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震伤员下肢假肢装配前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安装假肢前后对地震伤员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残端处理(按摩和拍打、残肢塑型)、运动疗法(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站立与步行训练等)、物理治疗、心理治疗。 结果42例残肢中,残端有溃疡或窦道、残肢肿胀、髋膝关节屈曲挛缩、残肢痛分别占74%、72%、41%和5%,残肢肌力明显减退。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残肢无肿胀、溃疡或窦道完全愈合,残肢形状、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明显改善,已达到假肢装配条件,均装配假肢,并获得良好的功能。假肢行走功能结局,良好:20例(51%);一般:17例(44%);较差:2例(5%)。 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安装假肢前后对地震伤员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确保假肢装配成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气囊式临时假肢的康复训练方法及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对1例因地震创伤导致大腿截肢患者给予压力衣、气囊式临时假肢治疗,同时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对患者残肢一般情况、关节活动度、肌力和步行能力等进行评定。 结果患者经系统康复训练后,其残肢愈合良好,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均已基本恢复正常,穿戴气囊式临时假肢后行走能力增强,残肢塑形良好。 结论早期穿戴气囊式临时假肢系统能提高下肢截肢患者行走功能,对其尽早装配永久型假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肢截肢患者的常规康复治疗、残肢肌电信号训练程序以及装配肌电假肢的方法,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对20例截肢患者(22个残肢)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力训练、肌肉收缩控制训练和残肢并发症的处理。采用德国Otto Bock公司提供的肌电信号检测和训练软件系统进行肌电信号训练(分为基础肌电信号训练和视觉反馈训练两个阶段),并装配肌电假肢。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20例截肢患者22个残肢肌肉无明显萎缩,肌力好,关节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患者能较好地控制残肢肌肉收缩。装配肌电假肢20例(20个),所有残肢均能有意识地引出肌电信号,控制假肢的手指打开、闭合以及腕关节的旋转或肘关节的屈伸。 结论残肢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信号训练对装配肌电假肢,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假肢功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促进截肢患者早日掌握假肢使用方法。 方法对3例截肢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干预,同时针对假肢装配、使用方法进行强化性训练。 结果3例截肢患者残肢创面均全部愈合,残肢端呈圆柱状,残肢肌力为5级,残肢髋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装配双侧大腿假肢后均取到满意的假肢使用疗效。 结论通过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假肢装配及假肢使用训练后,双侧大腿截肢患者均能取得满意假肢使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独立生活能力,从而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5.
下肢截肢后不良残肢的临床评估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下肢截肢后不良残肢发生的原因,并介绍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109例下肢截肢者(共计110个残肢)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残肢皮肤软组织状况、长度、形状、关节活动度、肌力、幻肢痛、残肢痛等,然后对不良残肢进行相应的理疗、体疗或手术处理。结果本组合格残肢64肢(占58%),不合格残肢46肢(占42%)。不合格残肢主要表现为:残端形状不规则20肢,短残肢18肢,残端不稳定瘢痕伴感染13肢,残端肿胀及臃肿14肢,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8肢,神经瘤2肢,经理疗、体疗或手术处理后,均达到装配假肢的条件。结论对不良残肢要进行对症处理,使之能装配或穿戴假肢。由于假肢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残肢的长度不再是影响假肢装配的主要原因,而残端皮肤软组织的条件已成为影响假肢装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截肢后残肢功能重建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通过22例截肢者功能训练、肢体理疗、按摩、中药外敷及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22例截肢患者通过综合康复指导治疗,使残端愈合时间,残端定型,关节功能,穿用假肢后肢体功能等诸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使残肢残而不废,尽量发挥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7.
韩作峰  祁秀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706-3706
目的 探讨截肢后残肢功能重建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22例截肢功能训练,肢体理疗,按摩,中药外敷及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22例截肢患通过综合康复指导治疗,使残端愈合时间,残端定型,关节功能,穿用假肢后肢体功能等诸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采用综合康复治疗,使残肢残而不废,尽量发挥最大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8年汶川地震后40例地震截肢患儿出院后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院外康复护理,使患儿得到最大可能的康复.方法 2009年8~9月首次现场评估,对都江堰市友爱学校截肢惠儿进行残肢皮肤情况、残肢形状、残肢肿胀、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等几个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护理人员每周1次进行院外探访,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及康复指导.2010年9月进行二次评估,评价1年以后院外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 对40例患儿的残肢皮肤情况、残肢形状、残肢肿胀、关节活动度、肌力、疼痛等方面进行评价,康复有效率达80%~100%,康复效果明显.结论 对出院后截肢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指导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小腿截肢残端假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残端假体增加下肢截肢后骨残端的横截面积,降低负重时截肢残端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减少由于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重建离断肌肉的下位附着点,使之保持肌肉的合适初长和原有肌力,并维持肌力平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保持截肢平面上位关节的正常活动,提高截肢肢体穿戴假肢后的功能。方法:山羊10只,随机分为2组,左小腿膝下截肢后,分为对照组和假体放置组。假体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呈蘑菇状外观。术后穿戴假肢开始负重。观察站立和行走的时间,残端皮肤情况,并进行骨残端组织学检查。结果:假体放置组羊能在截肢术后较早穿戴假肢,负重站立和行走,无残端皮肤溃疡。假体与残端骨接合紧密,肌腱与假体连接良好,坚固。未发现任何假体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截肢后骨残端安放假体能明显增加骨残端横截面积,很好保持残肢末端的圆锥形,加之假体材料的缓冲作用,明显减少截肢骨残端与假肢接受腔间软组织单位面积上的压强,使之能较早安装假肢,减少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增加假肢穿戴后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现代截肢康复(第四讲)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崔寿昌9残肢并发症及处理一些残肢并发症如残肢端皮肤破溃、窦道、疤痕、角化;骨突出外形不良;关节挛缩;骨关节疾患;残肢痛;幻肢痛等,可影响假肢的穿戴,需要进一步处理,使残肢具备穿戴假肢的良好条件,以发挥最佳的代偿功...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4.
15.
16.
论护理工作中的“慎独”与“慎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当君子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众"则是指在许多人违反原则时,君子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  相似文献   

17.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of the hip joint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been a major area of interest for surgeons treating injuries and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organs of locomotion. The work of prominent Polish surgeons and orthopaedists has contributed to progress in this branch of medicine over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