,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胃痛证治经验整理如下:治痛之要理气为主胃为传化之腑,只有通降不息,才能奏纳食传导之功,若邪气盘居其中,气机升降失常,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医门法律》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引起胃痛原因虽多,气滞即是其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痛证辨治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时痛证的认识和诊治,原渊流长,积验宏丰.《黄帝内经》奠定了痛证理论基础,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痛证证治开创了中医学理法方药兼备的捕证群治先河,对后世辨治病证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概述如下,以昭医圣痛证群治规范。IK表止法法适应于表邪不解之头痛、身病、支节烦痛症者,其中可视情分为解肌清热之桂枝汤、发汗散邪之麻黄场、发汗解表之大青龙汤、疏解表邪之柴胡桂技汤、温里和表之五警散、温阳救表之四逆场等证。2泻下止法法针对腹部胀满疼痛或燥实于结而分别治以泻热行滞之大柴胡汤、清下燥结之调胃承气场及攻下操结之大承…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汤加味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并未提到有止痛作用。但是后人渐将此方用于治疗一些痛证。如《类聚方广义》曰:“治腹中挛急而痛者,……亦有奇效。”《古今医统》曰:“芍药甘草汤治小儿热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肚痛。”《医学心悟》更进一步提出:“芍药甘草汤止腹...  相似文献   

5.
浅议柔剂     
柔者刚之反.柔刚与阴阳、气血对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市其对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夺其乡”。凡医,辨证必执阴阳为纲,用药不离柔刚变化。以柔究刚,以刚制柔。张仲景创芍药8草汤,柔肝缓急,治阴阳气血不和、肝旺乘牌所致腹李痛及脚挛急,片大剂之先河。叶天了利旨出“脾肾为乘胜,可受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用柔屡起沉行,川冻证指南医秦川。记载尤泽。前贤用亲.多选甘缓无毒之品组方,以缓应急,以缓求大。《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即谓:“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前贤所创成方甚多,数千年临床应用,其实用价值已经肯定。然祖国医学独到之处,在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和辨证论治。时代之推移,自然环境之改变,人们思想意识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则病也较前有异。若不根据病情加减运用,而一味地套用成方,以不变之方,应多变之病,岂不是按图索骥、刻舟求剑。且医之临床,常用之方,不过数十、数百,而加减则无数也。问题之常见,足以重视。古人云:“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曰:“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证皆合,  相似文献   

7.
段富津教授运用金铃子散辨治胃脘痛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铃子散为临床治疗心胸胁肋脘腹诸痛的常用方,辨证属肝郁化火者即可用之。选取名老中医段富津教授临证运用金铃子散辨治胃脘痛验案三则,以期体会方剂配伍之奥妙,明辨古方应用之法度。  相似文献   

8.
正清代纪晓岚认为:学医者要既重师传,渊源有自,又尚心悟,延索易深。古方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检谱对奕奕必败,拘方治病病必殆。"当为医林箴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记叙:"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有一剂用至  相似文献   

9.
医话三则     
气郁身痛身痛一证,临床颇为多见。然一云周身窜痛,医多以为风邪所致,治以祛风通络,已成常法。吾以为当详审其因,而后论治。本证除外邪所致者外,尚有因气郁而致者。其临床表现亦为周身窜痛,多见于中老年妇女,素体阴血亏虚,复因精神刺激,肝气拂郁,气滞络脉所致。一般施以祛风之剂不效,而改易养阴(血)舒肝,活血通络,每可收功。三年前尝治一妇,周身窜痛月余,前医或予祛  相似文献   

10.
张景岳清法应用特色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张景岳固然以精于虚证、寒证之治而饮誉医林,同时对火热证候之治亦有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娟 《新中医》2009,(5):106-107
痛有虚实,实痛由于气血凝滞,痛当拒按;虚痛由于气血不足,痛当喜按。即在医者,此理皆知。杨玄操注《难经·四十八难》中亦云:“凡人病按之则痛者,皆为实,按之则快者皆为虚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即是说腹满的辨证方法,以手按之痛与不痛分虚实,此属中医腹诊范畴。大抵按之不痛者为无形之气,属于虚证,当用温法;按之痛者为有形之积,属于实证,当用下法。然观之临床,错综复杂,变证频生,可因起病缓急、病情虚实、病位深浅、病程长短和病邪致病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另有五贼之变,七情之发,  相似文献   

