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景涛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90-492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要构建融人文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并通过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高品位校园文化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重视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变得很重要。本文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议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时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的培养、改善医患关系、改善基层医疗现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要从整个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和学生实践等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浅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医学模式、医患关系、高等教育模式、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带来了人才评价标准、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革。这必然要求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 ,让医学生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 ,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 ,使其获得政治、道德、法律、社交、心理、文化等人文素质的充分发展 ,以适应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对当代医学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7.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人文素质教育包含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及综合能力.医学生在校学习时应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营造人文氛围,在临床实践时应强化人文理念,寓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8.
试论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当代大学生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人文素质的贫乏,医学生也概莫能外;然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医学的特殊使命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文素质;推动医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医学生具备高尚、灵活、开放的人文精神。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职业观念。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要树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思想,二要提高人文学科的地位,三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增强医学生对人、对生命、对病人的尊重与关爱,遵循和维护医学增进人民健康的内在精髓和神圣宗旨。所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充分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适应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内容更新上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0.
医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本文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入手,探讨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及意义,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追求医学的人性化,更好地提升医疗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耀武  杨成  雷德林 《医学与社会》2003,16(1):55-56,60
医学人文观在医学行为中的作用已得到高度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从观念上完成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医生不仅要能够解决患者的生理痛苦,也要能够易于感知和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至关重要,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学生有深刻影响,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建立和发展医学人文学科,医学院校应该为医学人文学科腾出空间,并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数,此外,医学生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大有裨益。通过医疗实践,医学生建立并形成医学人文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医学模式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具体的要求.为提高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实现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目的,本文在对医学生人本主义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同时,从传统教育模式、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渠道3个层面,分析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人本主义缺失的原因,强调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在推崇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文关怀的前提下,提出强化人本意识、突出“双主体”地位及拓展教育渠道和领域等优化措施,使医学生树立人本主义的职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阐述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对医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及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改革信息检索课教学、提高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医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重视和加强医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赋予高等医学院校的责任。文章论述了加强医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透析了目前医科大学生科学素质不高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加强医科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础医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人文教育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医学基础课教师应增强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渗透人文教育的水平,教学中通过结合医学生实际,切实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辩证思想,形成科学思维模式;根据岗位特点,着力培养道德感和责任感来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多维视角思考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形成与促进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前,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下降较严重,可能对以后从事医疗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从社会心理效应、医学人文教育等角度思考其形成因素,认为应当从理论探索研究、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及其他方面等多途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势在必行的紧急任务。本文分析了在新时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时期医学人才的历史选择。文章还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陈笑笑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58-159,239
医疗行为的主客体都是有意识的生命个体,这是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根本出发点。然而当前我国医德培养中出现了“物化”趋势。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批判过分功利性教育,旨在以人文标准来实现教育之塑造真正的人的根本目的。应充分汲取新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伦理学因素——人格与道德的完善,探索构建医德培养档案的目标、形式、内容、特点和意义,为加强医学生医德伦理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医学专业人才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塑造医学生完善的医德人格提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廉洁素质教育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符合医学职业精神、是当前医疗反腐和提高医学生廉洁素质的需要。当前医学生的廉洁素质现状令人忧虑。导致医学生廉洁素质不高的原因,既有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也有医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法纪观念淡薄的原因。对医学生进行廉洁素质教育应通过法律法规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接受监督和监督他人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浩  房玫 《实用全科医学》2008,6(2):160-161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的建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体系还不健全,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其中,临床实习期间的学生医德教育,显得尤其突出,也较易被忽视。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专业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教育走向实践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阶段教育效果好,就能很好保持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同时,能够辨别社会上特别是医疗上的不道德行为,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医疗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