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对比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Open-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Quadrant后路微创撑开系统辅助下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微创组,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20例为开放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的资料,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周、2个月、1年、2年进行VAS及ODI评分并记录。比较微创组与开放组患者之间的疗效。结果 微创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各时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术后VAS、ODI评分下降幅度较开放组下降幅度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VAS、ODI评分,微创组优于开放组(P<0.01)。结论 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与开放腰椎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比较,具有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短期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该项微创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术前规划在腰椎重度退变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接受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患者47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3例。根据患者是否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22例)和对照组(未采用数字化术前规划,25例),均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比较两组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以及置钉精确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发生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22例共置钉152枚,对照组25例共置钉172枚。观察组单枚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单枚置钉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置钉精确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腰椎关节重度退变患者,数字化术前规划可为置钉提供参考,有助于缩短置钉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时间,提高置钉精准度。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血管瘤、溶骨性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C臂X线机透视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46例75个椎体。结果 术后1~3 d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随访6~15个月,疗效评价根据WHO标准:疼痛完全消失26例,疼痛明显减轻17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血管瘤和溶骨性转移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各25例,分别行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术后1年采用Oswes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止痛药比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平均下地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88.0%)明显高于开放组(60.0%,P<0.05),微创组ODI改善率[(43.7±7.2)%]明显高于开放组[(36.8±8.7)%,P<0.05],微创组临床疗效优10例、良13例、可2例,开放组优4例、良13例、可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01~2012-12在该院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473例,分析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特点及治疗。结果47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6例60例次(12.68%),其中神经根刺激症状16例,伤口感染10例,脑脊液漏8例,泌尿系统疾病7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血液系统疾病5例,心肺系统疾病8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及患者的满意度,因此除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外,围手术期间有针对性的预防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肥胖与前庭神经鞘瘤(VS)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377例V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91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28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对术后脑脊液漏及二次手术的影响。结果 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性别为男性,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人数比例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住院时间、手术侧别、肿瘤性质、肿瘤体积分级、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出血、切口感染、颅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整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分级、肿瘤性质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BMI水平是患者发生术后脑脊液漏[OR(95%CI)=1.168(1.051~1.299),P=0.004]及二次手术[OR(95%CI)=1.160(1.053~1.277),P=0.003]的危险因素。结论 肥胖与VS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和二次手术密切相关,且BMI增高是VS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和二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LIF组(n=21)和TLIF组(n=19),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DI)及并发症。结果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优于PLIT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半年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P0.05)。结论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较PLIT临床疗效更佳,且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后正中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和经通道椎旁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老年I~Ⅱ°腰椎滑脱症患者围术期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68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行PLIF和TLIF手术的患者40例纳入开放组,男12例,女28例;行MIS-TLIF的28例患者为微创组,男6例,女2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时间、出血量、投照次数、术后引流量、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差异。结果开放组和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6±51)min比(153±38)min,(P=0.77);术中出血量(458±272)ml比(157±104)ml(P<0.001);透视次数(6.7±1.5)次比(30.6±6.9)次(P<0.01);术中并发症开放组25.0%(10例),微创组7.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引流量开放组患者(664±351)ml多于微创组患者(210±127)ml(P<0.001);尿管留置时间开放组患者(3.7±2.9)d长于微创组患者(2.2±0.8)d(P=0.002),术后住院时间开放组患者(9.2±3.6)d多于微创组患者(6.9±1.7)d(P=0.001)。术后神经并发症分别为7.5%(3例)和14.3%(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术后非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开放组27.5%(11例)高于微创组7.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与PLIF和TLIF术比较,MIS-TLIF治疗老年I~Ⅱ°腰椎滑脱症具有出血少、引流量少、尿管留置时间短、住院时间短、非神经并发症较低等优点,但其投照次数较多。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松弛挂线术与多切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18-01~2019-09该院收治的64例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行松弛挂线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多切口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疼痛评分、肛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周期、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总换药次数、>2 cm瘢痕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疼痛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8周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8周胃肠道生存质量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4,P>0.05)。