12.
已故名老中医顾文海,业医四十余年,学验俱丰,尤擅重用草药飞廉,结合辨证,以治疗乳糜尿。兹举医案3则以作说明。1脾虚证黄某,女,51岁,业商。1991年10月17日诊。患乳糜尿症反复发作已七年,前医曾误诊为慢性肾盂肾炎,以清热利湿剂图治无效,症状时轻时重,尿浊如脂膏,时有涩痛。入院时尿检:蛋白十,白细胞十;乳糜试验阳性;中段尿培养:大肠杆菌生长。又治以车费分清饮7剂而无效。转请顾老诊治,询之尿虽涩痛,但痛势绵绵,小便频数,时有失控,小腹下坠明显,劳倦或食油腻厚味后辄病作,又诊见面色无华,神疲气短,舌质淡、苔薄…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被称为"仲景群方之魁,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桂枝汤加减化裁的属桂枝汤类的方剂有20多首,主治中涉及疼痛之证,内而脏腑经络之痛,外而头项腰背四肢之痛,仲景均以桂枝汤加减化裁,审证求因,"无一药无一方专门治痛而无一药无一方不能治痛",选药精当,结构严谨。《桂枝汤类方治疗疼痛证治规律浅探》一文从桂枝汤及其类方所治疼痛相关条文方药分析,探讨仲景治疗疼痛的证治规律,为临床辨治疼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专治太少两感证。本文参考《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探讨太少两感之痛证病因病机、病位及病理特征,明析麻黄细辛附子汤辨治太少两感痛证。举古籍中治痛之例以证之,并图谱化展示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主诸痛证,拓展其治痛范畴,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蔡淦教授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拾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芸 《新中医》2002,34(4):12-13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胃肠道运动性疾病,以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作为主要症状,蔡淦教授以脾二脏为主辨治肠易激综合征,强调肝郁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以疏肝健脾为主,汲取古方痛泻要方之长,以抑肝扶脾,节胃肠道功能,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用药精当独到,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痛证是祖国医学以疼痛为主症的多科病证的统称.“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是对痛证总病机的概括,而“通则不痛”则指出了痛证的治疗大法.因“不通”的原因颇多,故“通”之法也各异.此所谓病有久暂,势有缓急,证有寒热虚实之殊.法有温情补泻之异.若其证同,则理相通,法相似.笔者临床以病机为纲,治法为目,将常见痛证归纳为气、血瘀、寒凝、湿热、虚寒、阴虚、痰饮、虫食积滞等主要类型,并分别确定相应的治疗大法,用以指导痛证的辩证施治.从病机治法学角度探讨痛证的辨证施治规律.1气滞痛 由于气机出入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  相似文献   

17.
诊余偶及     
笔者在临证中,对于古方和重点药物,仿照徐灵胎指出的“倘或不验,必求其所以不验之故,更思必效之法;或所期之效不应,反有他效,必永其所以治他效之故;或病反重,则必永其所以致害之故,而自痛愆焉。”喜随笔记录,积成医话数册,现摘出五则。以飧读者。一、六味地黄丸去“三泻”六味地黄丸首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从《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减去桂、附制成的,对肾阴不足骨空、髓海亏虚诸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因含有“三泻”成份,除商品药仍按原方组合,若改为汤剂,大多遵照张景岳的观点,要求“精一不杂”,恐茯苓、泽泻渗利太过,劫夺津液,丹皮凉破“减去补力”,均行删去,加入滋润之(?),或另换左归丸。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补养而不伤正、护阴而不走液的目的。其实,这一思想仅限于纸上谈兵,并非经验家言,第一是对古方的应用缺乏全面研究,如仲景方的黄连干姜之寒热同  相似文献   

18.
痛证涉及范围甚广,常见于各科及疑难病中,人之一身,自顶至踵,俱可有痛证。而一些剧烈持续的顽固痛征,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肉体的极大痛苦。笔者近年来以全身按摩治一般中西药难以奏效的顽固痛证,偶有体会,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方证相对——日本汉方医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证相对是日本汉方医学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其主体思想是:定证定方,实现汉方证治标准化。本文认为,方证相对表现出了一个与中医辨证论治不同的理论思维,是日本汉方医对中医传统理论实践运用和独特认识的产物,它在汉方后世方派理论中就已出现,其后乃为古方派医家吉益东洞所确立,而现代汉方医学则将之进一步给予了发展,是其汉方、汉药和证研究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清初吴县人,与温热大师叶天士并重于医林。薛氏学识渊博,治学醇而不杂,所著传世之作《湿热病篇》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该篇对湿热病的因证辨治条分缕析,论述精辟,一直为后世温病学家所推崇。王旭高誉为“独具卓识,立言明确,而用药精奇”。现对《湿热病篇》组方用药特点作一探讨。师古方而不泥循规矩又活泼善用古方是薛氏遣方的特点之一。他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