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润平 《齐鲁药事》2001,20(6):22-23
自 4 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 ,许多 β -内酰胺抗生素品种相继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对感染性疾病发挥了很重要的治疗作用 ,但随之也产生了细菌耐药性问题。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障碍 ;产生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 β -内酰胺酶 ;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的改变。在上述机制中 ,临床意义最大的是β -内酰胺酶的产生 ,约 80 %病原菌的耐药性与其有关。革兰氏阳性菌中葡萄球菌是主要产酶菌属 ,产生的β -内酰胺酶可有效地水解天然和半合成的青霉素类抗生素 (苯唑西林和甲氧西林除外 )。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 β -内酰胺酶分为二…  相似文献   

2.
从1983年起,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革兰阴性(G-)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耐药性呈显著增加,同时,多重耐药性细菌也有增多趋势,并造成医院内感染[1]。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有多种,产生β-内酰胺酶是G -杆菌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耐药机制。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与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加限制使用而产生的抗菌药物选择压力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严格掌握和限制使用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G -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流行,成为目前引人注目的问题。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β-内酰胺酶种类很多,特性各异,一般是按功能分类和结构…  相似文献   

3.
儿科137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儿科病房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茵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4年1月~2004年12月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用生物-梅里埃ATB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543株肠杆菌科细菌共检出137株产ESBLs细菌(检出率25.2%),其中大肠埃希茵61株(29.0%),肺炎克雷伯菌48株(43.6%).产ESBLs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与不产ESBLs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产ESBLs茵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应加强对产ESBLs细茵耐药性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检测病原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茵株产生.  相似文献   

4.
儿童感染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患儿感染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标本纯培养后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系统鉴定到种,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的198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18.18%(36/198).产酶株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远远高于不产酶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部分敏感.结论: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我院患儿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重视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已成为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难题。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细菌钝化酶的形成,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抗生素渗透的障碍,细菌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代谢拮抗剂的增加和细菌耐受性(tolerance)的产生等。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而导致耐药的常见原因之一,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 G 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上我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使用依据。方法使用珠海黑马半自动微生物鉴定敏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而药敏试验使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在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共送检600份临床标本,在其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50株,而其中共有40株能够产广谱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为26.67%(40/150)。产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极度耐药的抗生素为头孢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其耐药率分别为100%和93.23%;对于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的耐药性也较强,其耐药率分别为86.11%和72.87%;对于阿米卡星、氨苄西林以及哌拉西林的耐药性较弱,其耐药率分别为51.23%、48.56%和34.21%;对于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和的耐药性最弱,其耐药率分别为0%、10.8%与21.2%。结论目前,我院产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的阳性率比较高,已经成为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因此应该以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数据资料为根据,严格管理并加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积极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调查川北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 用Vitek 32细菌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并对耐药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7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3%,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7.2%,对其它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2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携带TEM型基因,其中.同时还携带SHV和CTX-M型基因的分别有14株和7株,经DNA测序.TEM基因均为TEM-128,CTX-M基因为CTX-M-2,SHV基因可能为SHV-5、SHV-1b、SHV-56、SHV-71或SHV-96.结论 川北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存在严重耐药现象,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以TEM-128为主,同时也有SHV和CTX-M,部分菌株携带两种以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参与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比例逐渐增多,耐青霉素的菌株最初仅为0.55%,到1965年为16.6%,1970年则超过80%。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是由于某些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抗生素所致。将对青霉素活性较强的称为青霉素酶,  相似文献   

11.
阴沟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所产β-内酰胺酶种类较多、特性各异,并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应用的选择压力下,不断有新的β-内酰胺酶产生.文中对阴沟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EsBLs、AmpC、碳青霉烯酶)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合制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有效地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 ,但以细菌产生灭活酶为主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并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我国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细菌耐药性问题更为严重。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言 ,以细菌产生 β-内酰胺酶引起的耐药性问题最为突出。由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组成的联合制剂 ,既通过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了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破坏作用 ,又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挥原有的抗菌作用。这是控制细菌产酶耐药的有效的新思路。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特点…  相似文献   

13.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的研发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现象明显增加,其中β-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所致耐药性引人关注.据报道,在革兰阴性菌感染治疗失败或复发的患者中约25%~75%是由细菌产β-内酰胺酶所引起.因此,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与β-内酰胺类药物的复合制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是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广泛地存在于革蓝氏阳性和阴性细菌中。近年来,许多重要的病原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明显增加。表1列出伦敦一家医院从门诊病人分离出的耐药金葡菌出现的频率。从中看出,分离菌株中已有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维利 《天津药学》2004,16(3):53-55
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  相似文献   

16.
谭艳  曾理 《中南药学》2004,2(3):177-178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多重耐药细菌的感染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而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导致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最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感染率和耐药性.方法采用酶抑制剂增强纸片扩散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并按照NCCLS标准用KB法测定细菌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分离率为43.3%(93/215).对头抱菌素第二、三代以及喹诺酮类呈现高度耐受性,仅有56.9%对氨曲南敏感,但对氨基糖甙类和碳青霉烯类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因此应高度重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的检测工作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相似文献   

18.
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介绍了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即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障碍;产生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主要关注与β-内酰胺酶有关的耐药机制,介绍了β-内酰胺酶的类别和产酶产原菌的分布,以及在临床上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来有效克服病原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治疗耐β—内酰胺细菌感染的几种新型复方抗生素制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没有严格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适应症,应用时间过长,或者对本院中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不明,因而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水解失活,使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这是细菌耐药产生的主要机制。为了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寻找试制耐β—内酰胺酶的新型抗生素和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我院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 收集本院2000年8月-2002年7月分离的202株肠杆菌科细菌,用microscan autoscan-4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用复合纸片法鉴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 β-内酰胺酶(AmpC—BLA)。结果 20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高产ESBLs的细菌74株占36.6%,产AmpC—BLA的细菌39株占19.3%;产β-内酰胺酶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结论 这两种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非常严重且各具特点,各临床实验室应重视β-内酰胺酶的检测,这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