结论 与传统的多切口引流术比较,松弛挂线术的近期疗效具有一定优势,为肛周脓肿提供了一种更简便、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机器人或腹腔镜ISR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ISR组(50例)和腹腔镜ISR组(51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病理资料、术后肛门功能以及2年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与腹腔镜ISR组相比,机器人ISR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流质饮食时间更短,排便频率、直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短期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以及2年DFS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ISR治疗低位直肠癌较腹腔镜ISR创伤更小,自主神经和肛门功能保护得更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手术治疗腰椎单节段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并采用PLIF手术治疗的单运动节段受累的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8例;平均年龄(49.9±13.0)岁。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E级24例、D级24例、C级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开窗病灶清除自体骨粒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及Frankel分级;对患者进行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布鲁杆菌血清凝集试验、腰椎正侧位X线摄影及 CT扫描复查,评定术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67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布鲁杆菌感染。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01±23)min,平均失血量为 (95.22±56.87)ml。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3~7d行腰椎正侧位X线摄影复查,显示内固定均无松动,植骨位置均良好;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过2周相应的治疗后治愈。患者术后随访9~24个月,末次随访时未见内固定松动,未发生断钉、断棒。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未见切口延迟愈合及窦道形成。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16±0.91)、(4.19±0.92)、(3.06±0.92)、(1.48±0.59)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95,P<0.01)。术后6个月复查ESR和CRP均恢复正常;术后9个月时行布鲁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复查,均转为阴性。术后行腰椎正侧位X线摄影及CT扫描复查,显示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均良好,Bridwell骨愈合标准评定术后植骨愈合,均能达到Ⅰ级愈合。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1例患者Frankel分级由术前C级恢复至术后E级,24例患者由术前D级恢复至E级。结论 PLIF手术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后外侧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两种融合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1期)、Medline(1966~2012.3)、EMBASE(1988~2012.3)、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1986~2012.4),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后外侧融合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共32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后路椎间融合组术中及术后24h总出血量明显少于后外侧融合组【加权均数差值(WMD)320.03,95%CI241.26~39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001)。后路椎间融合组融合率高于后外侧融合组(OR0.41,95%C10.19~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后路椎间融合组对腰背痛缓解优于后外侧融合组(WMD0.43,95%C10.10~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WMD2.86,95%CI-0.56~6.26)、术后腿痛视觉疼痛评分(WMD0.34,95%CI-0.11~0.79)、术后腰椎前凸角度(WMD-2.43,95%CI-5.42~0.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后路椎间融合组较后外侧融合组有更高的融合率,能更好的缓解腰部疼痛,且术中及术后24h内总出血量少。但仍需要设计良好、方法学质量更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评价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和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老年人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开始使用椎弓根钉系统辅助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60岁及以上单节段腰椎不稳症80例,58例进行2年以上随访,其中28例采用了横突间植骨的传统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PLF,A组),30例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PLIF+FF,B组)。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应用X线评价腰椎状态及植骨融合情况,并应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腰腿疼痛程度及生活功能情况。 结果 A组手术时间(185.3±56.6)min,术中出血量(376.3±92.9)ml;B组手术时间(146.4±46.3)min,术中出血量(234.3±64.5)ml,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2.37和37.49,均P<0.01)。A组28例中27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6.4%,B组30例中28例获骨性融合,融合率93.3%,两组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和3个月,B组腰痛VAS评分比A组显著降低(t=3.178和2.158,P<0.05),其余3个时间点两组之间腰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个时间点A、B两组间腿痛VAS评分及ODI值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 结论对于具有手术指征的老年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不进行横突间植骨融合的简化后路环状融合术与传统的后路环状融合术相比,可获得相似的融合率和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创伤显著减少,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评价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12~2014-08该院收治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22例。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及MRI检查,均采用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60个月,平均34. 8个月。手术时间78~208 min,平均138. 5 min;出血量250~1 000 ml,平均433 ml。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Cobb角(17. 83±11. 38)°,腰椎前凸角(37. 04±15. 27)°,矢状位平衡(36. 99±31. 20)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为(1. 73±1. 52)分,腿部VAS评分(1. 59±0. 67)分,ODI评分(12. 82±3. 08)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术后发生肺部感染l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1例,无一例发生腰椎侧凸进展、椎间隙塌陷、神经损伤及钉棒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有限减压、短节段固定及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There are various causes of low back pain, but if the cause of low back pain was determined as a discogenic pain,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as indicate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determined after MRI and other radiological imaging studies and pain response, and also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social factor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 is selected for above L(4)-L(5) level, and trans-peritoneal approach is selected for L(5)-S(1). Recent endoscopic approaches to the anterior lumbar spine is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