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使用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1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中,9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6例患儿,观察组患儿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较对照组患儿家属更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获得有效围手术期护理后,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患儿护理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还能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措施。方法针对10例先天性VSD患者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MDVO)介入治疗及护理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护理人员的病情观察和周密护理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过及效果。结果75例患儿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术后第3天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显示无残留分流,心脏听诊无杂音,手术成功率100%(75/75)。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1例,溶血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愈痊。住院天数5 d~7 d,中位住院天数为5 d。术后随诊观察未发生封堵器移位和再通。结论采取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解除患儿及家属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详细的出院指导,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作为外科治疗的一种替代,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在近20年有了巨大的发展。介入治疗的装置更易于放置,生物相容性好,并发症少。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技术不断提高,临床适应证不断扩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间隔缺损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32%),而膜周部是其最常见类型,占70%~80%。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往往由于紧邻三尖瓣、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房室结区位于室间隔膜部后上方并在膜周部后下缘分出左、右束支,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相对较多〔1〕,操作时间长、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以往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但有创伤、住院时间长,需要全身麻醉、体外循环及输血,并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而介入治疗不需要开胸,创伤小,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而且不需要全麻、体外循环及输血,疗效确切〔2~4〕,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介绍应用Amplatzer封闭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1例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间隔缺损(VSD)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因此VSD经导管治疗始终是个有争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导管技术和相关材料科学的发展,对VSD的封堵术也越来越成熟。本文对近年来VSD的各种封堵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6例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患者的护理过程及特点。结果 76例患者术后均封堵成功,术中出现心率减慢5例(6.67%),血氧饱和度下降8例(10.53%),术后穿刺部位外出血3例(3.95%),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无感染、血肿及动脉瘤发生。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和低氧血症,术后良好的护理能减少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同期应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全组13例,年龄3~42(9±17)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超声心动图诊断为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其中7例为房间隔缺损(VSD),5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为3种心脏复合畸形(VSD、ASD及PDA)。介入治疗顺序先行VSD封堵术,其次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1d、1个月、6个月及1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ECG及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3例同期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1d、1个月、6个月及1年TTE显示室间隔及房间隔无残余分流。并发PDA患者,应用PDA封堵器关闭术后10min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无残余分流。结论同期介入治疗ASD并发某些心脏畸形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6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69例室间隔缺损(男24例,女45例),其中膜周部(PMVSD)50例、嵴内型(IVSD)9例、干下型(SVSD)8例、肌部2例。PM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IVSD和S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急性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使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3mm~12mm,平均7.67mm±1.59mm。69例中62例封堵成功,其中50例膜周部缺损,47例成功,8例SVSD4例成功,9例IVSD及2例肌部室缺均成功。1例在术中发生封堵器脱落;1例出现脑栓塞;1例出现溶血;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国产封堵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儿童室间隔缺损(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及先心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VSD并发其他先天性心脏病(CHD)同时介入治疗及复杂型CHD术后VSD残余分流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2例VSD并发其他CHD患儿中,房间隔缺损(ASD)3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5例。其中男21例,女41例,年龄36 (23,180) 月,体质量15 (11,48) (kg);11例复杂型CHD术后出现VSD残余分流,男6例,女5例,最短外科术后时间为14 d,最长术后132月,中位外科术后时间56月,体质量18.2(11,50)kg。所有病例均完成VSD介入封堵,其中1例心尖部肌部多发VSD通过动脉端逆行释放封堵器,1例肌部VSD经过颈内静脉途径完成封堵。2例术后存在少许残余分流,无术后房室传导阻滞,无显著加重的房室瓣或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 儿童VSD并发其他心脏畸形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方式及操作程序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李贵双 《山东医药》2009,49(9):103-104
室间隔缺损(VSD)绝大多数为先天性。先天性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内畸形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5%。先天性VSD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几率较正常心脏明显升高;心脏杂音对升学、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VSD)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因此VSD经导管治疗始终是个有争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导管技术和相关材料科学的发展,对VSD的封堵术也越来越成熟。本文对近年来VSD的各种封堵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 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 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AVB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5.
138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2年12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VSD1381例,男性835例,女性546例,年龄2天至55岁,平均(4.6±3.2)岁。体重2.5~80(14.5±10.7)kg,<10kg者487例(35.3%)。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823例,补片修补558例。结果术后30d内死亡24例(其中11例年龄<6个月),死亡率1.74%;晚期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发生率9.7%。结论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效果满意。但<6个月龄的低体重婴儿应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干下型VSD应早期手术,防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术后应重视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监护与治疗,重视对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5年,阵发心悸18年于2009年4月1日入院。入院查生命体征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晰,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Ⅲ/Ⅵ级收缩期杂  相似文献   

17.
蒋世良  张戈军 《心脏杂志》2021,33(4):364-368
目的 分析中国地方医院12年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状况。 方法 搜集并整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心病介入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分析自2009年1月~2020年12月经皮VSD介入治疗的状况。 结果 12年中国150家地方医院共完成经皮VSD封堵术58,156例,技术成功率95.990%,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349%,病死率0.021%。 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方法,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室间隔缺损合并先天性肺动脉发育不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心慌,气短39年,喘憋3天.急诊收住院.查体:血压140/80mmHg,口唇紫绀不明显,双颈静脉怒张,HR60次/分.律齐,P2>A2,胸骨左3~4肋间Ⅲ/6收缩期杂音,胸骨右Ⅰ肋间Ⅱ~Ⅲ/6喷射样血管杂音,向后背放射.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7.367,PO_282.6mmHg,PCO_2 39.5mmHg,SaO_2 97.5%.HCO_3—25.7mmol/L,BE 1.7mmol/L.血生化检查:血钾、钠、氯及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窦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导联R/S>1.X线胸片:肺动脉段饱满,左室偏大.超声心动图:左右心室内径增大,室间隔膜部回声中断6mm,室水平友向右分流.超高速CT:室间隔膜部1.0cm,缺损左心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发育良好,左上下肺动脉及其分支纤细,肺动脉各级分支均未见充盈缺损和不规则狭窄.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室间隔膜部见左向右分流征象,主肺及右肺动脉扩张,左肺动脉内径偏细,左肺叶、段及以下肺动脉分支明显变细,管壁不规则,伴节段性瘤样扩张改变.右下肺动脉中段亦见局限性狭窄,远端呈狭窄后扩张.测肺动脉压力(PAP)吸氧前150/20mmHg,吸氧后145/20mmHg.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中远期效果。方法对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的89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比较术后和随访期间的室间隔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结果 89例患者无死亡、脑梗死、封堵器脱落或移位发生;术后和随访期间的室间隔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和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的发生率分别是14例(15.73%)、10例(16.85%)、10例(11.24%)和1例(1.12%)、4例(4.49%)、3例(3.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和随访的主动脉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分别是5例(5.62%)、15例(16.85%)和3例(3.37%)、9例(10.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中远期疗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年龄3个月~14岁,中位年龄4.4岁,体质量(12.8±6.7)kg。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组18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组69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半年后每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9.4%(182/183),100%(69/69),98%(49/50)。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h内)分别为2.2%(4/183),4.3%(3/69),10%(5/50)。PDA组183例患儿3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溶血;ASD组69例患儿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暂时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50例患儿1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PDA组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无残余分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VSD组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术后5d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患者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