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1月~2001年1月,我院采用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本组9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均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或乙肝肝硬化。②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直接胆红素>20.0μmol/L。③HBsAg与HBVDNA皆阳性。④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高胆  相似文献   

2.
杨欣 《糖尿病新世界》2021,(8):156-158,169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0例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患者按照乙型肝炎肝硬化控制和糖尿病管理进行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组增加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患者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别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568例和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30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病率最高为原发性肝癌,不同时期比较发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0),其余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00)。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发病率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99,P=0.089)。除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外,肺部感染是肝硬化住院患者最易发的感染。对不同时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肝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均与病死显著相关(P=0.000)。结论原发性肝癌仍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常见并发症,也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主要的病死原因,病死患者均伴发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院近10年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本院的肝硬化患者2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68例,酒精性肝硬化22例,丙型肝炎肝硬化5例。年龄大于60岁者63例为老年组,小于6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和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sTWEAK)水平,并分析其预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肝病科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随访6个月.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424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306例,其中合并EB病毒感染者1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41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118例,其中合并EB病毒感染者6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1例。以卡方检验分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合并EB病毒感染与肝硬化的相关性。以Logistic回归调整抗病毒治疗史、饮酒、病程、性别、年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载量后分析EB病毒与肝硬化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ALT、AST、ALT/AST、TBA、TBil、DBil在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EB病毒与丙型肝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18),与乙型肝炎无显著相关性(P=0.342)。经Logistic回归调整后EB病毒与丙型肝炎肝硬化仍有一定相关性(P=0.05)。Mann-Whitney检验结果发现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及丙型肝炎与肝硬化组比较,ALT、ALT/AST、TBA、TBil、DBil差异有显著性,而与EB病毒感染无关。结论 EB病毒感染与丙型肝炎肝硬化有一定相关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患者是否感染EB病毒对ALT、AST、ALT/AST、TBA、TBil、DBil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1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记录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并进行SGA和NRS2002营养评估。结果 在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hild A级7例,B级39例,C级4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则分别为7例、38例和45例(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72.34±41.46)g/L、(91.35±26.36)g/L、(30.32±5.02)g/L,均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89.67±69.24)g/L、(104.24±25.67)g/L和(35.23±5.46)g/L,P<0.05】;酒精性肝硬化BMI水平为21.67±3.45,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23.56±5.97(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SGA评分发现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5.6%,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64.8%(P<0.05),存在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8.9%,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67.0%(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但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具有更高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在临床上应注意甄别,并给予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8.
艾敏  陈伟婵  沈薇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5):352-355,362
目的探讨近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1年12月2002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病因及相关资料。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病因构成方面,乙型肝炎1213例(60.6%),酒精性脂肪肝133例(6.6%),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脂肪肝332例(16.6%),自身免疫性肝病136例(6.7%),非酒精性脂肪肝34例(1.7%)。以2007年1月1日为界,将时期分为前后两段比较分析,显示乙型肝炎肝硬化人数构成比由64.1%下降到59.3%(P〈0.05),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由13.6%增至17.7%(P〈0.05),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由3.5%增至7.1%(P〈0.05)。肝硬化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原发性肝癌(22.1%)、自发性腹膜炎(21.3%)、上消化道出血(19.3%)、肝性脑病(7.3%)、肝肾综合征(4.0%)。有乙型肝炎家族史的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31.1%vs.22.2%,P〈0.05),高HBV载量的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也明显增加(χ2=10.88,P〈0.05)。结论乙型肝炎仍然是我院肝硬化主要病因,但酒精因素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肝硬化明显增加,原发性肝癌为肝硬化最常见并发症,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87例,根据患者年龄所在的区段将其分为A组(40-50岁)、B组(51~60岁)、C组(大于60岁)3组,均采用碳14呼气试验对所有患者进行HP感染检测,观察3组患者HP检测的阳性率及不同性别、不同肝功能级别以及不同类型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组间HP感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5例(63.2%)HP检测阳性,男、女性的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4.2%和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18例(50.0%)HP检测阳性,B组患者21例(70.0%)阳性,C组患者16例(76.2%)阳性,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HP检测的阳性率逐渐升高,且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患者HP阳性5例(31.2%),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HPP阳性15例(71.4%),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32例(82.1%)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因不明出血患者3例(27.3%)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的HP感染率最高,但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和原因不明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分级肝功能A级患者HP检测30例(63.8%)阳性,B级患者14例(60.9%)阳性,C级患者11例(64.7%)阳性,三种级别肝功能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P感染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关系密切,根治HP感染,是乙型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现已成为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我国约1.3亿人携带HBV,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1万人,11%~52%死于肝癌和肝硬化。笔者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化瘀益肝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赵炜  李一凡  张毅  周丽英  冯文军 《肝脏》2010,15(6):442-443
在无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4%~35%。当前国内的治疗指南和国外的指南对这部分患者的处理意见还有所不同,所以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我院在2007年1月-2010年1月应用名正胶囊对部分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纳络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科于2002年1月-2004年12月应用纳络酮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2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VITRO评分(vWF/血小板计数数值的比值)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2月1日—2021年1月5日308例HBV感染患者(包括154例慢性乙型肝炎、6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8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中医诊治现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30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案信息,将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壁增厚和胆壁水肿发生率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胆结石和胆息肉的发生率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乙型肝炎肝硬化胆囊病变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中以气虚、血瘀、气郁为主,气郁证、气虚证、肾虚证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胆囊炎的几率与肝脏功能情况呈正相关,而胆结石、胆息肉的发生率与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病程早期的中医证候要素以气郁为主,而中晚期证候以虚损为主。由Child-Pugh A级到Child-Pugh B级是疾病虚实转换和复杂化的重要拐点,健脾护中治则应贯穿在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度参数,评价其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招募的健康志愿者、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各40例)的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验。根据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技术获得目标菌群相对丰度及差异,选用MetaStat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及乳杆菌属作为分子,参考肠型代表菌属,选择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及瘤胃球菌属作为分母,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衡度比值(hepatits B cirrhosis dysbiosis indicator,HBCDI)。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BCDI与MELD评分、INR的相关性,评价其与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以(肠球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相对丰度/(瘤胃球菌属+普氏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为HBCDI,健康对照组、代偿组和失代偿组HBCDI分别为0.017、0.033及0.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5,P 0.001)。HBCDI诊断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75,与MELD评分、INR、TBil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P=0.05)、0.38(P=0.017)和0.19(P=0.048)。结论 HBCDI可反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程度,HBCDI越大,肝病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各种慢性肝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均可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探索肝纤维化的治疗,对阻断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于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缬沙坦和复方丹参滴丸联用进行干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10年后病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10年后截至2018年12月将发生肝硬化患者34例设为病例组,而未发生肝硬化患者118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各项化验指标、乙肝病毒载量及肝脏病理等结果,分析肝硬化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饮酒史、血小板、脾脏厚度、门静脉宽度、终点HBV DNA与肝硬化形成存在相关性(P0.05)。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随着肝脏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硬化发生率升高(χ~2=18.749,P0.001;χ~2=33.214,P0.001)。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饮酒史、肝脏纤维化分期及终点HBV DNA水平等因素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饮酒史、纤维化分期及终点HBV DNA水平等因素是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肝硬化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补体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使用FACSCantoll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结果 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组细菌感染率为52.8%,明显高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组(10.0%,P<0.01);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分别为(618.2±209.7)个/μL、(392.8±204.1)个/μL和(212.0±126.7)个/μL,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074.7±505.3)个/μL、(699.3±216.2)个/μL、(409.4±202.8)个/μL】和【(1621.5±381.1)个/μL、(942.1±209.6)个/μL、(682.9±176.9)个/μL,P<0.05】;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血清补体C3和C4分别为(0.4±0.1)g/L和(0.1±0.1)g/L,明显低于健康人【(0.8±0.3)g/L和(0.3±0.1)g/L,P<0.05】或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为(0.7±0.2)g/L和(0.3±0.1)g/L,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免疫明显受累,外周血补体及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低者更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并完成随访的172例CHB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86例发生肝硬化,作为观察组;另86例未发生肝硬化,作为对...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软肝缩脾汤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49例,并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的49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8例,全部病例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临床诊断标准~([1]),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